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是中國共產黨人代代相傳的優良作風。為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切實培養節約習慣」的重要號召,在全社會大力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任城區委區直機關工委、任城區融媒體中心於2020年9月18日聯合舉辦了「厲行勤儉節約,拒絕餐飲浪費」攝影暨徵文比賽活動」。通知發出後,各部門各單位認真組織,廣大黨員幹部群眾積極參與、踴躍投稿。經過評委會初審和覆審,共評出30篇獲獎作品,將每天分享一篇。
獲獎作品名單如下:
一等獎(3名)
1、《摳門老爹的大道理》 邢寶進(任城區政府辦公室)
2、《一個南瓜的故事》賈保義(任城區婦幼保健院)
3、《母親的炊煙》趙 青(任城區紀委監委)
二等獎(5名)
1、《做正好的飯》倪英麗(任城區農業農村局)
2、《厲行勤儉節約拒絕餐飲浪費立足行動光碟》
朱玉忠、史衍學(任城區市場監管局仙營市場監管所)
3、《莫讓光碟成空談》張佳音(任城區政府辦公室)
4、《勤儉節約是傳家寶》梁富會(任城區政府辦公室)
5、《一粒糧》徐小天(濟寧市公安局任城區分局)
三等獎(10名)
1、《天地「糧」心珍食莫蝕》劉 文(任城區委統戰部)
2、《惜糧惜福,勤儉節約》王 迪(任城區人民檢察院)
3、《民以食為天食以儉為先》李 博(任城區紀委監委)
4、《減字木蘭花·倡樹節約》張偉偉(任城區紀委監委)
5、《健康飲食才是「吃播」之義》陳 述(任城區政府辦公室)
6、《讓勤儉節約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高中沛(任城區婦幼保健院)
7、《「成由勤儉敗由奢」之見》卜憲婷(任城區人民檢察院)
8、《厲行勤儉節約拒絕餐飲浪費》 巫晴(任城區委老幹部局)
9、《讓厲行節約、反對浪費蔚然成風》王旭(任城區稅務局)
10、《節儉不因貧富改》蘇玉好(任城區商業物資集團總公司)
優秀獎(12名)
1、《杜絕「舌尖上的浪費」,切實養成節約習慣》
範高輝(任城區人民檢察院)
2、《牢記先輩口中苦拒絕舌尖上浪費》劉祥(任城區政府辦公室)
3、《樹立節約為榮的社會新風尚》
郭爽(任城區市場監管局越河市場監督管理所)
4、整治「四風」與勤儉節約陳兆榮(任城區工信局)
5、《厲行勤儉節約,拒絕餐飲浪費——弘揚美德、點滴做起》
朱昊(任城區市場監管局任城開發區市場監管所)
6、《崇尚勤儉節約杜絕「舌尖上的浪費」》
賈耀凱(任城區檢察院)
7、《厲行節約杜絕浪費共建小康社會》李勉勵(任城區稅務局)
8、《儉,時代永不過時的底色》王海鵬(濟寧市中西醫結合醫院)
9、《讓「節約文明」之花永久盛開》劉勇(任城區機關招待所)
10、《下好「勤儉節約」這盤棋》
陳寒冰(任城區金融發展服務中心)
11、《餐桌之上行節儉,人群之中見文明》姚佳杏(任城區稅務局)
12、《覺知「光碟」需躬行》仲思齊(濟寧海達行知學校)
摳門老爹的大道理
(濟寧市任城區政府辦公室 邢寶進)
今年,是父親逝世25周年。父親享年70歲,上過幾年私塾,算得上是村裡的文化人、明白人,但沒有一天離開土地,當了一輩子農民。二十多年過去了,最令人回味的,就是父親的節儉、勤勞,特別是近乎苛刻的大道理。父親當年的節儉,正像我的孩子們抱怨我的節儉一樣:摳門老爹!
嘴就是個過道。我所住的村子,既不靠城鎮,也沒有企業,在那戰天鬥地的年代,只能靠土裡刨食過日子。開源不易,節流更難,算來算去只能在嘴上做文章。父親的口頭禪是:嘴就是個過道,東西吃完了事就過去了,嘴不能跟人過不去。
陪客吃飯最糾結。平時家中來客是好事、喜事,但更是難事、糾結事。一是飯菜籌備難,花生米、炒雞蛋上桌以後,再上菜就難了,實在不行只能上鹹菜。二是陪客過程難,看起來很寒酸的幾個菜,在那時卻是難得的美味,更沒有剩菜這一說,父親一人陪著客,一不小心吃多了,我們哥幾個真就白等了。
春節月餅也香甜。我1986年參加工作,剛上班幾個月就到了中秋節。為讓家人高興,我打腫臉充胖子,把工資全部拿出來,置辦了10斤月餅,外加雞魚肉蛋,在全家人的記憶中,這是一個最最豐盛的中秋節。除了待客和走親訪友以外,全家人每人都分了一整個的月餅,這是我記憶中父母第一次享受這樣的待遇。我們哥幾個的月餅很快吃完了,母親的月餅也分完了,唯有父親的月餅沒有了蹤影。轉眼到了小年臘月二十三,那久違的熟悉的月餅赫然出現了!久經風霜的月餅掰不開、咬不動,不得已用斧子砍成小塊,竟還香甜可口。
魚頭鹹菜真美味。趕上好年景,家裡來客時父親也捨得花錢,買上幾條帶魚,中間好的部分待客,魚頭、魚尾燉鹹菜。千萬不要小看這道菜,在當時一是難得,二是口味確實不錯。幾十年過去了,我們哥幾個一說起這道菜,仍覺得回味無窮,留戀當年的時光。
忌桑盡蠶不老。從1986年開始,我的幾個哥哥已先後成家,我也開始上班,全家的日子慢慢好轉,但父親勤勞節儉的習慣卻一點也沒變。父親經常說:家庭過日子,就像蠶吃桑葉一樣,萬一桑葉吃完了,而蠶還未老,蠶就只有餓死,人顯然要智慧得多,不僅要省一點,還要多掙點。
人越閒屋子越冷。春節後的半個月,是最需用煤的時節,既要取暖,還要喝水。每年春節,父親都是買一二百斤煤,能省則省,盡力節儉。父親的道理是,人越閒就越冷,屋子冷不能全靠多燒煤,真冷了出去掃掃院子、墊墊豬圈,既能取暖還能幹活,一舉多得。
人勤快地就不懶。在我的記憶中,我家的莊稼長勢是最好的,雜草是最少的;播種、收穫最適時,產量也高。父親常說,有勤人無懶地,種地無非是多出力、多流汗的事,自家的地,一旦管不好,自己少收入,鄰裡還笑話,真是得不償失。
人懶惰錢就飛走。我家常年保持二三十隻家兔的養殖規模,是好長時期全家的主要經濟來源,是名副其實的兔銀行。兔舍分割成兩個地上圍欄,一個半地下圍欄,地上圍欄用來養殖大家兔,半地下圍欄用來繁殖幼兔。家兔的飼料全靠父親的籃子,父親出門幹農活一定要帶上籃子,回來時就帶來了滿滿的飼料。父親的養兔經是:勤勞天下無難事,懶惰錢財也飛走,咱大事幹不了,養家兔就是勤快點的事。
勤儉要代代傳。1990年以後,我家的條件有了根本好轉,全家開始過上比較安逸的日子,父親完全能夠不再勞作、安享晚年,但父親的土地照種、兔銀行照開,像過去一樣節儉,我們哥幾個的錢一分也不要,去世後還有一萬多元的存款、三大甕小麥。父親的養老經是:上了歲數,力所能及的幹點,既鍛鍊身體,又能增加收入;能吃上白面饅頭是一輩子的企盼,啥也不想了;多幹一點,節儉一點,讓一家人吃飽穿暖才是正事,這個事任何時候都不過時;你們四叔家給予的幫助是救急、救命的,既不是理所應當,也不能坦然接受,要千方百計報答。父親的大道理,一家人聽了幾十年,影響傳承了幾代人。
我的幾個哥嫂已是六七十歲的年齡,正像當年父親一樣,眷戀著土地,住不慣城裡,勤勞節儉,自給自足,還經常為在外地工作的子女提供地瓜、玉米、蔬菜等勞動成果。我和我的孩子們雖與父親時代不同、崗位不同,但勤勞節儉的作風沒有變、習慣沒有變。不知不覺中,從摳門父親到摳門老爹,再到摳門孩子,正一代一代傳承著。在單位加班晚了,吃一點餅乾、方便麵,往沙發上一躺,吃得飽、睡的好,不羨慕大餐、不耗費時間、不無謂攀比、不計較待遇,把全部心思用在工作上,都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錯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