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輕時尚的女士前來就診,說自己每個月來大姨媽那幾天痛得什麼也幹不了,分分鐘想切腹,恨不得撞牆,特別難受。檢查後,醫生告訴她:「你是得了卵巢巧克力囊腫。」女士一臉震驚和不解:「是巧克力吃多了嗎?我平時也不怎麼吃巧克力啊?」
「巧囊」是巧克力吃多了嗎?
其實巧克力囊腫它是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一種常見類型,學名是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
簡單來說,就是子宮內膜本應該老老實實呆在子宮裡的,結果由於種種原因跑到了別的地方去,最常見的就是跑進了卵巢裡。這「離家出走」的子宮內膜,也會隨著正常的月經周期發生出血,不過出的血因為沒有通道排出,所以只好囤積在卵巢裡。當陳舊的血液越來越稠厚,就會慢慢形成結節一樣的病灶,在卵巢上形成囊腫。
長得像巧克力
「巧克力囊腫」和我們吃巧克力沒半毛錢關係,只不過是這個病灶長得特別像巧克力的顏色,所以就有了這個俗稱。
生育期巧克力囊腫高發
臨床上,一般25-45歲,生育少的、晚生育的女性發病率明顯多於生育多的或者生育早的女性。巧克力囊腫有很多種臨床表現,主要與月經周期密切相關。症狀有:疼痛、盆腔疼痛、盆腔腫塊、月經失調、不孕等等。當然也有部分患者是沒有任何症狀的。其中疼痛也有各種類型,包括:痛經、慢性盆腔痛、性交痛、急腹症等等。
主要症狀一:痛經
典型表現為繼發性疼痛、進行性疼痛、疼痛多位於下腹、腰骶及盆腔中部。當然也有部分患者沒有痛經表現。
主要症狀二:月經異常
大約有15%~30%患者有月經量增多、經期延長或不規則等臨床表現。卵巢巧克力囊腫雖然是良性疾病,卻有增生、浸潤、轉移及復發等惡性行為。另外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還容易出現不孕,發生率高達50%。
巧克力囊腫怎麼治療?
小於3或4cm的囊腫可短期隨訪或者藥物治療。對於病灶較大、藥物治療效果不好的患者,推薦手術治療,具體的切除範圍根據患者的病情、年齡、是否有生育要求等因素來決定。
一定要聽醫生的話
女性朋友們要儘量避免多次人流或刮宮;注意遺傳基因的改變:如果直系親屬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女性,建議進行定期檢查預防。如果痛經是初潮之後再次出現,並且一次比一次嚴重的話,不要光顧著發脾氣或者吃止痛片,先去做個正規的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