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鐵達尼號
夜深如海,我靜靜地躺在床上看著鐵達尼號,不知道是第幾次看了,似乎這已經變成了一個習慣,在我需要流淚的時候。
這一次,我被一個叫卡爾的小人感動了。一直似乎都將聚光燈打在主角的身上,傑克和羅絲的愛情毫無疑問的盪氣迴腸,每一次都恨卡爾搗亂自私,將一次次逃生的機會都浪費在了嫉妒和陰謀上,然而這一次從他的視角,我覺得我又看到了一些新的東西,寫出來與大家分享。
第一次是在影片剛開始的時候,他走進羅絲的房間看到她收集的那些畫。毫無疑問,他不懂也不在乎藝術,他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商人,即使在影片的最後一刻他依然是一個商人。我看著他笑著說,羅絲就喜歡這些畫,什麼畢卡索之類的。仿佛是充滿了不屑的和嘲弄的,而在那嘲弄中卻夾雜著一絲苦澀,他融不進她的世界,他理解不了她,也理解不了藝術。他接著說,她每次出門都要帶這些畫。我第一次覺得也許他對羅絲不僅僅是因為他需要一個美豔而年輕的妻子,而是有愛的,儘管這愛也充滿了濃濃的商人氣息,這是他無力改變也沒有意識到的。如果他僅僅是要她做他身邊的花瓶,那麼他不會關心她的喜好,不會費力在每次出遊都帶著她的畫,不會如此的了解她的習慣,因為他在乎她。
接著往下看,他們如常的出入上流社會,直到他在甲板上見到救下羅絲的傑克。不知道是不是我太多心,在他虛假的感謝後,我分明看到了他警惕地瞥了傑克一眼,然後轉身擁著羅絲立刻就走。那個眼神,複雜而冰冷。他大概明白了怎麼回事,出於一種本能的警覺,他覺得這個人對羅絲不一樣,於是他不在乎紳士風度立刻要把羅絲帶離這裡。當船員提議給傑克一些補償,他將他邀請去頭等艙吃晚餐,個人覺得這簡直就是一個愛情的小把戲,他希望他出醜,希望羅絲通過他和這個窮小子的對比發現他的好,而商人的本質也淋漓盡致,他不用付一分錢就可以感謝他了。我不能比較說這兩個原因哪個的比重較大,情感因素和金錢因素錯綜複雜著,這就是卡爾。
然而世事往往事與願違,他越想打擊他,越想分開他們,反而促成了他們生死不離。
再下來就是三等艙的派對,不得不說,羅絲這裡做的真的有些過了。無論是不是一個充滿佔有欲的男人,都無法忍受自己的未婚妻在船上公然和另一個人出雙入對。眾目睽睽之下,她拉著他的手開心的轉著,擁抱著,儼然一對戀人。他依然保持著他的紳士風度,等待著她夜裡的到來,以為她會解釋會好好對他,但他不僅沒有等到他,反而是第二天她若無其事地喝著茶說:「我太累了。」那一刻,他忍不住了,他看不到一點點悔意的跡象。當我看到他掀翻桌子的時候,我覺得他和任何一個陷入愛情的年輕人沒有什麼不一樣,年輕而衝動著。找不到適當的方法來挽回他的女人。不過這一次他沒有碰羅絲,他將一腔怒火洩在了桌子上,無聲的警告她不要亂來。
而晚上的時候,他又來找她,拿出了那塊著名的海洋之心。他不是會道歉的人,而他在她身邊卻似乎堅持不住,他將價值連城的寶石戴在她的頸上,算是無聲的歉意和砝碼。他是個商人,他的歉意也是計算著的,他提前將寶石給了她,也只是想要挽回她的心。但是他真的不了解她。他也不了解愛情。
接下來的事情卻越離他的期望越來越遠。當他看到那幅畫的時候,他只想撕掉它!然而商人的本質讓他想出了一個陰謀,他總是想用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多的利潤,結果他成功了,羅絲回到了他身邊。他送她上救生艇,然而她最終發現了他的陰謀,選擇去找那個窮小子。他幾乎氣瘋,叫身邊的那個僕人接著去找她,他仍然還是要帶著她。他則回去取了項鍊和金錢,你能說他自私呢?還是聰明?
再看見她是在甲板上,她在等著上救生艇,身邊依然緊緊跟著他,還披著他的衣服,他真是氣昏了頭,立刻強迫她披上他的大衣,卻忘了那顆鑽石。她不肯上救生艇,原因是因為那個窮小子。他居然肯在這時候撒謊哄她上船,我在這一刻被他感動了,當他微笑著安慰她說我都安排好了,我答應你把傑克也帶走。我想他是真的愛羅絲的吧,他撒這個謊的唯一目的只是為了哄她上船,他當然知道上船意味著什麼。當羅絲生命裡兩個男人趴在欄杆上看著她,微笑著向她告別的時候,這兩個男人有什麼不同呢?他們唯一統一的一刻是為了她的生命,他們唯一的共同點是愛著她。
羅絲最終選擇跳船,和傑克同生共死的時候,卡爾的最後一個登船機會擺在他面前,然而他放棄了。我們往往都只看到羅絲幾次放棄登船機會選擇和傑克在一起,然而卻沒看到卡爾也做了一樣的事情。羅絲放棄了兩次,卡爾放棄了兩次。羅絲為了傑克,卡爾為了羅絲。他到底年輕氣盛,到底感情用事,他最終被妒火衝昏了頭腦,拔槍射殺著這對戀人。如果他的本質真的那樣自私那樣冷酷,那麼他又怎麼能夠瘋狂至此呢?他是真的恨不得能與傑克決一死活。子彈打光了,卻一顆也沒中,他握著槍卻發不出子彈的神情真的很絕望,於是他放棄了。最後他發現鑽石還是送給了她,以那樣一種諷刺可笑的方式,他大笑著,笑事情的戲劇性,笑他最終一個都留不住,他的兩個寶貝。
我一直在想卡爾最後去倖存者中找的,到底是羅絲還是鑽石。羅絲是他瘋狂愛過的,他為了她做過很多衝動的傻事,鑽石也是他一直念念不忘的,代表著他骨子裡的商人氣息。他說的沒錯,那是他的兩個寶貝,兩個永遠失去了的寶貝。
2.盜夢空間
電影的情節是這樣的。按照時間順序,首先是leo和他女人的事情。這兩個人是夢境世界的先驅者,當年結婚時許諾要一起變老,對於夢境世界的共同追求使得他們在自己身上試驗。他們在實驗中進入了女人為夢主的第四層夢境。人的第三層夢境世界東西就很少了,第四層更是什麼都沒有。因為只有兩個人實驗所以前面幾層沒留人不能幫他們kick,而由於時間延緩的效應,在現實中入睡一天在第四層就是五十年。所以他們在第四層夢境世界中攜手共老,閒暇之時只有隨便創造東西玩。五十年之後他們在夢境中老死了。以為他們是服用了加強型藥物的,所以雙雙進入了Limbo迷失域。迷失域中女人貪戀著無時間盡頭的廝守就認為這是現實,不想回現實,而leo卻想著自己的孩子想回現實。最終說服了女人和他一起臥軌自殺,他也不確定這樣就能從limbo脫身,所以自殺前把懷疑一切,嘗試一切的想法灌輸給了女人,這是他的第一次inception。在迷失域自殺之後,他們回到了現實,可是那個inception的副作用產生了,那就是女人開始懷疑現實其實是夢境,認為只有死亡才能脫離。於是女人自殺而造成是leo殺的假象,終極目的是想讓leo也被處死這樣可以一起脫離夢境。可憐leo只能拋棄了孩子們而逃亡國外。而leo的潛意識裡面充滿了他老婆的影子(就是shade那個角色),只要他再從事設計夢境的工作,那個他妻子模樣的影子(代表了他潛意識裡的悔恨和對殺死妻子夢境工作的怨恨)就會出來壞事。(leo和妻子經歷了第四層夢境和limbo兩個世界,最明顯的證據是在limbo臥軌自殺回到現實時兩人都是年輕的,而在第四層夢境兩人有老年的樣子。)
話說leo在國外隨便接盜夢的工作,接到了一個竊取日本大亨情報的工作。這就是開頭的槍戰戲,也是簡單的夢中夢,所以這裡只有一般性藥物,夢裡死了立刻就醒。結果團隊的設計師先出錯在夢境中穿幫,然後又在現實中出賣了他們。日本人卻看重他的能力,反要僱傭他進行inception:讓競爭對手公司年輕的掌門人切分自己父親留下的基業,許諾他可以讓他回國看孩子。所以他找了新的設計師小女孩和新的團隊。對於inception的計劃是在年輕掌門人心中播撒對於父親的好的印象。leo在討論中提到說反面的東西會產生正面的影響,如果年輕掌門人恨父親的話,反而會把企業做好來證明自己比父親強。
這次Inception的地點選在雪梨飛往美國的十小時航班上。這對leo來說不成功便成仁,因為他在美國因為謀殺妻子被通緝,而日本人許諾說只要他完成任務就會在飛機上打電話解決這個問題。
一進入年輕掌門人的第一層夢境就出了問題。這個人被其他盜夢專家訓練過,夢境雖然是小女孩創造的,但是目標人物的意識會化身武裝人員對異常夢境裡的人物進攻。更重要的是這次inception要在第三層夢境實行,而leo之前並沒有把加強型藥物的副作用給大家說。這時候只有華山一條路完成任務了。印度人留在第一層負責kick,他們進入了第二層的酒店,小帥哥留在第二層負責kick,其餘又進入了第三層夢境的雪堡,目的是讓年輕掌門人自己見到他們設計出來的父親而接受想法。就在即將成功的時候,leo的妻子的影子再次出現攪局,開槍擊中了年輕掌門人,這時候年輕掌門人沒死,只是昏迷,情急之下,小女孩提出把年輕掌門人嫁接入leo的第四層夢境,在那裡用『kick』,加上第三層的電擊把年輕掌門人喚醒。於是,小女孩和leo進入leo的第四層夢境,在那裡小女孩把年輕掌門人kick回了第三層夢境(同時第三層有人對他的身體電擊)。在雪堡深處,年輕掌門人聽到了設計中的父親的最後遺言:I am disappointed that you tried… (意思是我對你極力想試著成為我這樣的人很失望),也就是說讓他作他自己別管公司。打開保險箱之後他看到的是自己最珍愛的和父親照片中的紙風車,對父親愧疚之下自然會實現同樣在保險箱中的偽遺囑分拆公司。到這裡inception的任務圓滿完成。第三層夢境世界的爆炸kick,第二層的電梯kick,第一層的落水kick同時進行。小女孩,小帥哥,印度人等人成功脫險到第一層。只有日本人死在了第三層夢境世界,所以跳過第四層直接進了迷失域limbo。
與此同時,leo在第四層夢境世界終於狠下心來殺死了妻子的影子,也在爭鬥中被影子刺中身亡,同樣來到了迷失域。在這裡他見到了日本人,並且說服他用槍殺死leo然後自殺而雙雙回到現實。(從夢境世界到limbo記憶會不太好使,所以leo說他忘了第一次進迷失域之前和妻子在第四層一起老去的事情,他第二次進迷失域見日本人的時候也想了半天才想起來來的目的——日本人回不了現實不能實現許諾的讓他回家的報酬了。)
至此,leo的心結解開,他的對妻子死去的悔恨因為回憶起了和妻子在第四層夢境世界白頭到老的幸福而被衝淡。日本人在飛機上醒來後也兌現了諾言打了電話解除了他的通緝。
最終的結尾是開放性的,陀螺不知道停沒停,但也無傷大雅。假如這作為參照的現實的確是夢境的話,那也只不過把六層世界變成七層。如同電影中出現多次的循環封閉上下樓梯一樣,電影中的多層世界也不過就是增加了維度的莫比烏斯圈,1到2到3到0到1到2到3到0…….. 如此往復。
如果對我的解釋或者其他地方有疑問的話請回帖。我會編輯更新。
補充一下關於老臣的情節。Forger在第一層夢境偽裝成富二代老臣,除了套取他和父親關係的情報之外,還設下了在第二層夢境誣陷老臣的伏筆。第二層裡面的老臣是富二代意識裡面的老臣的投影(projection),所以如果富二代心裏面認為這個老臣是中心的話投影就會表現出忠心的,反之亦然。所以forger在第二層和日本人說他在跟蹤老臣的投影根據投影的表現判斷富二代有沒有上套。這個套的目的是讓富二代認為第三層夢境中那些自己意識投影的私人軍隊是老臣意識中的投影,所謂臺詞中的讓他自己擊破自己的意識防衛來完成inception。
3.被解救的姜戈
1、騎馬的黑人——自由主題「弗裡曼」
姜戈的姓氏弗裡曼,Freeman直譯自由人;妻子布魯姆希達的名字,在牙醫的故事中,是等待屠龍英雄傑克弗雷德解救的公主的名字。兩位角色牽動著整部電影的主題,也就是自由。
南北戰爭之前美國南方的殘酷奴隸生活自然成為被描述的重點,開場飽受鞭刑的黑奴,背部的傷疤特寫歷歷在目;曼丁哥角鬥(起源於西非民族集團的格鬥)、惡狗撕咬血肉橫飛的慘烈。卡爾文·坎迪為首的種植園主似乎並不關心棉花的產量,只是想方設法的折磨黑奴取樂,因為在當時的社會階層中,人的價值是根據膚色區分,對黑白之間平等是沒有概念的,黑人永遠沒有自由。本片從片名上看——《被解救的姜戈》,一個開場就被還以自由身的黑奴,自由的主題無疑顯得非常超現實。
《被解救的姜戈》電影海報上那根鐵鏈,與《斷鎖怒潮》異曲同工,後者正是一部以解救黑奴為題材的作品,而本片鐵鏈後紅色的背景更預示著電影中,打斷的鎖鏈通往自由之路鋪滿了血腥。在姜戈回憶與妻子逃出種植園的情節中,背景音樂是六座葛萊美獎提名的新靈魂樂派男歌手亞當·漢密爾頓的名曲《自由》,他靈魂式的嗓音,舒適的清新風格配上的卻是慘烈的故事。
而最大的自由寫照在於「牛仔姜戈」,片中多數出現姜戈騎馬的鏡頭,象徵著他是一名牛仔,而且是黑人牛仔,這是前所未見的。西部電影中牛仔代表著不羈的自由,出現在一個黑奴身上,不難理解片中所有白人那異樣的目光。結尾之處殺往種植園時摘掉了馬鞍,這個寓意非常明顯。在牛仔的含義中,馬鞍是其最重要的行頭,可以沒有馬但不能沒有馬鞍,有馬鞍代表著我是一名代表著西部精神的牛仔,用句現在的話來形容:這就像一個窮光蛋每逢出門就用肉皮擦嘴一樣,就是為了充門面,即便我不是牛仔,我也有馬鞍向別人顯擺。 姜戈故意去掉了馬鞍,為的是證明:老子沒有馬鞍,但老子有馬!這個舉動為的是要嘲諷那些光有馬鞍沒有馬的偽牛仔,屬於昆汀對歷史的戲謔,從而更為灑脫。
2. 通心粉——義大利西部片
通心粉西部片,很多觀眾對這個名詞屬於霧裡看花,雖很常見但具體內容有些語焉不詳。通心粉西部片是義大利著名導演塞爾喬·萊昂內在上世紀60年代創造的一種新類型的西部片。通篇在歐洲拍攝,帶有強烈的歐洲電影風格,表現的卻是美國拓荒時期的故事,演員也經常用美國明星,比如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查爾斯·布朗森等人。
萊昂內並非是意式西部片最早的導演,卻是將其定義為一個類型的先驅。意式西部片與美國片有著完全不同風格,比如萊昂內著名的《鏢客三部曲》系列,伊斯特伍德這些角色都是亦正亦邪,遵從為錢賣命的守則,黑白界限模糊,帶有強烈的個人英雄主義風格。這與以約翰·福特為代表的美式西部片中約翰韋恩等人冷峻漠然、高大威猛的西部英雄完全不同。
意式西部片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成本低廉,暴力色彩嚴重,當時的義大利Giallo電影(犯罪、驚悚、恐怖題材)風行,這種風潮也蔓延到西部片中,多數意式西部片充斥著廉價的成本,血腥鏡頭比比皆知。這些都是美式西部片所不齒的,很多影評人認為意式西部片玷汙了西部電影神聖的沃土,因此用「通心粉」(Spaghetti,義大利麵,通心粉Macaroni的說法來自於日本)來諷刺這些片。直到70年代,通心粉西部片運動逐漸頹勢,1973年萊昂內監製、亨利·方達主演的《無名小子》成為通心粉西部片的告別演出,1975年徹底消亡。但在後世最著名的粉絲主導下,於21世紀再次出現。
眾所周知,當年昆汀還是音像店打工族成員之一,且甚是喜好這種B級風格嚴重的電影,通心粉西部片更是其最愛,在「賣碟」之餘觀摩甚多,對其後世風格影響嚴重。比如昆汀非常喜歡的一部西部片《偉大的寂靜》中,通篇雪景中的血腥就讓當時的碟店小子非常震驚,在其後世多數作品雪景血腥這種「白裡透紅」的鏡頭很常見,如《殺死比爾》和本作。
《被解救的姜戈》是一部典型的通心粉西部片,這與如《大地驚雷》這些美式西部電影風格南轅北轍,應該說「不同個導演心中都有一個不同的西部」,昆汀的西部片中,鏡頭突然拉進的面部特寫,斷斷續續的背景音樂,在主角漫步的腳下,是一片充滿著暴力與嗜虐成性的西部大地,正是通心粉西部片的特徵。
3、姜戈——用黑人題材致敬
昆汀早在十年前就完成了《被解救的姜戈》的基本構思——黑奴變成賞金獵人。「姜戈」在歐洲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幾乎通心粉西部片中都有一個姜戈,屬於標配,只要看到這個名字出現,就意味著該片是一部「通心粉」。電影片名就取材於1966年的西部片《姜戈》,但並不是簡單的致敬或者翻拍,因為後者主角是一名白人,本片與《姜戈》除了都是暴力色彩濃重的通心粉西部片外,沒有半點共同之處(《姜戈》的男主角弗蘭科·尼羅還在片中軋了一個角色,曼丁哥格鬥失敗的奴隸主,並且對Django中的「D」不發音清楚明白,致敬味道)。
「姜戈」是一個典型的吉卜賽人名字,出現在一個非裔黑奴身上是不可能的事情,這就屬於昆汀用自己的方式,致敬中又帶著顛覆。
昆汀選擇黑人題材拍攝通心粉電影是有原因的,《姜戈》的導演塞吉奧·考布西就是昆汀非常喜歡的導演(那部《偉大的寂靜》正是出自其手),在他的電影中不但暴力色彩最為張揚,而且種族主義嚴重,比如在《姜戈》中紅圍巾團夥屠殺墨西哥人,《印第安人喬》中賞金獵人剝下印第安人的頭皮作為標記(《無恥混蛋》中的致敬)。
因此在《被解救的姜戈》中,昆汀把考布西的「中心思想」全部糅合在本片中,與他暴力風格最相似的就是南北戰爭前的美國南方,選擇一名黑人當賞金獵手可以將考布西式種族主義推向極端。
黑人牛仔、甚至是南部第一快槍手,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是不可想像的。所以本片是在當代美國普世價值基礎上描述歷史,更加突出了主題。
4. 血腥優美——暴力美學的立場
從《殺死比爾》到《無恥混蛋》,昆汀對暴力美學的熱愛貫穿於他創作的始終,沉迷於對於暴力細節的刻畫,《被解救的姜戈》作為一部以暴力為己任的通心粉西部片,在暴力場面上更加不含糊。但昆汀對暴力的一味宣洩有理可循,暴力解決問題是很片面的,但在電影裡,這種方式卻被表現的非常正確。
在《無恥混蛋》中背景二戰,將納粹定義為十足的惡棍,所有的暴力施加,希特勒被打為肉泥這就變得跟眾望所歸一樣。在《被解救的姜戈》中,故事發生在南北戰爭前兩年,當時的密西西比州正是南部種植園經濟最為發達的地方。園主的黑奴制這對於的從小讀著南北戰爭歷史的美國本土民眾來說,種植園經濟代表黑暗的過去。儘管片中種族主義問題非常敏感,但本片實則是「在一個邪惡的地方發生的正義故事」,屬於旗幟鮮明的擁護以歐巴馬為首的白宮領導班子的作品。
因此在這個前提下,昆汀所謂的暴力就名正言順了。很多電影都採用欲揚先抑的這種方式,為的是讓結尾絕地反擊更能調度觀眾情緒。而本片「抑」的部分通篇存在,大段時間表現奴隸主如何虐待黑奴,到了該「揚」的地方,稍微緩和觀眾的心態,然後加重「抑」的部分。這些情緒堆積到了結尾,就像一個即將爆發的火山,到了「忍無可忍,無需再忍」的程度,非暴力不合作,才讓最後「為了達達尼昂」的屠殺,炸掉莊園是那樣的暢快,棉花上的鮮血、引燃的炸彈引線,也能如此優美。
本片在自由平等正義的前提下,把握住觀眾的情緒,用正能量的方式宣洩暴力,也就是暴力之後要加上「美學」的真正含義。
5、頭蓋骨——人種與奴性
片中卡爾文·坎迪關於黑人頭蓋骨三處凹痕代表奴性的那段理論實屬謬論,因為根據人種的不同,黑種人顱骨區域受太陽直射的影響而顯得寬大,他對比的牛頓和伽利略都是白人,所以沒有這種現象。
這段情節指桑罵槐,奴性並非天生,而是自作所為,諷刺的指代了塞繆爾·傑克遜飾演的黑人管家史蒂芬。坎迪口中聲稱上一代黑人管家至少有機會殺掉自己的父親逃走,但卻沒有這樣做,而史蒂芬也是如此。
這個黑人代理著莊園,剛出場時甚至與自己的主人開了一系列玩笑,他幾乎與白人平起平坐,還看出了姜戈的端倪,在他心中甚至將自己也當成了白人。但在飯餐那場戲中,如搖尾狗般的阿諛奉承,隨聲附和卻顯出了骨子裡面的奴性。同一所莊園中,史蒂芬的奴性與布魯姆希達的反抗對比強烈,頭骨三處凹痕只是人種的特徵,而奴性則是一類人的特徵。
騎馬的姜戈象徵著自由,而史蒂芬永遠也無法騎馬,因為他腿腳有問題,是個跛子,但更諷刺的是,史蒂芬的腿瘸是裝出來了,老爺子腿腳靈便著呢。這說明他可以騎馬,但自己故意放棄了這個機會,放棄了自由權,這就是奴性。
6、大怪牙——搖晃的黑色幽默
電影中,牙醫舒爾茨馬車上的大怪牙非常搶鏡,還有很多特寫,用時髦話來說,很萌。這是昆汀電影的標誌——黑色幽默。
昆汀電影中的黑色幽默很有特點,嘮嘮叨叨沒完。比如《落水狗》粉先生因為小費的話題討論了半天;《低俗小說》裡薩繆爾·傑克遜殺人之前嘮叨個沒完,《無恥混蛋》裡瓦爾茲神經質般的東扯西扯。這就是昆汀的特點,將一段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情節或者設定,在特殊的環境下重新演繹,讓觀眾感受到其中的荒謬,產生喜劇效果。
《被解救的姜戈》中黑色幽默最突出的一點就是諷刺3K黨(這個組織在電影發生的年代還沒有出現),用床單蒙面雙眼掏洞,喬納·希爾抱怨視線受阻,然後眾人對面具質量和必要性展現激烈的討論,如果觀眾專注這段情節,無疑被帶入了昆汀的世界中,似乎忘記了原本緊張的氣氛,卻突然回到主題,頓時牽扯住觀眾的吸引力。
同時萊昂納多的角色也很有意思,卡爾文·坎迪是個標準的法國名字,他也非常喜歡他人用法語「先生」來稱呼他,但自己卻不懂法語,諷刺了南方種植園主的故作姿態,裝模作樣。
而且昆汀也喜歡幽默自己,就像《恐怖星球》中那個下體腐爛的猥褻大兵,本片中昆汀客串的角色,死的「轟轟烈烈」。
7、亂燉——莫裡康內+饒舌樂
著名作曲家的埃尼奧·莫裡康內吐槽曾經多次合作的昆汀用音樂沒有整體一致性,關上了再次合作的大門。《被解救的姜戈》就沒有合作,裡面的音樂都是莫裡康內以前寫的曲子,另外還有一些古老的西部民謠、時髦的黑人RAP,五花八門,倒也符合昆汀的特徵。
音樂的雜糅,體現的是昆汀 「亂燉」的特點。其他導演拍片之前都實現琢磨好一個類型的電影,只有昆汀是在創造類型。本片雖說屬於通心粉西部片,但絕對不是簡單的複製,比如黑人主角,自由主題,甚至還有德國元素,這都是以往沒有的。昆汀的價值在於,將以前的類型拿來所用,並在其中加入了亂七八糟的東西,除了自己的東西沒有什麼都有,還都是「分段式」的,但這些組合在一起,就是自己的產物,自己的味道。
回到音樂,首先莫裡康內的西部片音樂非常有特點,馬蹄般的節奏、口哨的旋律和將人聲當作樂器的使用方法,簡潔動人的旋律為通心粉西部片的音樂樹立了典範,本片不可或缺的。除此之外,詹姆斯·布朗、傑瑞·戈登斯密斯,逃跑時的靈歌,莊園火併中的饒舌,策馬奔騰時的民謠,毫無章法,但都有一個作用,為烘託電影的氣氛而使用。因為昆汀的電影類型雜糅,為了服務這一段的主題,音樂風格當然也要多變。
其中姜戈雪地練槍的情節,背景音樂來自李·范·克裡夫主演的西部片《憤怒的末日》,後來被吳思遠導演的《鷹爪鐵布衫》使用,辨識度極高。
8、貝多芬——德國人的爆發
西部片中出現一個德國人,是一個非常另類的特色,讓《被解救的姜戈》中存在大量的德國風格,比如反覆出現的德語「再見」、會講德語的黑奴,也就是牙醫舒爾茨象徵的符號,嚴肅認真,理想主義。
美國南方種植園是歐洲農莊的翻版,後者的農奴制度從歐洲10世紀中期持續到19世紀中葉被廢除。電影的時間中,德國還沒有成立,那是還是普魯士,普魯士王國早在1807年就廢除了農奴制,是歐洲最早廢除農奴制的國家之一。在影片中,舒爾茨來自一個早已廢除奴隸制度的虛構「德國」,當時歐洲人的普遍心態都認為農奴是落後的表現,而此時美國黑奴制正值火爆,因此歐洲人自然對美國人瞧不上,舒爾茨選擇在美國本土當賞金殺手,殺你們的人還賺你們的錢,也是這個緣由。
文明人與野蠻民族,前者充滿了強勢,因此片中舒爾茨處處給美國人下馬威,就連從莊園買一個黑奴,都要想個花招來坑蒙拐騙,不屑於給你錢。沒想到卻被眼中的落後民族將了一軍,還被後者以勝利者的姿態強求握手,這是舒爾茨爆發的主觀原因。
但此舉的客觀原因在於德國人的辦事方式,德國人向來以嚴謹、理性化著稱,當解救失敗後,一邊卻響起了貝多芬的《致愛麗絲》,色調明朗、情緒歡樂,同時他腦海中不斷閃現與大仲馬小說《三個火槍手》中同名的「達達尼昂」的死狀。貝多芬與大仲馬的作品都是平等、自由的象徵,嚴謹的德國人是決不允許這種場合下自由的作品被如此玷汙,多種因素集合下,所有才有「我實在忍不住」的舉動。
而舒爾茨一心一意幫助姜戈解救妻子的情節,其動機為兩點:首先他討厭這種奴隸制度,這與廢除農奴制的歐洲人看不起美國人一個道理。其次依然很德國化,非常講究原則。布魯姆希達名字與「等待被解救的公主」的名字同名,讓姜戈幫助自己賺取賞金的一句承諾,都是他的動機。
舒爾茨,這名崇尚血統純正的日耳曼人,在南北戰爭前與一個黑奴合夥對白人暴力相向,這是非常有意思的,也就引出了下面的觀點。
9、戲謔——瓦解的歷史觀
著名黑人導演斯派克·李就針對《被解救的姜戈》炮轟昆汀,認為他不尊重祖先,對待黑奴歷史的態度太過兒戲,黑奴的暴力行為反倒比剝削黑奴的農場主還要多還要猛。誠然,黑奴的歷史並不屬於通心粉西部片,但昆汀對此態度卻樂此不疲。
戲謔沉重的歷史,本該被人不齒,但本片的關鍵點在於,首先立場正確,與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向吻合,就像民國時期周大荒的《反三國志演義》中讓劉備統一全國一樣。其次,黑奴用復仇的方式殺掉奴隸主,劊子手和受害者的身份被人為置換,純粹的宣洩。用通心粉西部片這種方式重寫美國歷史,揭美國人的傷疤。從真實的歷史到虛構的往事,用反轉的方式描寫南方種植園經濟與北方資本主義的矛盾,裡面包含了傳說中的正能量,觀眾可以接受,這就是昆汀嶄新的歷史觀。
其實片中有悖歷史的地方還很多,3K黨的出現提前了八年,德國在電影發生的年代還沒有成立。這些設定同樣也是符合昆汀「亂燉」風,都是為電影主題和情節服務,其意圖在於,作為一部講述歷史的電影,讓觀眾走出歷史,而徹底進入電影。
昆汀的下一部作品《殺手烏鴉》,講述的是二戰期間黑人士兵受白人虐待而奮起屠殺的故事,將與《無恥混蛋》、《被解救的姜戈》共同組成改寫歷史三部曲,一邊瓦解規則一邊創造規則,恐怕只有昆汀能做到。
10、《被解救的姜戈》與抗日神劇
也許有人要問了,《姜戈》與時下飽受爭議的抗日神劇比起來,同樣是戲謔歷史,為什麼前者大獲好評,後者卻飽受爭議。
就像斯派克·李說的那樣,以一種兒戲的方式對待歷史,但昆汀的電影,包括《無恥混蛋》,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大環境下的顛覆,誇張而不扯淡。
首先,《被解救的姜戈》發生在南北戰爭前夕,一個黑人殺白人的故事,主題是自由,如果非要聯繫,可以看成是用當代的價值觀取捨當時的時代背景,但細細琢磨,姜戈的行為對時局沒有任何影響,沒有與當時的大環境聯繫起來。《無恥混蛋》最後希特勒雖然被雜牌軍打爛,但電影的故事發生在二戰末期,希特勒最後也是死了,該片也沒有左右時局的意思,只是一種顛覆的宣洩。
其次,姜戈殺死白人對黑奴在自定的框架下有著一個架空的歷史環境,片中很多元素都是對歷史的原創, 都具有B級片的風格,在架空環境下演繹一個暴力的故事,尋求的是一種娛樂的宣洩。
最後,雙方人物個性鮮明,針鋒相對,瓦爾茲老爺子飾演的納粹軍官,萊昂納多飾演的奴隸主,都非常強硬,代表了一個不可逾越的高峰,都給主角們造成很大的障礙,正反雙方的對手戲火星四射,看的爽快。
相反我們的抗日神劇,不僅沒有架空歷史,追求大眾化,甚至還有打算左右時局的意圖。正派高大全,反派獐頭鼠目,臉譜化嚴重,打日本鬼子跟玩一樣,而且粗製濫造,甚至違反物理原則。調侃歷史不是不行,而是要麼設定一個虛擬的背景,要麼用如今的價值觀來取捨。否則這樣的神劇如何與昆汀的戲謔相提並論?
4.貓鼠遊戲
年輕、單純、狂放、膽大、聰穎過人、又透著股孩子氣、17歲的Frank在成年前的華麗冒險讓人迷醉。從16歲那年的意氣出走,他依靠過人的膽識,模仿能力以及人際間巧妙的擦眼觀色在短短的兩年內偽造支票提取出數百萬美金,偽裝成泛美副機長周遊列國,當了醫生和律師,還憑自己能力過了司法考試。他才不到18歲,卻像個28歲的男人那樣遊走在香車美人之間,一夜風流也罷,長相廝守也罷,他竟能一一應對,遊刃有餘。
而追捕他的carl就沒這麼好的運氣了,一出場就是個性格沉悶,事業不順,婚姻失敗的中年男人。同事間不受歡迎,上司不待見,每日埋頭工作,是個連聖誕節都加班加點的工作狂,結果還被一個毛頭小子耍得團團轉。
兩人一追一逃,本是天敵。可在聖誕夜,carl的電話總會想起,那端,是寂寞的frank。carl一開始就識破了他的偽裝,他得意的笑聲擊破了Frank的信心。然而,又是從那一刻起,carl就成為了Frank的依靠。他是Frank在聖誕節可以說一身merrycharistmas的人,他是Frank孩子氣的惡作劇的對象,炫耀的對象;他是可以讓Frank心甘情願讓Frank自己戴上手銬的人;他是千裡迢迢把他從疾病與死亡邊緣的異國他鄉帶回家的人;他是在又一個寂寞的聖誕節去監獄看望他的人;他是給了Frank第二次人生的人。他是唯一明白Frank那顆孩子的心的人。他對Frank有種他都沒有想到的心疼。他明白,在Frank心中一直以來渴望的親情的溫暖與家庭的團聚。我們看到了Frank在母親家鄉的小鎮守望曾經美滿的家庭,在未婚妻的家裡迷醉的貪圖這個家的溫暖,在父親的噩耗傳來的那天,站在冰天雪地的窗外看著母親美滿的新家庭,而屋子裡的那份溫暖卻是他所永遠不能企及的,那種孩子的目光,還有忍不住的淚水,終於暴露了一顆脆弱缺乏安全感的心靈。所幸他還有carl在身邊,兩個人由敵向友,甚至父子,也讓漸入晦澀的劇情峰迴路轉,黑暗中投進了一縷陽光。
Frank的身上有我們的影子:年輕不知天高地厚。未來還那麼漫長,世間又有多少歡愉,哪有時間來考慮後果呢?所以,我們盡情的揮霍青春,逃避可能而來的一切後果與懲罰。而carl,那個總在我們身後步步緊逼,讓我們時刻提心弔膽的傢伙,就像一種責任,一種義務。我們當然不可能永遠逃下去,可年輕時,誰不以為自己與眾不同,備受上天眷顧呢?直到有一天,我們長大一點了,開始往回看,卻發現我們曾無比珍愛的東西早已丟失。這一路我們走得太匆忙,太倉皇,要的抓進懷裡的東西太多,以至於它何時從我們的臂膊間滑失都毫無知覺。那一刻,我們就是飛機上聞之父親死訊的Frank,多少悔恨,多少痛苦都不可挽回既定的事實。
最後,我們無一例外的被carl抓獲,收拾過去的得到與失去,面對可能的後果與懲罰。從那一天起,我們就留了下來,留在了carl身邊,而我們,稱那天叫做「長大」。
5.了不起的蓋茨比
在黛西和蓋茨比終於再次相會的那個午後。黛西:我們有好多年沒見了。蓋茨比:到11月剛好五年。(我忘了原文是否如此。我沒有照原文引用。)作為在場者的尼克立刻意識到,蓋茨比的應答讓氣氛變得無比尷尬。一定有人對此會心一笑。
幾十年後1997年的某個下午,A問B他女朋友C的生日,結果B說不清楚,一旁的我下意識地說道:11月27號。所有的目光剎那間都對準了我。我記不清這樣的尷尬後來經歷了多少次,以至於我現在養成了習慣:別人在聊天時,無論是一時想不起什麼了,或者什麼說錯了,我都絕不發一言。
其實蓋茨比有什麼錯呢?像我這樣又有什麼錯呢?我們都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罷了。
蓋茨比說快有五年了,但那真的是五年嗎?是黛西沒記清楚嗎?還是蓋茨比太痴情?確實,對於蓋茨比的世界而言,那是將近五年的時間。但對於黛西的世界而言,那只不過就是有那麼些年而已。不是蓋茨比太痴情,也不是黛西太不專情,尷尬其實並不源自於此。尷尬在於,蓋茨比過於唐突地向在場者展示了另一個世界,一個即便不是怪物一般,至少也是陌生得很的世界。
同樣,我似乎是在向B宣戰:不要以為你的世界就是一切。看清楚了,還有另一個世界,在那個世界裡,C的生日是不容被忽視的。但C的生日果然是11月27號嗎?或者,這個日子果然如此神聖嗎?尷尬恰恰來自於這種衝突。
我們都構建著自己的世界,執著地守護著它。但蓋茨比是悲劇人物,因為直到他的那個世界徹底崩潰,他沒有意識到那只是他自己的世界,而且只是諸多世界裡的一個,他以為那就是唯一的世界,那就是一切,於是在他那個世界崩潰時,他沒有想過逃離,他連同他的那個世界一切徹底分崩離析。又或者,這悲劇本身就是由於他強行要彌合兩個世界,至少是想讓另一個世界的黛西進入到他的世界而導致的?
後來我談過一兩次失敗透頂的戀愛。2005年的某個夜晚,我曾和C一起促膝長談。「都是錢」。當C表現得好像對我的感情一無所知時,我沒有提醒她我曾對她表白過,沒有提醒她我曾寫過一封只有因為愛情而失心瘋的傢伙才會寫的情書——不止是言辭,我是在半夜裡就著宿舍廁所的燈光在小板凳上寫它的,沒有提醒她當她收到信時的驚訝。就像《紅寶石之歌》裡那個意味深長的晚間公園約會,離開她時我恍然大悟。但與發現了紅寶石的艾詩不同,我發現了曾經那個世界的崩潰。我並沒有感到惋惜,我也不想去挽留。我做了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讓那個崩潰了的世界見鬼去吧。
前任女友在分手前對我說了一段話,大意是:跟著我,哪裡也去不了。這是個頗有村上春樹意味的論斷,至少是林少華版村上。於是那個世界崩潰了。她離開了,而我就像那個「我」,繼續隨著音樂不停地跳著獨舞。
這就是日常生活,不是嗎?這就是蓋茨比的悲劇性所在,不是嗎?或許正是在此意義上,「了不起」一詞凝聚了一切諷刺所在。蓋茨比是悲劇性的,但他是了不起的。1900是悲劇性的,但他是「傳奇」。
而我們不過是微不足道的螻蟻,忙著從一個世界搬往另一個世界?
在尼克最後一詞與蓋茨比告別時,他終於讚揚了一回蓋茨比:他們統統是混蛋。元非在提到這些「混蛋」時,舉了《義大利任務》這個例子,說湯姆就像電影裡那個叛徒,偷了別人的錢卻「就知道買個大房子,在裡面看那臺大屁股電視」。但是我想元非搞錯了。那個叛徒之所以遭到昔日同伴的嘲笑,不是因為他做的事情有多庸俗無聊,而是這些關於有錢人生活的理想,是他從他所背棄的那些昔日同伴那裡偷來的,他「絲毫沒有想像力」——沒有建構自己的理想的想像力。他是混蛋。只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同意,湯姆之流統統是混蛋。只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同意,蓋茨比不是混蛋。
但是,尼克「並不贊同」蓋茨比。在值得讚揚的意義上,蓋茨比是了不起的;但在不值得贊同的意義上,蓋茨比也是個混蛋;而在那個藏書室裡的貓頭鷹看來,蓋茨比是個可憐蟲。對於不停的在不同世界中輾轉的我(或者我們)而言,那讚揚是要去抓取的,儘管並不總是會有人來表達讚揚,但同時又不該成為一個混蛋,儘管這並不是說要讓每個人都來表示贊同。確實,也許我們只是螻蟻,但那又如何呢?——確實,蓋茨比也許只是可憐蟲,但那又如何呢?沒什麼,只不過就是說他是個可憐蟲罷了。
據說蓋茨比始終想要向後去抓住已經破碎的世界。但這是偏見。事情只不過是蓋茨比與他停留其中的世界完蛋了,而我們繼續向前。我們不想上演悲劇,我們不想了不起,我們不想成為傳奇,於是我們除了向前,除了不停輾轉,還能怎麼樣呢?這確實終究與是不是可憐蟲毫無關係,問題只在於,我們絕不想成為混蛋。不只是不想成為湯姆之流那樣的混蛋。我們也不想成為蓋茨比那樣的混蛋。
音樂不停,就不要停下笨拙的舞步。人生不停,就不要停下輾轉的腳步。
或者,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