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62歲的資深眼科醫生:為什麼我勸你當醫生?

2020-12-11 瞭望智庫

演講者 | 於剛 資深眼科醫生

本文轉載自得到APP,原文首發於2019年6月30日,標題為《醫生這個職業好在哪裡》,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6月30日,得到大學2019夏季開學典禮暨春季畢業典禮在上海舉行,資深眼科醫生於剛做了主題為《醫生這個職業好在哪裡》的演講。

以下是於剛演講全文。

我是於剛,一名小小的醫生,到這個月,我做小兒眼科醫生,就整整40年了。

我要向所有的年輕人「推銷」一個職業——醫生。說起職業選擇,大家肯定會想收入怎麼樣呢?這個問題不用你發愁,名醫收入高,全世界都一樣。今天我主要想給你講的是,當醫生的另外3個原因。

請注意聽完我的「推銷」,如果你家有高考生,你可以推薦他學醫;如果你家裡有年輕的孩子,你可以從小引導他學醫;如果你以後跟醫生打交道,你會更多地了解醫生這個群體。

說起學醫,你肯定會說「負面新聞多」「正能量少」「醫生值夜班非常辛苦」「醫患矛盾緊張」等等等等,這些問題都是真的。而且,醫學這個行業本科五年、碩士三年、博士三年,才僅僅完成進入醫院的第一個臺階而已。那同樣的年輕、同樣的學習時間、同樣的教育投資,我為什麼不選一個「一畢業就有高收入」的專業呢?比如證券投資行業什麼的,這個投資的回報率是誰都能算得清的。但是,你把孩子辛辛苦苦養大、你把他當做掌上明珠,就是為了算那些帳嗎?

我們對孩子的最大期望是,希望他能夠成為一個有存在感、有成就感、有幸福感的人,而且一生都是這樣的人。在我看來,最能滿足你的這個期望的職業,就是醫生。

1

快速反饋

為什麼我向你推薦醫生這個職業呢?我們把時間往前推36年。那個時候我26歲,是河北省張家口眼科醫院的一名醫生。有一天出門診,來了一位62歲的大爺,他是斜眼,眼睛斜了62度,完全失明了,他要求做手術,我跟大爺說能做手術,但做完以後仍然是看不見的,大爺說那我也做。最後我給他做了斜視手術,手術花了40塊錢,時間用了30分鐘。這個手術其實是個小手術,對於我們眼科醫生來說,當時做這個手術是最簡單不過的了。

兩個月後的一天,我印象特別深,那天天很冷,已經黑了,突然病房的門被推開了,大爺氣喘籲籲地扛著40斤土豆走了40裡路來謝我。後來聊天我才知道大爺做斜視校正手術不是老來俏,而是他在工地受重傷,老伴在家癱瘓,這位原來在農村務農的大爺不得已到城裡打工,一個好朋友介紹他到工地去下夜。但是他們那兒有個俗話叫「眼斜心不正」,所以工地沒錄取他。說到這裡大爺微微一笑,「做完手術又去,他們把我錄取了,我現在還管著四個人,用城裡的話叫保安隊隊長。」

這樣的故事每天都發生在醫生身邊。醫生這個職業,每天都可以得到快速反饋,每天都能得到情感的回報。我不過是給這位大爺做了一個普通的斜視手術,卻可能改變了大爺一家的命運。那袋土豆是我人生中收到的最珍貴的禮物,那年我26歲。這就是我向你「推銷」醫生這個職業的第一個原因,醫生可以得到快速反饋。

2

終身學習

很長一段時間我以為所有職業都是這樣,但後來我才發現,很多職業反饋的周期非常長。一個公司一年才開一次總結會,年終才發一次獎,而醫生每天都可以得到反饋。很多人愛玩遊戲,讓玩遊戲的人陶醉的其實是快速反饋,哪怕收到的是遊戲世界的虛擬反饋,他們通過玩遊戲可以獲得在這個社會的存在感。

26歲的時候,我算被那位大爺「開了光」。跟大家吹一個牛,自那以後我在醫學道路上可以說是一騎絕塵,34歲當了河北省最年輕的院長,38歲獲得晉升正醫師、第四屆全國優秀院長,五一勞動獎章的獲得者、全省突出貢獻專家,還當上了市政協副主席。

在我職業生涯順風順水時,我突然做了一個決定:辭掉所有職務,來北京兒童醫院工作。最開始我的想法很簡單:其實我就是不想再操心了,我想憑自己的本事和手藝,到北京安享晚年。

但後來發生了一件事,改變了我的想法。有一天,我在兒童醫院出門診,病房跟我說你來會診,我到病房一看,一個出生才十天的孩子,因為患呼吸窘迫,給下了病危通知。給孩子做CT的時候,發現孩子的鼻腔裡有兩個特別大的囊腫,我們幾位專家會診之後,判斷是鼻腔腫物,雖然我們做了各種努力,但是這個寶寶太小了、合併全身其他的臟器衰竭,經過多方搶救,孩子還是沒有存活下來。

在後來的半年裡,我們又連續接診了數個類似病狀的嬰兒。當時我感覺有些不對勁兒,兒童的鼻腔腫瘤沒有這麼多,於是我和全科的醫生查閱大量國內外資料、文獻,發現這是一種叫做嬰幼兒淚囊膨出症的罕見淚道病。那是15年前,我們國家小兒眼科界淚道病的治療是一片空白。每天我都看到家長抱著新生兒來,最後失望而歸。看到這些孩子我們束手無策,毫無辦法,內心非常沮喪。作為一個兒童醫院的眼科主任,我覺得我過去二十幾年的所學所用毫無用武之地。

中國有一句俗話叫「知恥而後勇」,在那之後,我遍訪全世界兒童淚道方面的名醫,先後去了德國、加拿大、美國考察淚道最新的治療進展情況,查了700多篇科研文獻。初步設計出了數種兒童淚道的手術方案。但是當時,也僅僅是方案而已,這些手術,國內沒有醫院做過。

大家知道兒童淚道手術有多難嗎?我們要在0.9毫米的兒童淚道裡給孩子做手術,這個小管比一根火柴棍還細,我們要在這個小管管裡邊做各種檢查、插管、做手術、做雷射,有時還要伸進去一個內窺鏡,況且寶寶是要在全身麻醉下手術。可想而知手術的難度。那時候我剛到北京,也沒有什麼資源,那段時間每個周末都是開車600裡,到外地去,在解剖室做大量兒童淚道手術實驗,有時做完了實驗都是凌晨2點了,第二天還得趕回來。

最後,我們終於攻克了兒童淚道手術的難關,同時發明了幾種兒童淚道插管手術新技術,我們還把國際上最先進的兒童淚道窺鏡引入了中國,我和我的弟兄們,在12年的時間裡為近20000名「淚眼寶寶」成功實施了各種淚道手術。我們「淚眼寶寶」手術術量、手術難度在全世界都是領先的。

那個時候我的感覺真的是又變了一個樣。我經常聽到周圍的年輕朋友抱怨,還學會一個詞叫「職業疲倦」。我認為,「疲倦」這個詞是由兩個詞組成,而做醫生每天都要面臨全新的挑戰,你可能會有「疲憊」,但是你永遠不會有「厭倦」。這些挑戰像一隻上帝之手,把我從安度晚年的舒適區一把拽出來了。

我在國內得到三項兒童淚道手術的國家專利,都是那時候我在北京繼續學習的成果。那年,我50歲。這就是我向你「推銷」醫生這個職業的第二個原因,醫生讓你保持終生學習。

做人、做事最怕一眼望到頭。大家沒有見過,北京的老式電梯裡總有一個開電梯的女工,每次上電梯我都替她著急,這個工作怎麼做?從上班第一天起你就看到了你退休的樣子。醫生這個職業不是這樣的,醫生這個職業沒有一馬平川,它必須得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個臺階,你就爬吧,你就奔跑吧,這是一個一生都有奔頭兒的職業,這個職業讓你成為終生學習者。

3

成為好人

最後,給大家講一個悲傷的故事。2004年的一天,我在接門診,一個農民兄弟帶著幾個月的嬰兒來就診,這個不幸的孩子,患的是雙眼視網膜母細胞瘤,,這種病醫學上俗稱叫「貓眼」,又稱眼癌,在晚上,孩子眼睛會像貓一樣的發出黃色的反光。當時我們國家對這種病沒有好的治療方法,,為了保命,必須要摘掉雙眼眼球,如果再晚幾個月,孩子就有可能眼球和性命都不能保全了。

我跟家屬交待完病情以後,幾位家長抱頭痛哭。做醫生這麼多年,對各種疑難雜症司空見慣,已經練出了一副絕對理性的硬心腸,我們不能陪著哭, 得理性地幫助家庭選擇醫療方案。結果,到了下午,保衛處打來電話,說在醫院東門的垃圾箱有一個棄嬰,因為眼睛上包著紗布,懷疑是眼科的病人,叫我去一趟。

我永遠忘不了當時的情景,垃圾箱中,一個襁褓中的孩子,打開紗布之後,孩子沒有哭,一雙無辜、無助的像小貓一樣的小眼睛一眨一眨地看著我。

後來,這樣的事兒,我在兒童醫院經歷了4次,4個棄嬰,其中有兩個是視網膜細胞瘤的嬰兒,作為眼科主任的我卻無能為力。當時治療方式就是來一隻眼摘一隻眼,摘眼球是為了保命。後來我發現歐美國家的現先進治療方案是給給孩子使用「化學減容」,把腫瘤通過化療變小以後,再做冷凍或者雷射治療,保全生命的同時保全眼球。

於是我開始跟血液科的專家討論,動員他們去試。但是,他們的工作也很繁重,所以做不了這個事兒。我又想起那個小嬰兒,我仿佛又聽見了手術室外撕心裂肺的哭聲,我內心萌發了一個非常冒險的想法,我自己帶頭冒險嘗試做「化學減容」。在當時,這是非常冒險的決定。因為國家是有明文規定的,眼科醫生是不能做血液科醫生的事情,如果出現危險,很有可能被刑事訴訟,終身失去醫生的資格。

幸運的是,我的想法得到了一名國內著名母細胞瘤專家的大力支持,後來,我帶著全科的眼科醫生,為這些視網膜母細胞瘤的孩子,先做完化療再做眼科的各種治療,最多的一年,我們就接診、治療了70例的患者,84%的孩子保住了眼球、也保住了生命。後來我和這位教授一起把這個新項目介紹、推廣到全國的兒童醫院,眼科醫院。

來之前,我問了一下,這個項目目前已經推到了全國的102家醫院了。現在來我們這裡治療的「貓眼寶寶」絕大多數都不用摘眼球了,說到這裡我想告訴你,當醫生的第三個原因,他讓你終生做一個好人。

講到這裡也許也許有人會說,於大夫你真善良。其實你要是當醫生你也會這麼幹,這是醫生的本能。醫生讓你成為一個好人,這個需要隱忍、耗時漫長、需要敬畏的職業,讓你每天都去幫助別人,讓你終生都在救死扶傷、積德行善。品性不好幹不好,不負責任幹不好、脾氣不好也幹不了。你說,一個年輕人要是做了這個職業,家長該多放心啊。聲明一下,並不是只有著名醫生才會有這樣的故事,這些故事每天都發生在每一個醫生身邊。

正是這種人生的體驗,給我帶來了巨大的幸福感,也使我贏得了別人的尊敬。請在座的各位回憶一下,在飛機上,在輪船上經常會有這樣的廣播,「在場有沒有醫務人員?」無論你是在度假還是在旅遊,一旦出現需要幫助的患者,只要你是醫生,你都要第一時間衝出來,這是醫生必須承擔的無差別社會責任,這也是這個職業應該享受的殊榮,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承擔這種級別的社會責任和社會義務。

以前我們找職業就是找飯碗,現在你還覺得讓你的孩子捧一個金飯豌很重要嗎?全世界都說名醫收入高,但是我們希望的,其實是我們的孩子找一個終其一生、讓人生價值能最大化的職業。這個職業我認為,就是醫生。

什麼是好職業?我是今天在場的同學裡,歲數偏大的,62歲了,我想倚老賣老地說一句:選擇職業和選擇婚姻是一樣的。一段美好的婚姻並不是讓你找一個你最愛的人,而是要找一個讓你變得更好的人。什麼是最好的職業?

聽完我的故事,你也許有了這種感覺:醫生就是這麼一個好的職業,醫生讓你收到快速反饋;醫生讓你終生學習;醫生讓你成為一個好人。醫學這個行業,其實沒有第一,但是今天,我作為一個中國的小兒眼科醫生,是第一次個站在公共場合「推銷」醫生這個職業的人。

請各位幫幫忙,告訴身邊的孩子,如果你要選擇未來的職業,那就去學醫!謝謝大家!

本文中除標明來源的圖片,其餘均來自網絡公開渠道,不能識別其來源,如有版權爭議,請聯繫公號方。

總監製:蘇會志

監製:夏宇

責編:戴麗麗 李逸博

編務:謝芳

相關焦點

  • 62歲創業者於剛:我推薦你學醫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蔣肖斌「我要向所有年輕人推薦一個職業——醫生。說起職業選擇,大家肯定會想收入怎麼樣?這個問題不用你發愁,名醫收入高,全世界都一樣。今天我主要想給你講的是,當醫生的另外三個原因……」近日,在上海舉行的得到大學2019夏季開學典禮暨春季畢業典禮上,北京美和眼科診所院長於剛說。
  • 北京朝陽醫院眼科大牛陶醫生被砍傷:天使沒有鎧甲,我勸你善良
    受傷最重,當場倒地不起的醫生名字叫陶勇,是朝陽醫院的眼科主任醫生,現年40歲。萬幸搶救及時,陶醫生目前已經脫離生命危險。只是,他的傷情卻很不樂觀。朝陽醫院最新消息稱,陶醫生頭部多處被砍傷,手掌肌腱及關鍵神經斷裂。
  • 圓心|被砍眼科醫生陶勇:那些傷害醫生的人,我一個都不原諒
    就像孩子送到學校,我不去跟老師說,預期孩子上清華北大,你說完了老師就沒法教了。只能是我慢慢配合治療,能恢復成什麼樣就恢復成什麼樣,爭取一個最好的結果。圓心:出院以後對生活和工作有什麼規劃?陶勇:首先肯定要做眼科的原創性研究,我在眼科的精準醫學眼內液檢測方面做了很多的積累,肯定會繼續努力,做出一些眼科的原創性貢獻。
  • 為什麼看眼科時經常要散瞳,醫生解答
    「醫生,我家孩子8歲了,看東西總是眯眼睛,我懷疑他近視了,想給他驗光看看。」「他這個年齡驗光,需要散瞳。」資料圖,新華社供圖「醫生,我糖尿病7年了,血糖控制不好,內分泌醫生建議我來眼科查一下眼底。」「您這種情況需要散瞳,這樣才能看清楚周邊部視網膜。」「醫生,我虹膜睫狀體炎可能又犯了,麻煩您給我看看吧。」
  • 為什麼得了糖尿病,醫生卻建議掛眼科?
    60歲的趙阿姨是多年的糖尿病患者,平時定期在社區醫院檢查血糖,最近社區醫生的建議讓她有點疑惑——有時間去掛一下眼科,好好檢查一下眼睛。眼睛好好的為什麼要掛眼科?這是不是過度醫療?醫生是不是弄錯了?醫生的回答讓她瞬間明白。
  • 北京茗視光眼科周躍華:為什麼有的眼科醫生不做近視手術
    由於職業性質不同,眼科醫生比常人更懂得眼睛的重要性,也更全面的去愛護自己的眼睛。電子產品的猖獗,讓藍光無處不在,更多眼科醫生在使用電腦、手機、ipad時,選擇佩戴一副防藍光眼鏡,即鏡片中鍍層為BRC,其可以有效阻止部分有害藍光進入眼睛,對眼睛起到保護作用。
  • 別說眼科醫生不做近視雷射手術,眼科醫生做給你看
    關於眼科醫生,有一個流傳很廣的傳言,即「眼科醫生不做近視雷射手術?」;但是,看到一個眼科醫生戴眼鏡,就說眼科醫生不做近視雷射手術,其實,這麼說一點都不客觀,屬於非常典型的以偏概全。小編就關注到,浙江省眼科醫院之江院區的秦醫生最近做了近視雷射手術,做不做近視雷射手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醫生也不例外。
  • 96歲「眼科泰鬥」張效房成全國「最美醫生」候選人
    「坐診,查房,甚至是用英文改文章和教學,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內,96歲的眼科教授張效房以他所代表的一代知識分子特有的精神,證明在這樣一個年紀,依然可以做很多事情。」在節目一開始的介紹中,主持人語氣中充滿了敬意。此專題時長八分多鐘,而這並沒有結束。
  • 同仁醫院緬懷32歲眼科醫生,他是同事心目中「輝哥」
    昨天晚上,32歲眼科醫生突然去世的消息在朋友圈刷了屏。這位眼科醫生被人們如此緬懷和紀念,不僅僅是因為他的優秀,他的樂觀,他的多才多藝,更是因為他的善良:在他離開後,他的家人決定捐獻他的眼角膜,給患者送去光明,這也是一名眼科醫生對患者最後的關愛。
  • 眼科醫生為什麼不做近視手術?太真實了!
    眼科醫生為什麼不做近視手術?太真實了!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並且,大家的心裡都有一個同樣的疑問
  • 抗疫醫生在愛爾眼科「失明」的背後:一場存在絕對禁忌症的手術
    來源:貝果財經原標題:抗疫醫生「失明」的背後:一場存在絕對禁忌症的手術本報記者 伍月明 廣州報導汝之蜜糖,彼之砒霜。「這次視網膜的脫落帶給我的傷害遠超於疫情。」2020年的最後一天,知名醫生、武漢市中心醫院急診科主任艾芬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 網友悼念同仁醫院32歲眼科醫生,他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6月30日凌晨同仁醫院優秀眼科醫生王輝去世,年僅32歲。事後,家人決定將他的角膜捐出將這片光明留在人間。年輕醫生突發心臟驟停王輝突然去世的消息,震驚了同仁醫院的朋友圈。那一刻,盧海覺得,王輝就像是睡著了,「我寧願相信他是永遠的睡著了。」其實,在同仁醫院眼科,所有的人都不願意接受這個事實。最近幾日,同仁醫院的眼科醫生都籠罩在巨大的悲痛中。王輝生前照片「眼科所有同事對他的評價就是一個詞:優秀!
  • 權威眼科醫生提供免費諮詢!
    權威眼科醫生提供免費諮詢!………… 生活中你是否也有這樣那樣的問題?面對一些艱難的選擇,你是否也希望可以得到更多的專業解答? 這個時候,你會選擇如何做呢?問病友? 可是哪怕同一種病,每個人的具體情況也不一樣,病友的經驗是否適合我呢?查百度?
  • 眼科醫生為什麼還戴眼鏡?看完秒懂!
    我的人生因為少了找眼鏡而多了很多時間……作為一名眼科醫生,首先我一定要反駁的一點是,眼科醫生為什麼還戴鏡。這個問題其實很沒有依據。第一,事實上還是有很多眼科醫生做了近視手術,只是不會被注意到。一般人看到一個主刀醫生戴眼鏡,就注意到了,心想怎麼他不做呢?但是主刀醫生不戴眼鏡,這件事就會被完全忽略掉。第二,整形醫生自己就整形了嗎?隆胸醫生很多都是男的怎麼辦?
  • 中國眼科醫生缺口有多大?平均每5萬人僅1.6名眼科醫生
    「我希望當我真正退休的時候,我培養的一批優秀的醫生,能給我做手術,因為我早晚要做白內障手術,希望有一天我躺在手術臺上,給我做白內障手術的醫生是我培養起來的,那是我最大的光榮與欣慰。」近日,在愛爾康中國首家體驗中心(Alcon Experience Center,AEC)媒體開放日上,北京同仁醫院門診部副主任喬春豔向媒體半開玩笑地講著自己的願望。
  • 「我們眼科不關門!」美國華人眼科醫生一線戰疫
    「我決定眼科不關門」「波士頓疫情的暴發比較突然,三月中旬這邊一個大公司的會議上有很多人感染,而這個會議正好在我們社區醫院管轄的區域。」華人眼科醫生徐濛濛說。徐濛濛工作的地方是波士頓大學下屬的一家社區醫院,她擔任眼科主任。
  • 朝陽醫院被砍傷的眼科專家陶勇,原來是這樣一位醫生,看完淚奔!
    我行我show!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點擊查看 2020年的1月20日,大寒,真的是讓人寒心的一天。1月20日下午14點左右,北京朝陽醫院發生一起醫生被襲擊事件,有醫生被砍傷。
  • 同仁醫院32歲眼科醫生去世 捐出眼角膜留下最後的光明
    ■人物檔案 王輝,中共黨員,北京同仁醫院團委副書記、眼科醫師,曾被評為全國十佳優秀住院醫師。圖/同仁之聲新京報訊(記者 戴軒)7月1日下午5點半,北京同仁醫院,上百名醫生默默聚集在門診樓四樓報告廳內,參加青年眼科醫師王輝的追思會。追思會持續了一個多小時,始終伴隨著啜泣聲。
  • 重慶眼科醫生:你勇敢馳援武漢,我與你並肩作戰
    新華網重慶健康頻道2月21日電 「父親,老婆,你們放心,我保證完成任務,平安歸來!」2月14日深夜,愛爾眼科重慶南坪醫院趙中秀醫生接到丈夫王衛黎的電話,不由眼眶溼潤。此時,是王衛黎抵達武漢抗役一線的第二天,他正隨解放軍支援湖北醫療隊,在武漢同濟泰康醫院為接診新冠肺炎患者做緊張的準備工作。
  • 八十年代,眼科醫生是這樣學習英語的
    是的,我相信你看到這張圖片,也會像圖片裡的人一樣:「What is this? 」有一種雲裡霧裡的感覺。       如果我說,這是我國恢復高考後,比較早的至少是我第1次看到的「眼科英語對話」教材的封面,你能相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