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者 | 於剛 資深眼科醫生
本文轉載自得到APP,原文首發於2019年6月30日,標題為《醫生這個職業好在哪裡》,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6月30日,得到大學2019夏季開學典禮暨春季畢業典禮在上海舉行,資深眼科醫生於剛做了主題為《醫生這個職業好在哪裡》的演講。
以下是於剛演講全文。
我是於剛,一名小小的醫生,到這個月,我做小兒眼科醫生,就整整40年了。
我要向所有的年輕人「推銷」一個職業——醫生。說起職業選擇,大家肯定會想收入怎麼樣呢?這個問題不用你發愁,名醫收入高,全世界都一樣。今天我主要想給你講的是,當醫生的另外3個原因。
請注意聽完我的「推銷」,如果你家有高考生,你可以推薦他學醫;如果你家裡有年輕的孩子,你可以從小引導他學醫;如果你以後跟醫生打交道,你會更多地了解醫生這個群體。
說起學醫,你肯定會說「負面新聞多」「正能量少」「醫生值夜班非常辛苦」「醫患矛盾緊張」等等等等,這些問題都是真的。而且,醫學這個行業本科五年、碩士三年、博士三年,才僅僅完成進入醫院的第一個臺階而已。那同樣的年輕、同樣的學習時間、同樣的教育投資,我為什麼不選一個「一畢業就有高收入」的專業呢?比如證券投資行業什麼的,這個投資的回報率是誰都能算得清的。但是,你把孩子辛辛苦苦養大、你把他當做掌上明珠,就是為了算那些帳嗎?
我們對孩子的最大期望是,希望他能夠成為一個有存在感、有成就感、有幸福感的人,而且一生都是這樣的人。在我看來,最能滿足你的這個期望的職業,就是醫生。
1
快速反饋
為什麼我向你推薦醫生這個職業呢?我們把時間往前推36年。那個時候我26歲,是河北省張家口眼科醫院的一名醫生。有一天出門診,來了一位62歲的大爺,他是斜眼,眼睛斜了62度,完全失明了,他要求做手術,我跟大爺說能做手術,但做完以後仍然是看不見的,大爺說那我也做。最後我給他做了斜視手術,手術花了40塊錢,時間用了30分鐘。這個手術其實是個小手術,對於我們眼科醫生來說,當時做這個手術是最簡單不過的了。
兩個月後的一天,我印象特別深,那天天很冷,已經黑了,突然病房的門被推開了,大爺氣喘籲籲地扛著40斤土豆走了40裡路來謝我。後來聊天我才知道大爺做斜視校正手術不是老來俏,而是他在工地受重傷,老伴在家癱瘓,這位原來在農村務農的大爺不得已到城裡打工,一個好朋友介紹他到工地去下夜。但是他們那兒有個俗話叫「眼斜心不正」,所以工地沒錄取他。說到這裡大爺微微一笑,「做完手術又去,他們把我錄取了,我現在還管著四個人,用城裡的話叫保安隊隊長。」
這樣的故事每天都發生在醫生身邊。醫生這個職業,每天都可以得到快速反饋,每天都能得到情感的回報。我不過是給這位大爺做了一個普通的斜視手術,卻可能改變了大爺一家的命運。那袋土豆是我人生中收到的最珍貴的禮物,那年我26歲。這就是我向你「推銷」醫生這個職業的第一個原因,醫生可以得到快速反饋。
2
終身學習
很長一段時間我以為所有職業都是這樣,但後來我才發現,很多職業反饋的周期非常長。一個公司一年才開一次總結會,年終才發一次獎,而醫生每天都可以得到反饋。很多人愛玩遊戲,讓玩遊戲的人陶醉的其實是快速反饋,哪怕收到的是遊戲世界的虛擬反饋,他們通過玩遊戲可以獲得在這個社會的存在感。
26歲的時候,我算被那位大爺「開了光」。跟大家吹一個牛,自那以後我在醫學道路上可以說是一騎絕塵,34歲當了河北省最年輕的院長,38歲獲得晉升正醫師、第四屆全國優秀院長,五一勞動獎章的獲得者、全省突出貢獻專家,還當上了市政協副主席。
在我職業生涯順風順水時,我突然做了一個決定:辭掉所有職務,來北京兒童醫院工作。最開始我的想法很簡單:其實我就是不想再操心了,我想憑自己的本事和手藝,到北京安享晚年。
但後來發生了一件事,改變了我的想法。有一天,我在兒童醫院出門診,病房跟我說你來會診,我到病房一看,一個出生才十天的孩子,因為患呼吸窘迫,給下了病危通知。給孩子做CT的時候,發現孩子的鼻腔裡有兩個特別大的囊腫,我們幾位專家會診之後,判斷是鼻腔腫物,雖然我們做了各種努力,但是這個寶寶太小了、合併全身其他的臟器衰竭,經過多方搶救,孩子還是沒有存活下來。
在後來的半年裡,我們又連續接診了數個類似病狀的嬰兒。當時我感覺有些不對勁兒,兒童的鼻腔腫瘤沒有這麼多,於是我和全科的醫生查閱大量國內外資料、文獻,發現這是一種叫做嬰幼兒淚囊膨出症的罕見淚道病。那是15年前,我們國家小兒眼科界淚道病的治療是一片空白。每天我都看到家長抱著新生兒來,最後失望而歸。看到這些孩子我們束手無策,毫無辦法,內心非常沮喪。作為一個兒童醫院的眼科主任,我覺得我過去二十幾年的所學所用毫無用武之地。
中國有一句俗話叫「知恥而後勇」,在那之後,我遍訪全世界兒童淚道方面的名醫,先後去了德國、加拿大、美國考察淚道最新的治療進展情況,查了700多篇科研文獻。初步設計出了數種兒童淚道的手術方案。但是當時,也僅僅是方案而已,這些手術,國內沒有醫院做過。
大家知道兒童淚道手術有多難嗎?我們要在0.9毫米的兒童淚道裡給孩子做手術,這個小管比一根火柴棍還細,我們要在這個小管管裡邊做各種檢查、插管、做手術、做雷射,有時還要伸進去一個內窺鏡,況且寶寶是要在全身麻醉下手術。可想而知手術的難度。那時候我剛到北京,也沒有什麼資源,那段時間每個周末都是開車600裡,到外地去,在解剖室做大量兒童淚道手術實驗,有時做完了實驗都是凌晨2點了,第二天還得趕回來。
最後,我們終於攻克了兒童淚道手術的難關,同時發明了幾種兒童淚道插管手術新技術,我們還把國際上最先進的兒童淚道窺鏡引入了中國,我和我的弟兄們,在12年的時間裡為近20000名「淚眼寶寶」成功實施了各種淚道手術。我們「淚眼寶寶」手術術量、手術難度在全世界都是領先的。
那個時候我的感覺真的是又變了一個樣。我經常聽到周圍的年輕朋友抱怨,還學會一個詞叫「職業疲倦」。我認為,「疲倦」這個詞是由兩個詞組成,而做醫生每天都要面臨全新的挑戰,你可能會有「疲憊」,但是你永遠不會有「厭倦」。這些挑戰像一隻上帝之手,把我從安度晚年的舒適區一把拽出來了。
我在國內得到三項兒童淚道手術的國家專利,都是那時候我在北京繼續學習的成果。那年,我50歲。這就是我向你「推銷」醫生這個職業的第二個原因,醫生讓你保持終生學習。
做人、做事最怕一眼望到頭。大家沒有見過,北京的老式電梯裡總有一個開電梯的女工,每次上電梯我都替她著急,這個工作怎麼做?從上班第一天起你就看到了你退休的樣子。醫生這個職業不是這樣的,醫生這個職業沒有一馬平川,它必須得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個臺階,你就爬吧,你就奔跑吧,這是一個一生都有奔頭兒的職業,這個職業讓你成為終生學習者。
3
成為好人
最後,給大家講一個悲傷的故事。2004年的一天,我在接門診,一個農民兄弟帶著幾個月的嬰兒來就診,這個不幸的孩子,患的是雙眼視網膜母細胞瘤,,這種病醫學上俗稱叫「貓眼」,又稱眼癌,在晚上,孩子眼睛會像貓一樣的發出黃色的反光。當時我們國家對這種病沒有好的治療方法,,為了保命,必須要摘掉雙眼眼球,如果再晚幾個月,孩子就有可能眼球和性命都不能保全了。
我跟家屬交待完病情以後,幾位家長抱頭痛哭。做醫生這麼多年,對各種疑難雜症司空見慣,已經練出了一副絕對理性的硬心腸,我們不能陪著哭, 得理性地幫助家庭選擇醫療方案。結果,到了下午,保衛處打來電話,說在醫院東門的垃圾箱有一個棄嬰,因為眼睛上包著紗布,懷疑是眼科的病人,叫我去一趟。
我永遠忘不了當時的情景,垃圾箱中,一個襁褓中的孩子,打開紗布之後,孩子沒有哭,一雙無辜、無助的像小貓一樣的小眼睛一眨一眨地看著我。
後來,這樣的事兒,我在兒童醫院經歷了4次,4個棄嬰,其中有兩個是視網膜細胞瘤的嬰兒,作為眼科主任的我卻無能為力。當時治療方式就是來一隻眼摘一隻眼,摘眼球是為了保命。後來我發現歐美國家的現先進治療方案是給給孩子使用「化學減容」,把腫瘤通過化療變小以後,再做冷凍或者雷射治療,保全生命的同時保全眼球。
於是我開始跟血液科的專家討論,動員他們去試。但是,他們的工作也很繁重,所以做不了這個事兒。我又想起那個小嬰兒,我仿佛又聽見了手術室外撕心裂肺的哭聲,我內心萌發了一個非常冒險的想法,我自己帶頭冒險嘗試做「化學減容」。在當時,這是非常冒險的決定。因為國家是有明文規定的,眼科醫生是不能做血液科醫生的事情,如果出現危險,很有可能被刑事訴訟,終身失去醫生的資格。
幸運的是,我的想法得到了一名國內著名母細胞瘤專家的大力支持,後來,我帶著全科的眼科醫生,為這些視網膜母細胞瘤的孩子,先做完化療再做眼科的各種治療,最多的一年,我們就接診、治療了70例的患者,84%的孩子保住了眼球、也保住了生命。後來我和這位教授一起把這個新項目介紹、推廣到全國的兒童醫院,眼科醫院。
來之前,我問了一下,這個項目目前已經推到了全國的102家醫院了。現在來我們這裡治療的「貓眼寶寶」絕大多數都不用摘眼球了,說到這裡我想告訴你,當醫生的第三個原因,他讓你終生做一個好人。
講到這裡也許也許有人會說,於大夫你真善良。其實你要是當醫生你也會這麼幹,這是醫生的本能。醫生讓你成為一個好人,這個需要隱忍、耗時漫長、需要敬畏的職業,讓你每天都去幫助別人,讓你終生都在救死扶傷、積德行善。品性不好幹不好,不負責任幹不好、脾氣不好也幹不了。你說,一個年輕人要是做了這個職業,家長該多放心啊。聲明一下,並不是只有著名醫生才會有這樣的故事,這些故事每天都發生在每一個醫生身邊。
正是這種人生的體驗,給我帶來了巨大的幸福感,也使我贏得了別人的尊敬。請在座的各位回憶一下,在飛機上,在輪船上經常會有這樣的廣播,「在場有沒有醫務人員?」無論你是在度假還是在旅遊,一旦出現需要幫助的患者,只要你是醫生,你都要第一時間衝出來,這是醫生必須承擔的無差別社會責任,這也是這個職業應該享受的殊榮,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承擔這種級別的社會責任和社會義務。
以前我們找職業就是找飯碗,現在你還覺得讓你的孩子捧一個金飯豌很重要嗎?全世界都說名醫收入高,但是我們希望的,其實是我們的孩子找一個終其一生、讓人生價值能最大化的職業。這個職業我認為,就是醫生。
什麼是好職業?我是今天在場的同學裡,歲數偏大的,62歲了,我想倚老賣老地說一句:選擇職業和選擇婚姻是一樣的。一段美好的婚姻並不是讓你找一個你最愛的人,而是要找一個讓你變得更好的人。什麼是最好的職業?
聽完我的故事,你也許有了這種感覺:醫生就是這麼一個好的職業,醫生讓你收到快速反饋;醫生讓你終生學習;醫生讓你成為一個好人。醫學這個行業,其實沒有第一,但是今天,我作為一個中國的小兒眼科醫生,是第一次個站在公共場合「推銷」醫生這個職業的人。
請各位幫幫忙,告訴身邊的孩子,如果你要選擇未來的職業,那就去學醫!謝謝大家!
本文中除標明來源的圖片,其餘均來自網絡公開渠道,不能識別其來源,如有版權爭議,請聯繫公號方。
總監製:蘇會志
監製:夏宇
責編:戴麗麗 李逸博
編務:謝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