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以來,多個城市的學校裡出現了幾十名學生集體出現了嘔吐、腹瀉的事件,不少媒體冠以疑似「食物中毒」報導了這類事件。很多家長就產生了擔心:這類事件是有人故意投毒造成的嗎?
一般來說小學/中學校園裡發生的食物中毒事件並不是有人故意投毒,而是微生物(如病毒、細菌或寄生蟲)通過食物途徑傳播所致,食物中毒可造成噁心、嘔吐或腹瀉。食物中毒最常見的病原體之一是諾如病毒。而常引起食物中毒的細菌有沙門菌和大腸埃希菌等。大多數食物中毒的孩子都屬於輕微情況只需要及時補充補液鹽,密切觀察就可以自愈。少數嚴重情況需要更多治療手段。
有時候諾如病毒其實並不是通過食物感染孩子的,諾如病毒感染的傳播途徑包括:糞口傳播(更容易出現在幼兒之間);含有病毒顆粒的嘔吐物飛沫經空氣傳播;汙染物汙染;攝入受到汙染的食物和水。諾如病毒傳播所需的侵染病毒量較少(<100病毒顆粒),院內傳播也常見,所以諾如病毒也會在孩子之間傳播,但是往往是一個孩子傳染了其他幾個孩子,然後其他幾個孩子又傳染了更多孩子,表現為分批出現嘔吐+發燒的症狀。
最近進入了病毒性腸胃炎的秋冬季高發期了,很多孩子(甚至成人)出現了頻繁的嘔吐和腹瀉!病毒性腸胃炎有時候也被稱為秋季腹瀉,這是因為秋季是病毒性腸胃炎最高發的季節。病毒性腸胃炎往往伴有腹瀉和嘔吐,非便血的腹瀉幾乎都是病毒性腹瀉而不需要抗生素,即便腹瀉出現了輕微的血絲(非膿血)大多也不是細菌性腹瀉!我真不明白,為什麼那麼多醫生喜歡對嘔吐的兒童做血常規呢?嘔吐本來就很容易引起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比例的升高,這時候做血常規看到了這兩個數據超標,其實是無意義的啊,因為更可能是因為嘔吐這種急性應激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細菌感染!過去的幾年裡看到了很多張嘔吐後的驗血單,這除了給醫生濫用抗生素以藉口,還有什麼用呢?!無論是腹瀉還是嘔吐,重點都是及時補充補液鹽和觀察孩子精神狀態,頻繁嘔吐往往在12小時內就會得到極大緩解,而腹瀉常見3-7天,偶爾1-2周。需要提醒的是,孩子需要補充專門的補液鹽(ORS液),而不是喝白開水或者純淨水!白開水和純淨水裡缺乏孩子需要的電解質,喝得越多越有害!
孩子感染了輪狀或諾如病毒後,很多父母最擔心的是孩子一直嘔吐或拉肚子怎麼辦?其實嘔吐往往只會持續1-2天,嚴重頻繁的嘔吐大多數隻持續12小時就會結束(特別是諾如病毒引起的嘔吐)。而腹瀉則可能持續1-2周,但是一般以3-5天最為常見。病毒感染引起的腹瀉可以理解為人體排出病毒毒素的一種方式,所以沒有必要止瀉。少量多次及時攝入補液鹽避免孩子脫水才是關鍵,原則一般是丟失多少液體就補充多少補液鹽,但是急性嘔吐期(頻繁嘔吐期間的嘔吐後三十分鐘內)的時候不要補。只要能避免脫水,孩子的精神狀態也還算可以,那麼1-2周的腹瀉可以適當忍受的!什麼時候需要就醫?孩子精神狀態非常不好或者有脫水的可能則需要看醫生。大多數腹瀉的前兩天是最難熬的,因為往往疊加了反覆發燒+早期的嘔吐+最頻繁的腹瀉期+吃不下任何東西,導致精神狀態極其萎靡!有時候即便是大人也可能會頂不住壓力,即便平時都百般不願意去醫院,這時候卻虛弱得像活不下去了一樣,只想著去醫院讓醫生救自己一命!但是一般熬過48小時,只要能適當補充一些補液鹽,再吃一點自己喜歡吃的水果和食物(避免高糖和難消化的食物),就會馬上滿血活過來的!
很多父母遭遇兒童腹瀉,總是喜歡歸因於吹風、受冷、吃了什麼食物,其實絕大多數兒童腹瀉都是病毒感染造成的。急性胃腸炎是一組臨床症候群,通常指大便次數增多(如24小時內≥3次稀便或水樣便,或者多次稀便或水樣便,超過兒童每日常規排便次數2次或以上)伴或不伴嘔吐、發熱或腹痛。母乳兒童要謹慎判斷為感染性腹瀉,因為母乳有輕瀉作用,很多母乳寶寶在出生後會出現大便次數增多、大便變稀的情況,這個被稱為生理性腹瀉,並不代表孩子就有問題。此外食物過敏和食物不耐受也能引起兒童腹瀉,這需要和感染性腹瀉做鑑別診斷。兒童腹瀉大多數是病毒性感染,有的會持續1-2周 。即便腹瀉是細菌性感染,大多數也是自限性的,不需要使用抗生素——使用抗生素不能縮短病程,還容易誘發耐藥和二次感染。在沒有細菌培養結果前,不要輕易經驗性使用抗生素。
兒童病毒性腸胃炎主要由輪狀病毒、諾如病毒、腸道腺病毒、星狀病毒等引起,特別以輪狀病毒(以腹瀉為主要症狀+早期可能有嘔吐)和諾如病毒(嘔吐更為顯著甚至喝水都吐一般12小時內結束嘔吐+可能有後繼的腹瀉也可能沒有腹瀉+病程短2-3天)最為常見。輪狀病毒感染以頻繁水狀腹瀉為主要症狀,同時可能伴有發燒和嘔吐(也可能沒有)。其實不必過分就追究病毒性腸胃炎是哪種病毒造成的,因為針對其引起的腹瀉或者嘔吐,重點都在於及時補充補液鹽,家庭的治療原則是補液補鹽不止瀉。上述病毒感染相對更容易誘發腸套疊或輕微的心肌炎。當孩子出現脫水、精神狀態非常萎靡、大便有膿血、腹痛嚴重懷疑腸套疊或者腸梗阻都應該及時就醫。但是家長要懂得心肌酶增高未必就是心肌炎,目前針對病毒性心肌炎並無特效治療方法,多以支持療法為主。棒棒醫生曾經指出護心藥和營養心肌藥都不太靠譜,例如常見的果糖二磷酸鈉和輔酶Q10這類藥,我認為都只有安慰劑效應。
兒童病毒性腸胃炎中,少數孩子也可能會有大便帶有血絲,有時候也能查出白細胞。化驗大便有幾個白細胞或者有隱血,這根本不是使用抗生素的指徵。美國感染病學會(IDSA)發布了感染性腹瀉的診斷和管理指南,指出糞便白細胞檢測並不推薦用於急性感染性腹瀉病因檢測。換言之,也就是說針對腹瀉做大便常規其實並無什麼意義。針對腹瀉做血常規一般也無意義。當孩子腹瀉輕微的時候,主要根據孩子的症狀來判斷感染類型。如果腹瀉是蛋花狀或者水狀一般是病毒感染,而腹瀉有膿血且出現反覆高燒則要懷疑細菌感染,這時候可能需要考慮做細菌培養。母乳餵養的嬰兒很少見到細菌性腸炎,即使是細菌感染也只有很少幾種情況需要用抗生素治療。國產輪狀病毒疫苗為第一代輪狀疫苗,需要每年接種。我對國產輪狀病毒疫苗持弱推薦的態度,3歲以上兒童幾乎都被輪狀病毒感染了,所以不再推薦接種國產輪狀病毒疫苗。三歲內兒童如果感染過一次輪狀病毒了,我也不再推薦接種。目前國內也引進了進口的輪狀病毒疫苗,家裡有新生兒寶寶的都可以建議接種。
有個很簡單的道理,很多人就是想不明白——如果做了一種檢查但是不能改變診斷,也不能改變用藥,那麼做這個檢查就是無意義的。健康群有寶媽說孩子出現了【嘔吐+腹瀉(清水狀或蛋花狀)】,很多寶媽都會建議去做大便常規或檢查病毒(輪狀病毒、諾如病毒等)。例如孩子表現是典型的嘔吐+腹瀉,根據症狀判斷就能判斷很可能是病毒性的急性腸胃炎,應對手段是就積極補充補液鹽避免脫水等。如果你非要做輪狀或者諾如的病原體檢查(大便常規一般沒意義就不提了)。檢查結果有兩個可能:1、陽性。但是這是無意義的——因為檢查出陽性不能改變或者提供更多的治療手段,你所要做的還是積極補充補液鹽;2、陰性。但是這個也無意義——因為症狀是典型的秋季腹瀉,你只能懷疑檢查結果不準確(假陰性),或者懷疑是腺病毒、星狀病毒等其他病毒感染引起的腹瀉,你所要做的還是積極補充補液鹽。額外的檢查未必能帶來更多的幫助,檢查不是做得越多越好,這是個簡單的道理。做任何檢查之前要多問一句:做了這個檢查能改變診斷嗎?能改變用藥嗎?這類檢查還包括了驗血、驗尿、拍片、CT、B超、核磁共振等等。
兒童腹瀉的重點都在於及時補充補液鹽,家庭的治療原則是補液補鹽不止瀉。如何管理補液方案?低滲口服補液鹽溶液(ORS)可作為輕中度嬰幼兒和兒童脫水、任何原因引起的成人急性脫水、嘔吐和嚴重腹瀉引起的輕中度脫水一線治療方案。國內藥店有一般只有兩種型號的補液鹽:「口服補液鹽Ⅰ」和「口服補液鹽Ⅱ」,而幾乎沒有低滲配方的「口服補液鹽Ⅲ」。如果你買的是Ⅰ號和Ⅱ號,在衝泡的時候,按照說明書規定的1.5倍衝水(比如說明書規定是1包配500毫升的水,那你需要1包配750毫升水)。如果你買的是Ⅲ號補液鹽,那就完全按照說明書的衝泡比例。三代補液鹽屬於低滲配方是更好的選擇,例如國內常見的博葉口服補液鹽Ⅲ,一般可以在網上藥店輕鬆買到,例如在京東大藥房購買往往可以最快速度到貨。你也可以選擇國外的一些口感更好的三代補液鹽。因為國內很多地方缺乏適合兒童口味的補液鹽,有些兒童拒絕接受口服補液鹽溶液,這時候家長需要靈活應對,例如可以把補液鹽凍成冰棒給孩子吃。加拿大的一項臨床試驗證實,對於有輕度胃腸炎但沒有脫水臨床徵象的6-60月齡兒童,半濃度蘋果汁(蘋果汁和水1:1比例兌制)比使用蘋果風味的標準ORS商品更少出現治療失敗(17% vs 25%)。健康群寶媽分享:我昨天問診了怡禾健康的鄧陽彬醫生,覺得不錯,現在分享一個鄧醫生提供的不肯喝補液鹽的小竅門:給補液鹽裡滴入幾滴檸檬汁,親測有效。兒童腹瀉的時候特別容易造成紅屁屁,這時候要加強護理預防尿布疹。
童爸健康群裡有位寶媽諮詢:1歲多寶寶這兩天頻繁拉肚子,我婆準備給孩子貼中藥敷肚子,說貼了就不拉了。請問有這方面科普嗎?童爸回覆:我簡單說三點——1、感染性腹瀉可以理解為人體排出病毒毒素的一種方式,所以沒有必要止瀉。2,少量多次及時攝入補液鹽避免脫水才是關鍵(丟失多少液體補充多少補液鹽),但是急性嘔吐期(頻繁嘔吐期間的嘔吐後三十分鐘內)的時候不要補。3,丁桂兒臍貼這類膏藥其實也很難止瀉的,偶爾第一次使用能讓大便略微成型,但是後面就失效了,該拉還是要拉,甚至會拉得更久(不要問我怎麼知道)。
此外,我真不明白的是,為什麼那麼多醫生喜歡對嘔吐的兒童做血常規呢?嘔吐本來就很容易引起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比例的升高,這時候做血常規看到了這兩個數據超標,其實是無意義的啊!過去的幾年裡看到了很多張嘔吐後的驗血單,這除了給醫生濫用抗生素以藉口,還有什麼用呢?
當孩子在生病早期,症狀主要為【反覆發燒+輕微的呼吸道症狀】,或者【反覆發燒+輕微的腸道症狀】,這個時候並不容易判斷到底是什麼疾病。因為呼吸道病毒感染在早期可能會有輕微的腸道症狀(例如腹瀉/嘔吐),而引起急性腸胃炎的一些病毒感染在早期也可能會有輕微的呼吸道症狀(例如咽喉紅/咳嗽)。一般來說還是要持續觀察,在疾病發生的24-48小時後,往往就能做出準確的判斷了。如果是呼吸道病毒感染,會出現顯著的咳嗽、鼻涕、打噴嚏、咽喉紅腫、咽痛等症狀;如果是輪狀或諾如病毒感染,會出現頻繁的水狀腹瀉(每天三次以上)、嘔吐、腹痛等症狀。而輕微的呼吸道或者輕微的腸道症狀,其實都屬於自限性疾病,並不需要一定搞清楚感染類型,一般可以僅僅在家持續觀察孩子就能自愈了。
關於諾如病毒感染全面的科普筆記,可以在在【童爸育兒】微信公眾號的對話框發送關鍵詞【諾如】獲取,你可以長按掃碼下面二維碼直達:
在【童爸育兒】微信公眾號的對話框發送關鍵詞【腹瀉】、【輪狀】、【諾如】、【嘔吐】、【補液鹽】、【腹痛】、【益生菌】、【補鋅】、【食物過敏】、【不耐受】、【大便】、【尿布疹】、【心肌炎】、【就醫】、【付費諮詢】等就可以獲取對應的科普文章。你也可以看看新浪微博【@羅百竹】的置頂微博教程,在微博裡搜索關鍵詞尋找案例分享。微博搜索有一定技巧,一方面可以多換幾個關鍵詞,另一方面也可以聯合關鍵詞搜索,例如使用關鍵詞【案例+腹瀉】,搜索的時候不要黑括號,目前有800多個案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