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四季變化和季風進退都較明顯。與同緯度的內陸地區相比,具有雨水豐富、年溫適中、氣候溫和的特點。威海市大陸度為54.1%,由於瀕臨黃海,受海洋的調節作用,表現出春冷、夏涼、秋暖、冬溫,晝夜溫差小、無霜期長、大風多和溼度大等海洋性氣候特點。威海市位於山東省膠北斷塊隆起的東端,其南側與膠萊坳陷的東部邊緣接壤。境內出露地層自老至新有晚太古界的膠東群、中生界上侏羅系萊陽組和白堊系下統青山組及新生界第四系。褶皺構造有乳山—威海復背斜,其軸在乳山臺依,向北東經崑嵛山主峰、汪疃、羊亭,在田村傾沒,軸向北東。斷裂構造有近南北向的雙島斷裂,北北東向的金牛山斷裂和老母豬河斷裂,北東向的牟平—即墨斷裂(跡經乳山西部),北西向的望島斷裂、海埠—神道口斷裂、俚島—海西頭斷裂。巖漿巖主要有元古代的崑嵛山巖體和文登巖體及中生代燕山晚期艾山階段的偉德山巖體和石島巖體、嶗山階段的槎山巖體和龍鬚島巖體。
威海市的海岸線,東起牛鼻嘴(北緯37°25′12″,東經122°17′40″),西至雙島港(北緯37°25′42″,東經121°58′21″),長達95公裡。沿海有大小島嶼20個,島岸線長29.2公裡。海岸線綿延曲折,岬灣交錯,地形複雜,多為天然良港。岬角地帶坡陡水深,如皂埠嘴至趙北嘴沿岸,20米等深線靠近岸邊;靖子頭與遠遙嘴一帶,離岸200米水深達40餘米。威海市的海岸類型屬於港灣海岸。港灣海岸是由伸入海中的堅硬巖石組成的岬角和向內凹進的海灣所構成的岸段,因此又把它稱為「岬灣海岸」或「基巖海岸」。威海海岸的輪廓,主要受冰後期海面抬升以前原始地形的控制。山地、丘陵突入海中,形成海岬和島嶼,而沿海低地、局部平原、小河入海口,則形成海灣,原始地形的高差,形成了岬灣交錯的岸線。海岸受NE—SW向及NW—SE向構造線控制,同時,它又受X型斷裂以及沿斷裂活動的塊斷運動的影響,從而造成了具有NE及NW向的海岬與海灣。其中NE向的較大海灣有威海灣、楊家灣、合慶灣、柳樹灣等;岬角有皂埠以東岬角、合慶以北岬角等。NW向的較大海灣,有葡萄灘、麻子港、石島灘、黃埠港、雙島港等;岬角有靖子頭、遠遙嘴等。這種X型的構造格局,構成了威海港灣海岸的基本輪廓。在沿岸岬角地帶與一些島嶼上,分布著較為平坦的海蝕階地,地形高程一般在15—25米左右。
威海是一座美麗的濱海城市,旅遊資源豐富,有海島海岸、城市園林、歷史遺蹟、民俗風情等十多種類型。擁有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1處,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8處,國家AAA級旅遊景區6處,國家AA級旅遊景區1處,省級旅遊度假區4處,遊覽景區(點)80多處。威海海岸線長近1000公裡,沿線海水清澈,松林成片,海鳥翔集,有30多處港灣、168個大小島嶼。威海市中心城區高區的威海國際海水浴場、下轄市乳山銀灘、下轄市文登小觀金灘都屬於中國北方有名的海灘。劉公島是天然植物王國,被譽為「海上森林公園」。海驢島有「海鷗王國」之稱。膠東半島有14處溫泉,威海就有9處。境內的成山頭有「東方好望角」之稱。境內千公里海岸線上,有中國近代第一支海軍的誕生地劉公島、秦始皇東巡過的東方好望角"天盡頭"成山頭、中國道教全真派發祥地聖經山、凝聚中日韓三國人民友誼的赤山法華院、亞洲最大的天鵝棲息地天鵝湖、大東勝境——鐵槎山、天下第一灘——銀灘等。威海形成了「一線(千公里海岸線)、六區(中心城市、海濱生態、漁家風情、溫泉療養、傳統文化、休閒度假)」的旅遊格局
大風車景區佔地約100畝,在建築上採用歐式風格,自然、活潑、新奇、生動,色彩鮮明亮麗,布局緊湊合理,項目銜接節奏感強,極具知識性和趣味性。整個景區由正門城堡、環形廣場、大風車、騎士樂園、鄉村俱樂部、海上旋轉酒吧六棟建築物和田園高爾夫、野外訓練營,戲水樂園,七巧板電視臺、七巧板駕校等十餘個景點 及一處具有一流設施的海水浴場組成,並輔以較完備的影視攝製配套設施以及完善的餐飲、娛樂、休息、購物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