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連市非遺項目薩滿軋染大連經貿高中傳承基地盧令老師應邀到雲南省普洱市寧洱縣調研東西部對口幫扶教育扶貧工作,為擬於明年召開的大連—寧洱農村電子商務產業扶貧研討會做前期準備,本次研討會旨在推進民族貧困地區「網際網路+扶貧工程」,扶持好、服務好雲南省普洱市寧洱縣農產品電商事業發展。調研期間,調研組先後來到寧洱縣職業高級中學茶葉生產與加工實訓基地、國家級非遺項目普洱茶貢茶製作技藝傳習基地、普洱市級非遺項目金銀飾品製作工藝、寧洱籽緣坊哈尼族傳統工藝店,邊走邊聽取介紹,就特色電子商務建設相關情況作了深入了解。
寧洱縣人民政府樊汝來副縣長衷心感謝大連市旅順口區慈善總會、素簡貴茶葉公司等愛心人士為寧洱縣勐先鎮幼兒園和小學捐贈的圖書與學習用品。並介紹該縣是雲南省第一批脫貧摘帽的15個縣之一,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豐富的自然資源、獨具魅力的民族文化和優美的生態環境。「特色電子商務+扶貧」的模式是精準扶貧的重要載體,可將「輸血式」與「造血式」扶貧相結合,展開立體式扶貧。
據普洱市「一起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海剛介紹,寧洱地區的特色農產品的銷路一直是個困擾農民的問題。該公司自成立伊始便積極開拓農產品銷售渠道,通過電商平臺將農產品銷售到全國,提高農民的收入。
彩雲之南的地理優勢,一年四季出產大量的高品質農業特色產品。王海剛希望能加強與對口合作單位線上線下產銷合作,邀請其名特優產品入駐「一起電商」平臺;對幫助銷售產品的企業給予一定政策支持;利用寧洱現有的優質服務企業、培育機構和實踐基地等為合作單位提供服務資源、開展主題遊學活動,鞏固寧洱地區脫貧摘帽成果。
針對寧洱特色電子商務建設,盧令老師提出兩點建議:
開展「傳統工藝類民族非遺項目+扶貧」,應依託寧洱特色資源,群眾不僅能憑藉掌握的手藝取得一定收入來源,有效實現非遺助力脫貧、助推傳統工藝振興的目標,還能喚起深藏心底對民族文化的熱愛,重拾文化自信。
如「困鹿山皇家貢茶」非遺資源茶葉生產與加工,可結合市場需求和現代消費群體的審美取向進行創新性的開發,注重產品品牌的塑造與維護。鼓勵其他行業設計師開展跨界合作項目,引導高校設計類專業師生進行專題創作,間接解決產品設計和研發問題。同時應提供一種較為平等的學習環境和交流機會,提升傳承人群「知貢茶技藝、懂貢茶傳承」的文化內涵培養,讓更多同行人能相互借鑑,取長補短。電子商務平臺為非遺產品打開銷路,形成「非遺展示、線上銷售、線下體驗」相結合的傳播與營銷整合模式,推動多產業聯動發展,在解決貧困地區就業問題的同時,推動旅遊業發展,吸引更多人加入到非遺傳承的隊伍中來。
走訪國家級非遺項目普洱茶貢茶製作技藝傳承人李興昌(左)
(參觀寧洱縣職業高級中學茶葉生產與加工實訓基地)
開展「生態遊學+文化扶貧」,應注意四個基本要素。首先需要設計好一條線路。位於寧洱縣的普洱山歷史上是出產普洱貢茶的名山,所產茶性溫味重,異於他產,名普洱茶,道府官員用以入貢,稱為「眾茶之冠」。寧洱人常說:「先有普洱山, 後有普洱茶」。
此外寧洱縣擁有非常豐富優質的紅色革命教育資源,寧洱縣民族團結園內有新中國民族團結第一碑——民族團結誓詞碑1951年元旦,普洱專區26種民族的代表和黨政軍領導剽牛、喝咒水盟誓,立下此碑,為滇南民族團結鑑證物。寧洱縣磨黑古鎮是著名電影演員楊麗坤和全國英模張培英的故鄉。磨黑鎮歷史悠久,茶馬古道從鎮內經過,是解放前邊疆前往省城昆明乃至全國的十四個重要驛站之一。磨黑古鎮是革命老區,是解放思普地區的革命根據地。1997年4月,磨黑中學被省委、省人民政府列為雲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時寧洱縣毗鄰西雙版,兩地各具特色,要發揮寧洱優勢建立遊學基地或遊學的營地。其次需要一個遊學課程設計。緊緊圍繞「生態遊學」的主題,設計好課程目標、內容、方式、項目內容等方面。再次是配套資源。遊學需要有文本、網絡、知識、人員方面的配套資源等方面。最後要有研學導師及安全管理、經費預算、效果評價等。
電商平臺根據不同需要可因地制宜設計個性化的遊學方案,如「走扶貧專線、聽特色黨課、觀田園風光、看特色村莊、購農特產品、嘗農家美食」等體驗環節,輻射幫扶縣建檔立卡戶,助力貧困地區經濟發展。
寧洱縣同心鄉那柯裡村是古普洱府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也是寧洱縣現存較為完好的古驛站之一,其歷史價值很高,保存有較為完好的茶馬古道遺址——那柯裡段茶馬古道、百年榮發馬店,那柯裡風雨橋,還有當年馬幫用過的馬燈、馬飲水石槽等歷史遺蹟、遺物,具有悠久的歷史痕跡和深厚的茶馬古道文化。
(走訪寧洱籽緣坊哈尼族傳統工藝店馮麗萍(左一)老師)
(徵求中國普洱茶茶藝學校專家魏東、楊萍關於通用技術課程傳統工藝及其實踐模塊意見)
實施民族手工藝創新人才培養,離不開新時代精神的滋養。目前,部分手工藝人面臨著自主設計創新能力不足、立意不高,衍生作品圖樣表達不夠清晰、準確,缺乏工程思維對新產品進行風險評估和綜合決策的判斷能力等問題,制約著該工藝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人才的培養。在學校教育中,可立足中小學技術課程,開展基於傳統手工藝的特色項目,用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思想激發學生學習傳統工藝的興趣和愛好,從而更好地將傳統手工藝發揚光大。
此外,在電子商務開拓銷售渠道的同時,要賦予傳統手工藝新內涵,用民族審美引導時代潮流,並能結合時代要求將其民族性與時代性相結合,創造性轉化並開發新產品,從而實現該手工藝的持續化發展,讓民族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是業內相關人員面臨的一項艱巨而極富挑戰性的任務。未來仍需積極組織協調,創新推動特色電子商務發展,逐步探索形成了教育扶貧、文化扶貧、就業扶貧「三位一體」扶貧開發模式,助力寧洱地區精準脫貧,鞏固脫貧成果。
通訊 董秀敏 高豔豔 採編:劉坤
責編:王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