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7月2日電(見習記者 張駿 王蔚)「你說我這樣穿合適嗎?」準備進入面試考場的時候,小盧(化名)站起來問記者自己的穿著還有沒有問題,看起來她不太習慣這身職業裝的打扮。
借來的套裝明顯有些小,她時不時拉一下衣服下擺;穿不慣高跟鞋的她,走路的時候有些趔趄;從耳邊垂下的頭髮總讓她有些不知所措……也許這是每個高校畢業生走進職場必備的身份轉化。
二十分鐘後,她走出了會議室,從包裡拿出平底鞋換上。「說是等通知,不過我覺得機會不大吧,他們希望招有一定工作經驗的,如果是應屆生的話,也要發表過文章,而我一次獎學金都沒拿過。」
這是小盧正式意義上第二次參加面試,之前幾次應聘均倒在了筆試環節,數次實習也均無疾而終。就業,對於地理專業的這位女研究生來說,是個頭疼的事兒。
「之前對這個專業不了解」
在杭州街頭一家冷飲店裡,恢復成生活狀態的小盧繼續講述著自己的求職經歷,「我覺得找工作這回事,順的人特別順,不順的人怎麼都不順。像我參加一些筆試總是過不了線,即使偶爾過線也是排名很後面。」
入梅的杭州空氣潮悶,路邊花木有些發蔫兒,小盧為了工作的事情,也有些發蔫兒。
1989年生的小盧是浙江省內一所師範院校的應屆研究生,專業地理學。這個被公認為冷門的專業確實讓小盧感到有些棘手,除了當地理老師,她很難想出與專業直接掛鈎的職業了。
此前,曾有媒體報導,北大地理系更名為資源環境學院時,北大相關人士解釋,改名的理由是因為社會上普遍對地理學概念模糊,導致大學招生困難,學生就業困難。此外,換上馬甲的冷門專業還包括前身是數學系的信息與計算科學,地質系披上了地球資源與信息學院的外衣,採礦系改名為能源與安全工程學院等。
三年前考研的時候,小盧選擇了國內一所頂級大學的地理專業,名落孫山後的她得到了現在這所大學的調劑資格。
「是直接去工作還是孤注一擲再考一年?」在接到調劑大學的錄取通知的時候,她猶豫過好久,若選擇前者,本科英語專業的她擔心自己沒有通過英語專業八級測試,找工作比較吃虧。
「那個時候我覺得地理應該更多和風土人情、旅遊有關吧。」不過,剛讀研沒多久,小盧就對地理學失去了興趣,「我這人是不是很能折騰?」她向記者吐了吐舌頭,「現在想想,還是之前對這個專業不了解,不過我不後悔,反正讀什麼專業都差不多吧。」
課不多,導師「放養」式教學,讓研究生小盧有些放鬆,「比起那些大學畢業就工作,每天喊累的同學,覺得很幸福。」談起過去三年讀研的生活,小盧的訴說有些平淡,「大部分時間都在上網吧,我也不打遊戲,就是看看視頻什麼的,時間就過去了,寢室離食堂比較遠,我也懶得去,還是外賣比較方便。」
「我這三年確實學習不怎麼樣,專業排名也比較吃虧。」她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鏡,「我的本科專業是英語,讀研的時候是地理學,本碩跨度比較大,如果找教師類的工作的話,對方要的都是本碩專業一致的。」
就像馬年春晚上紅遍大江南北的歌曲《時間都去哪兒了》唱的一樣,小盧說不清三年研究生給自己留下了什麼,她嘆了口氣,「三年時間好像一下子就過去了,完全沒有準備現在就要離開學校了。」
「教師是保底選擇但我沒有資格證」
看著同學們一個個找到了工作,在臨近畢業的一年裡,小盧覺得自己錯過了太多,也許對找工作的準備做得細緻一點,可能現在的自己不用常嘆氣。說不上是不是因為第一次穿正裝而感到彆扭,小盧總有些隱隱不安。
小盧不是沒有規划過過自己的職業,她告訴記者,從專業角度來看,無論是自然地理方向還是人文地理方向,就業還是以中小學教師為主,但自己專業排名比較低,在成績上沒什麼優勢。「其實我一開始是不願意去當中小學老師的,我覺得學生們太吵了,管不住,而且我覺得教師工作比較死板,收入太低,比較無聊。」但是,隨著找工作中的屢屢碰壁,教師也被小盧列入了保底的選擇。
起初,小盧首選的工作是去公司做營銷,經常上網的她,對此充滿了嚮往。「我覺得南方市場機會比較多吧,經濟發展好,賺錢的機會也多,去公司做銷售也能鍛鍊自己。」不過事與願違,小盧嘗試了幾家公司實習,都因為業績太差沒有留下來。
除了自己不擅長與人打交道之外,她覺得,用人單位的地域歧視也是個重要原因。
「就像寧波的一些公司,他們還是希望用本地人的,我沒有男朋友,又是外省的,都覺得我留不住。」實習期間小盧看到其他本地實習生多少會利用本地人脈資源完成一些業務,自己既羨慕,又鄙視,幾家單位都是提前結束了實習。
「我覺得工作是一個人的事情,為了一份工作去求親戚朋友不值得,相比之下還是當老師比較好吧,不用求人,又沒有業務壓力。」教師這個保底選擇最終被小盧視為最佳選擇。
「我按照地理老師的崗位求職,去年12月,(浙江)省裡面有個師範類專場招聘會,不過他們說我本科不是學地理的,不符合他們的專業要求。然後我沒有辦法,去報英語教師的崗位,但是他們又說我多讀了三年研究生,不能算是應屆生了。」
說起自己本碩的專業銜接問題,小盧覺得很無奈,「明明現在社會都在強調複合型人才,為什麼還要講究教師的本碩專業一致,如果是做學術的話,領域跨度越大不是越好嗎?」
「當然,我也有自己的問題,我還沒有考出教師資格證。」猶豫了一會,小盧有些不好意思地告訴記者,「讀研的時候,全班組團都考了教師資格證,不過大家都沒告訴我報名的事情。倉促報名後,當時也沒想過有一天會做老師,準備也不足,就沒考上。」
2013年,全國高校應屆畢業生達到699萬,被稱為最難就業年。201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的數量達到727萬,又增加了28萬,可謂更難就業年。小盧自嘲,趕上了「好時候」。
「回去沒面子還不如不讀書的混得好」
雖然在浙江求職屢遭「滑鐵盧」,但小盧從未想過回北方家鄉工作,在她看來回去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家裡親戚朋友希望我來到東部沿海讀大學可以留下來,這樣也顯得『高大上』一些。」小盧縮了縮脖子,不好意思地笑笑,「回去的話,覺得沒面子,還沒有那些不讀書的同學混得好。」
近日,北京大學2010級古生物專業學生薛逸凡在社交網站上發布了一張「一個人的畢業照」,這張「高冷炫酷」的照片在網絡上被瘋狂轉發。日前,薛逸凡通過北大新聞中心回應,七月底,她將赴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攻讀計算生物學碩士。
媒體披露,其實,她還獲得了賓夕法尼亞大學環境生物學碩士、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古生物學博士等院校的offer。
冷門專業的畢業生,出國再進修是最好的選擇嗎?進修之後該怎麼辦呢?小盧不禁疑惑,但出國的念頭也在她腦中萌發。
接受記者採訪當天,小盧剛接到一份雜誌社地理編輯工作的面試通知,「我還是再試幾家雜誌社或者出版社吧,也許編輯這個工作比較適合我,性質比較宅一些,也不用和人打交道。如果不行的話,我就不找工作了,準備一下出國讀書吧。」小盧一口喝掉了杯子中的冷飲,但是對於出國讀完書之後的打算,這名冷門專業的宅女顯然還沒有考慮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