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簡報|品質原創
最近不少《心理學簡報》的讀者都在追《乘風破浪的姐姐》,在大家的安利下,我們《心理學簡報》團隊的幾位女生把幾期節目一口氣完整地看了一遍後發現,三十位小姐姐們個性不一,魅力十足。在不考慮節目組因剪輯帶來感官偏差的情況下,有幾位小姐姐確實頗受觀眾的喜愛,其中就包括張雨綺。
因此,我們《心理學簡報》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在本期內容中將為各位讀者從心理學角度解析為什麼有些小姐姐能「輕鬆」博得人們的好感,她們究竟是天賦異稟還是靠後天修煉?
(全文共計一千五百字,預計閱讀時間約3分鐘)
出醜效應(pratfall effect)是德克薩斯大學的心理學家Elliot Aronson在1966年發現的一個心理學效應,指的是:一個人簡單的、無傷大雅的小錯誤能影響其對旁觀者的感知吸引力;一個能力較強的人適度地犯一些小錯誤更易博得人們的偏愛[1]。
Elliot Aronson於1966年發表的心理學文獻揭示了「出醜效應」。圖源:文獻首頁截圖。
Elliot Aronson是首位發現出醜效應的心理學家,該研究成果於1966年公開發表於心理學權威期刊Psychonomic Science上。
在研究過程中,Elliot Aronson在明尼蘇達大學做了一個有趣的心理學實驗。Elliot Aronson讓明尼蘇達大學心理學系的本科生們聽一些應聘者在面試過程的現場錄音。面試過程中,面試官會根據應聘者現場作答能力進行考核並給出分數,應聘者們儘可能將自己優秀的一面展現給面試官,但在面試中,有一部分應聘者不小心弄灑了咖啡。
根據錄音內容,Elliot Aronson要求學生們按照喜愛程度對應聘者排序,選擇出自己最喜歡的應聘者。
最終,根據學生們對應聘者的喜愛程度,結果統計如下表所示:
實驗中,學生們對應聘者在面試環節的喜愛程度得分。圖源:文獻截圖。
Elliot Aronson驚訝地發現,面試考核獲得優秀成績的應聘者在出醜之後更受學生們的喜愛,吸引力得分(30.2)高於「完美」者(20.8);而考核成績平庸的應聘者在出醜後,反而降低了喜愛度[1]。
因此,Elliot Aronson得出結論:當一個人具有一定的業務能力,並適度地犯了一些沒有違背原則的小錯誤導致在公眾面前「出醜」時,會更容易博得人們的偏愛[1]。所以,過於完美的人往往因為曲高和寡並不招人愛,能力還行但時不時會犯些「二」的人往往更討人喜歡。
「出醜效應」在1966年被Elliot Aronson揭示後,很多現象都能得到了解釋,也常被公眾人物應用在打造「人設」上。
在《乘風破浪的姐姐》節目中,張雨綺在首秀和團隊表演中都體現出了具備女團成團能力的優秀業務能力,但在節目之外的表現中,張雨綺偶爾犯「二」:提出了樂理零基礎的問題,蠢萌的舞蹈「順拐」特色,大大咧咧的為人處事風格。
所以,根據「出醜效應」,張雨綺達到了優秀的業務能力,也適度地「出醜」,因此,觀眾在看完節目後,會對她產生莫名的好感。於是,所謂的「觀眾緣」就此產生。
反觀個人秀排名第一的藍盈瑩,只能成為「別人家的孩子」:完美、努力、一絲不苟,能獲得稱讚,但「觀眾緣」就略弱了些。
參加《乘風破浪的姐姐》的女明星們都是在洞中修行「千年」的仙女們,她們具備了極高專業素養,懂得如何提升自己在公眾面前的感知認知力,非常明白在攝像機面前該說些什麼。雖然不排除小姐姐們天生就有惹人愛的個性,但不加修煉的「原生態」並不會精準地引導觀眾的喜愛風向。
所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適當地掌握一些心理學規律,可能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揚長避短。
[1] Aronson, E., Willerman, B., & Floyd, J. (1966). The effect of a pratfall on increasing interpersonal attractiveness. Psychonomic Science, 4(6), 227–228.
原創作者|吉夕心 (《心理學簡報》總編輯)
審稿|心上田 (《心理學簡報》審稿人)
獲取更多專業的心理學知識,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