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深信院」)風雅頌詩經藝術傳承基地已走過近十年曆程。繼2019年9月底獲評2019年全國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一校一品」示範基地後,2019年年末,深信院再入選2019年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作為深圳市唯一入選高校,其風雅頌詩經藝術傳承基地也成了「國」字號品牌。
毛玲深信院學生處文化傳承基地建設科負責人
以詩經為媒,匠心為魄
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風雅頌詩經藝術傳承基地」創建於2012年,在學校黨委領導下,基地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詩經文化,培養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養,將305首詩經進行原創譜曲,並融合音樂、傳統儀禮、漢服、茶道、古琴、箜篌、木工等優秀傳統文化項目。
談及詩經基地的建立初衷,深信院學生處處長易國柱表示:「我們是理工科院校,如何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一直是我們不斷探索實踐的方向。將詩經作為傳統文化的小切口引入大學校園,和校園文化建設相融合,可以將詩經的文藝範兒和信息技術的理工範兒相結合。」
易國柱深信院學生處(黨委學生工作部)處長
學校文化傳承基地建設科負責人毛玲老師回憶說:「2012年,學校就開始打造詩經基地,我此前在合唱團帶領學生參加省級大學生藝展等比賽,在培養學生藝術素養的同時,我就在想,社團如何給大學生文化素養一種內化於心的東西?所以從2012年開始,受《國寶經典中國夢》大講壇的影響,我們開始把詩詞和合唱團融合在一起,並創作了第一首勞動歌曲《芣苢》,結果反響非常好。」
在運行的近10年中,基地始終秉信以「詩經為媒」,通過詩經讓深信學子更容易學習、獲得傳統文化;以「匠心為魂」,培養深信學習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核心價值觀,發揚精益求精、團隊協作、開拓創新的工匠精神。
基地發展至今,已成功定位「詩經+」建設思路,打造了「風雅頌詩經原創音樂會」「深信茶香傳習室」「詩經禮樂體驗中心」「深信詩經草木園」「詩經雅物工作坊」「詩經影視製作中心」「詩經雅樂中心」等特色項目。近日,基地以「月出中秋,維天有漢」為主題,在校內万旗廣場舉辦了大型「詩經遊園會」活動,將詩經與中秋文化意涵進行了巧妙融合。
石曉詩深信院18級學生
以詩經為「小切口」「全體系」輸出詩經文化「養料」
校方表示,基地在深信院黨委領導下,堅持「高站位、小切口、全體系、重實效」12字教育培養工作方略,建立了「黨建+學業+第二課堂」的深信育人工作體系,立足深圳、服務灣區、輻射全國,旨在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地。
作為「小切口」,詩經成功打造了文化傳送帶,為校內師生、校外公眾輸送出源源不斷的「全體系」傳統文化「養料」。校內學生可以通過社團建設、課程建設、工作坊建設加入基地建設中來,接受薰陶,將詩經文化外化於行,內化於心,從而實現中華傳統文化在學生方面的傳播全覆蓋。
詩經合唱團成員石曉詩表示,基地用現代音樂的方式去演繹詩經,以新穎的方式將詩經呈現在大家眼前,總能讓人耳目一新。
在社團的兩年,讓我有機會去系統地學習詩經,如有重要嘉賓來訪時,我們可以用『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來歡迎;教師節時也可以用『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來表達我們對老師的感恩之情;平時還可以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來鞭策自己。
基地「骨幹」陳秋怡參與基地活動已有5年,加入基地的初衷源於個人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也有改變自身浮躁心態的考量。
當時我作為大一的新生,心態還是比較浮躁的,就想通過接觸優秀的傳統文化項目,讓我的內心平靜下來,也是想增加自身的文學修養。以前看桃花、蒹葭都是很尋常的事物,學了詩經後,現在再看桃夭,便想著如何去讚美它,如『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再看到蒹葭,便想到『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雖然現在已從學校畢業,陳秋怡依然定期參加基地活動,用創新的形式學習經典、傳遞經典。她說道:「最大的收穫是心靈上的收穫。和同齡人相比,我少了一分浮躁,可以靜下心來去研習一件事情,再把我自己學習到的事情傳播給別人。」
讓傳統文化真正「會說話」
除了內修仁德,基地更聲揚在外。數年間,詩經基地多次展示交流,聯合外地高校、深圳中小學、幼兒園推進詩經文化傳播;和深圳市詩書禮樂會等社會團隊共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與深圳市、區書城聯合推進傳統文化建設;走進社區開展巡演,讓傳統文化深植人心,形成全體系的格局,輻射影響數十萬人次。
疫情期間,深信院推出「詩經戰疫」,高唱「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此外,基地還根據二十四節氣、傳統節日等,推出多達50期的系列「文化戰疫」活動,鼓舞各界士氣。
主持過多次音樂會巡演的18級學生王子楠說道:「我跟著詩經音樂會參加巡演,去過梅州、河源等各地。在我看來,參加巡演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們能去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並且以多樣的形式展示。小時候聽到傳統文化會覺得很枯燥、乏味,通過我們的巡演,包括獨唱、合唱、舞蹈等多種表演形式,讓大家發現原來傳統文化並不是無聊的一件事情,讓他們也能在生活中更多地參與,去學習、吸收傳統文化,繼續做傳統文化的傳播者。」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詩經》盛行千年,底蘊濃厚,歷久彌新。「古典文化通過現代方式演唱是創新也是嘗試」,毛玲老師總結到。「我是一個實踐者,我在做的就是以經典為核心,拓展『詩經+』的模式,根據當代大學生的特色,讓他們愛上經典的同時,有所受用,引導他們從生活中學以致用,就業創業,甚至在畢業後能打造一系列文化產品、服務產品,讓文化真真正正會說話。」
內容來源:深圳新聞網
【來源:深圳教育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