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張永興來到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第十個年頭。
十年前,他是一名普通的本科生,每天和所有學生一樣,上課、下課、吃飯、休息,如果不出意外,會在平凡中度過本科生活。然而,醫學院的班導師活動和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為他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思維碰撞的學術交流、精彩的實驗室生活……也許只是窺見了冰山的一角,但他卻已迫不及待地想踏上這條神秘而神奇的科研之路、臨床之路、從醫之路。從此,張永興的人生軌跡徹底改變。
「每天叫醒你的,不是鬧鐘,而是未完成的實驗。」進入研究生階段,面對浩如煙海的文獻、應接不暇的期刊,雖頓感前路艱辛,但漸漸地,張永興對此產生了興趣,開始早起晚歸地穿梭在圖書館和實驗室,不知疲倦地在知識的海洋裡暢遊。從第一次實驗完成,到第一篇核心期刊論文被接收,再到第一篇SCI論著發表……五年的研究生生涯,張永興在導師的指導下,圍繞「成骨-破骨分化平衡調控與骨質疏鬆症發病機制」開展了一系列研究,為臨床骨質疏鬆疾病的診治提供了策略基礎,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Cell Reports(IF=8.043),BBA-Molecular Basis of Diseases(IF=5.128),Journal of Biochemistry(IF=2.58)等權威期刊上。
儘管科學突破、先進的儀器設備和藥物保障為人們帶來了難以想像的便利,但無論時代怎麼變遷、科技如何發達,醫學工作的對象永遠是人,是一個完整而富有情感的人。生命需要溫度,生命需要情懷,秉承「精誠之心」,踐行「至精至微之事」,是醫道,更是一個心性修煉的過程。由此,從本科開始,張永興參加過「上海市普通高中生頸肩腰腿痛的發病情況」和「網絡文化對醫學院學生價值觀的影響研究」等社會調研,也開展了「醫學知識進(中小學)校園」「松江大學城醫學科普宣傳周」「醫學服務進社區」等義診志願活動。實踐和奉獻一直激勵著他,無論是面對挑戰,還是面臨低谷和挫折,都要堅守初心,不忘自己出發時的那個選擇,「博極醫源,精勤不倦」。
十年來,張永興還擔任過交大120周年校慶和交醫60周年院慶志願者,見證了母校的光輝歷史;擔任過第九屆「全球健康促進大會」外事接待員,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擔任過交醫研究生會主席、基層團學聯骨幹,和志同道合的同學一起,構建研究生豐富精彩的校園文化生活;擔任過附屬第一人民醫院的博士生黨支部書記,不忘初心,堅定履行一名學生黨員的光榮使命與責任。誠然,他也獲得過無數的榮譽;然而,即便無數次站上領獎臺,還是會時常想起並懷念,每年的實驗室科普開放日,面對一雙雙好奇的小眼睛,娓娓道來講述科學魅力的那段時光。
又是一年高考季,又到一年畢業季;時光注視著一批又一批莘莘學子走向那個「改變命運」的考場,也凝望著一批又一批的畢業生走出校園,以己所學,站上那個屬於自己的年輕的戰場。「十年前,我也曾像前者一樣,懷著夢想與忐忑走進考場;如今,我也像後者一樣,離開象牙塔,回眸一望,感嘆『青春,真好』」。時光的列車緩緩駛過,歲月帶著微笑悄悄轉身,展望今後的歲月,張永興說,「儘管未來的路還很長,我也堅信,不管外境如何,最終能有何種人生狀態,關鍵在於特定環境下的選擇。無論前面的世界是黑暗,還是海闊天空,我都不會質疑與彷徨,不會動搖自己的信念,即使身處艱難的環境,仍會保持內心的明辨與慎獨,堅持醫者的正義與本真。」
十年交醫,薪火砥礪,他始終昂首闊步,風雨兼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