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杭城多家媒體公布的一組數據,讓今年的中考生家長心裡七上八下:2020年,杭州市區的初中畢業生超過3萬,而去年這一數字還不到2.7萬。這意味著,初中畢業生人數一下增加了4000人左右。中考競爭是否會比往年更激烈?
先別急著下定論,因為許多高中今年會擴招。從杭州市教育局公布的2020年高中保送生招生計劃看,起碼有13所學校(校區)擴招。鹿姐姐打聽到,今年擴招力度最大的高中,招生計劃比去年增長了近50%!
都說「後浪」猛,這回擴招最猛的高中,卻是118歲高齡的前前前前浪——浙江省杭州第七中學!
去年杭七中文化班招生384人,美術班招生240人,總共624人。今年該校文化班擴招48人,美術班擴招240人,等於是多招288人,比去年增長近50%!
▲杭七中轉塘校區
一下擴招近50%,這所高中憑啥這麼猛?最直接的原因是,2020年,杭七中正式進入了「一校兩區三志願」的全新時代。
PS.「三志願」指的是今年中考志願填報時,杭七中有三個招生代碼,代碼607為七中轉塘校區文化班,代碼608為七中轉塘校區美術班,代碼638為七中解放路校區美術班。
學校現有兩大校區:轉塘校區位於西湖區轉塘環山路1號,設普通文化班、美術特色班,今年文化班擴招的48人在此就讀;解放路校區位於上城區解放路50號,設美術特色班,今年9月將正式啟用,計劃招收240人。兩個校區,同屬於一個法人,師資共享。
作為此次擴招主力軍的解放路校區,杭七中投資5000多萬元進行全面升級和改造,並提前招收和培養了充足的優秀師資,對於愛好美術的中考生來說,絕對是重磅利好的消息!
▲杭七中解放路校區
除了解放路校區啟用,該校今年大規模擴招的底氣,來自實力——
江湖中素有藝術教育北有大連十五中,南有杭州七中的美譽,杭七中的美術班的確令人矚目。作為浙江省最具實力的一級特色示範學校,自1993年在全市率先開設高中美術特色班以來,取得了豐碩成果。
近幾年,已累計為中國美術學院輸送新生1000餘人;九大美院的錄取率為50%以上;美術班本科率達 100%;此外,還為清華大學、浙江大學、江南大學、東華大學等知名高校輸送了大量合格新生。
七中是清華大學、中國美術學院優質生源基地實驗學校,復旦大學視覺傳媒學院實踐基地學校,毓文敦美,協調發展,學生成才有路、升學有道,不僅在省內奠定了當之無愧的中學美術教育的領軍地位,在全國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七中不僅僅在美術特色方面馳名,她的文化班教育教學歷史更為悠久,實力更為雄厚。或者說七中的美術班之所以能夠取得今天這樣的成就,靠的不僅僅是專業突出,更重要的其實是雄厚的文化課實力作為保障。
杭七中創建於1902年,前身為「浙江安定學堂」,是浙江省最早建立的中學之一,至今已有118年的歷史。118年的時間,七中更誕生了無數的名士大家,你便可知曉一二:
開國元勳陳叔通,也就是開國大典上站在毛主席和周總理中間的長者,是七中最早的創辦人之一;培育了茅盾、范文瀾、何之泰、華君武、柯召、馮亦代等等眾多知名學者……看到這些耀眼的名字,鹿姐姐也不得不為這些前浪們豎起大拇指!如今的七中秉承著「安定樹德、厚樸立人」的辦學宗旨和「藝文兼修、協調發展」的育人理念,已經發展為一所學風敦厚,教風嚴謹的百年名校,一系列驕人的光環絕對不輸前浪!
2013年,成為浙江省首批省一級普通高中特色示範學校;2014年,成為中國美術學院首批(共3所)優質生源基地實驗學校;2017年1月,成為杭州市教育局首批「 美麗學校」;2017年4月,榮獲2017年杭州市五一勞動獎狀,這是2017年杭州市直屬高中唯一一個獲獎的集體單位;2017年新增「中國智慧教育工程實驗校」、「全國特色教育示範學校」「教育改革示範中學」等三項全國榮譽;2019年12月榮獲「杭州市教育改革創新年度學校」殊榮。文化班是七中的立校之本。作為杭城最早開設文化班教學的公立高中之一,文化教學底蘊深厚、經驗豐富、質量上乘,每年有大量畢業生被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等雙一流高校、全國知名高校錄取。2019年,近50名同學進入「雙一流」、「985」、「211」等全國重點高校繼續深造,數十位同學被錄取到英國牛津大學、美國紐約大學、澳大利亞雪梨大學等世界名校。
好學校自然離不開好老師!作為一所歷史悠久的老學校,通過長期以來孜孜不倦的教師培養,杭七中擁有了一支實力雄厚的「硬核」級師資隊伍,素以教風嚴、學風正、校風好、教學質量高享譽杭城。
擁有正高級教師1人,高級教師72人;省級教壇新秀4人,省 「春蠶獎」2人;市名師及學科帶頭人25人,市學科大組成員11人,市級優秀教師等35人,名師工作室3個。碩士研究生比例高達22%,畢業於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名校的學霸及教師比比皆是。前浪們如此優秀,而後浪們亦是「盡情奔湧」!
吳菁,畢業於浙江大學,兩年前離開了華為研究院入職杭七中,在七中資深教師的指導和培養下,短短兩年時間,就獲得了青年教師創新說課比賽杭州市一等獎,開發了「當數學遇上技術」校本選修課程。她指導的TI社團,利用TI圖形計算器和編程將數學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用數學方式來解決生活問題,「垃圾桶分類」項目更是獲得了省創客比賽大獎。
作為青年儲備教師,去年8月,吳菁和其他三位七中青年數學教師組成了「講題隊」,代表浙江省出戰,獲得了全國青年數學教師高考數學壓軸題講題比賽「團體特等獎」!作為全中國最會講題的青年數學教師之一,她十分自豪,她說:「在華為,我只是一名優秀的員工;在七中,我是一名優秀的文化課教師。」
▲吳菁(右二)與七中特等獎團隊在一起
和吳菁一樣,因為七中而優秀的還有美術教師沙林江。沙老師自己師從藝術大師於小冬教授,畢業於九大美院之一的天津美術學院,2019年作為儲備青年教師入職杭七中,學校又特別安排了資深美術教師蔡健作為他的師父。
小沙擔任速寫教師,成長迅速,在2020年浙江省美術高考中,他的十幾位學生位列速寫科目全省前三名(包括並列);疫情期間,他創作的鐘南山院士素描作品被杭城多家媒體轉載。小沙說:「七中的美術教師既是教育者,又是藝術家,能夠加入七中美術教師團隊,我很幸運;能和他們一起共創美術高考榮耀,我很自豪!」
▲沙林江老師在上課
▲沙林江素描作品《醫者仁心》
教育是一門富有智慧的藝術。在七中,文化與美術珠聯璧合,讓兩者的效用得到了最大的發揮,這幾天正在如火如荼舉行的七中「數學藝術節」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做完一道數學題,就可以得到額外獎勵——每道數學題背後的典故趣事與人物傳奇。老師們如數家珍,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數藝節」發起人葉啟墾老師說:「當數學遇上藝術,理性與感性也能交融,數學不只是枯燥無味的抽象公式,數學的背後同樣潛藏著人文軼事和精彩傳奇,數學也可以很藝術,很激情!」
▲七中學生設計的數藝節海報
數藝節只是七中文化科目深耕與創新系列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其精髓正是杭七中一直以來致力於深厚底蘊與智慧創新的完美融合。
美術班實力強勁,文化班更是深巷酒香!夏賢賢同學是七中2019屆文化班的畢業生,去年九月以優異的成績被上海交通大學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錄取。談到七中,小夏挺激動:「七中的文化班教師有真本事,特別耐心,激發了我全部的潛能,我的人生是從七中開始精彩起來的!」
▲夏賢賢(前排左四)與上交大同學合影
杭七中把藝文兼修、協調發展作為育人理念,就是想要充分地利用學校強大的藝術資源和氛圍,去著力培養和提高學生發現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讓他們不但具備同齡人該有的學科知識素養,更能具備幾分同齡人未必有的藝術特質,讓孩子們在茫茫人海中更具有辨識度和競爭力。
文化班的學生除了能夠享受到豐富多彩的藝術課程,也同樣有機會展現自己的藝術天賦。比如每一個班級的個性化班牌、每一年的運動會秩序冊封面、趣味盎然的校園卡通地圖都是出自學生之手。
▲手繪運動會秩序冊封面
▲手繪七中地圖
杭七中同時開設文化班與美術班,對文化班學生來說,往往有許多額外收穫——
該校文化班的學生選擇多樣,出路多樣,既可考取文化類的大學,也可報考諸多的藝術類院校。藝文兼修,重點名校不是夢!學校在確保文化課學習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美術特色優勢,為文化班中有意向學習美術、參加美術高考的同學開設選修課(視情況單獨編班),課程與美術班同步,確保美術選修時間總量。通過多年的研究和實踐,文化班選修美術的課程安排已十分成熟。
七中美術特色教育的不俗成績也吸引了美國哥倫布藝術與設計學院(CCAD)、義大利佛羅侖薩美術學院、威尼斯美術學院等眾多世界一流美術院校來校直招畢業生並提供獎學金。作為享譽全國的「社會公認特色育人成功學校」,歷來重視文化班與美術班的協調發展,優勢互補,以文化助推美術,以美術滋養文化。
那麼,文化班的學生可以轉到美術班嗎?轉班後與中考錄取在美術班的學生有什麼差別嗎?
學校介紹說,高一文化班新生入學後可享受文化班轉美術班綠色通道。文轉美的學生與中考錄取在美術班的學生一樣,共同享受學校的優質美術資源,沒有任何差別。妥妥解決了文化生和美術生的後顧之憂!
2020年杭七中將與浙江大學外國語學院合辦日語班,由浙江大學選派優秀師資來校進行教學,日語班的學生可以用日語取代英語參加學考和高考,給更多英語偏科的同學創造高考彎道超車的機會。七中將繼續保持高考多出口、高增量的優勢,發揮學校藝文兼修的辦學特色,助力學生成才。
▲七中標誌性建築——鐘樓
雄厚的師資、鮮明的特色、多樣的出路,讓許多孩子在高中三年裡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實現了他們的人生夢想。
陳思佳同學去了牛津大學,她是當年全杭州被牛津預錄取的兩位學生之一,另一位來自前三所重高;鄧琪去了北大,甘思哲去了浙大,夏賢賢去了上海交大,像他們這樣在高中實現華麗轉身的同學,還有很多很多。
5月,是杭七中建校118周年誕辰月,鹿姐姐打開七中最新一期的公眾號推文,留意到留言區眾多校友們的深情告白,的確,這樣的七中誰能不愛呢?
編輯/製作:沈蒙和 戴欣怡
監製:王慧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