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巾,幹垃圾,不管多溼它都是幹垃圾;瓜子皮,溼垃圾,不管多幹它都是溼垃圾;豬能吃的,是溼垃圾,易腐爛的能夠粉碎的;豬不吃的,你不懂的,只要無害,統統丟幹垃圾。」乍看過去,這就是一套垃圾分類的口訣,可如果這段口訣配上經典名曲《上海灘》的旋律,會不會更加琅琅上口呢?
近日,科普創作者「VU百科」在抖音原創發布的這段短視頻迅速躥紅網絡,連續多次登上抖音熱搜榜,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特別報導了這支「神曲」,還創建了熱搜話題#垃圾分類就是新時尚,話題熱度已近6億。這首歌謠還火到了國外,連海外的BBC NEWS也在推介這首上海灘垃圾分類歌。截至目前,這條短視頻在抖音平臺上獲贊超過40萬,獲評2萬,轉發近10萬。
圖說:科普創作者「VU百科」用《上海灘》的曲調普及垃圾分類知識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
「我們不只創作了這一首神曲,我們這周通過抖音發布了5支垃圾分類系列『神曲』,每支都魔性洗腦,力爭解決一個垃圾分類痛點,都登上了熱搜。」@VU百科的創作者表示,希望能通過這樣的社會創新方式,將垃圾分類難題轉化為流行文化,引發全民關注,通過短視頻推動包括垃圾分類在內的知識傳播。
事實上,不單能夠輕鬆學到垃圾分類這樣的生活小知識,從深奧的天文、地理、化學、生物、物理,再到傳統文化,抖音已逐步成為一部提供給廣大用戶的「大百科全書」。3月21日,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中國科學報社等四家權威機構與字節跳動聯合發布「DOU知計劃」,成立抖音科普顧問團,並發起「DOU知短視頻科普知識大賽」。截至6月底,抖音科普顧問團已吸納了13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52位專家;「DOU知短視頻科普知識大賽」已有99個團隊報名參賽,共收到1078個投稿視頻,總播放量達3.8億。
同時,抖音還吸引了不同領域的科普創作者紛紛入駐,既包括像@科普中國、@中科院之聲等權威機構,又有北京交通大學物理教師陳徵(抖音號:@陳徵博士」)、中科院古脊椎所副研究員盧靜(抖音號:@玩骨頭的盧老師)等專業的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士。
抖音於近日發布的《科普創作者圖鑑》顯示,截至目前,抖音上粉絲超過1萬的科普創作者已有5304位,一年來共創作132萬條科普短視頻,累計播放量超過1678億次。通過短視頻這種有新意、接地氣的傳播形式,科研人員、科普工作者們正與短視頻平臺一道,助力推動科學知識傳播,產生巨大的影響力。
新民晚報記者 金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