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杜甫「民胞物與」的胸懷

2020-12-20 華西都市報

學習杜甫「民胞物與」的胸懷

李敬澤

  

◎中國作協副主席、著名文學批評家李敬澤:

  在第二屆華語青年作家獎頒獎典禮上,中國作協副主席、著名文學批評家、本屆評委會主任李敬澤做了精彩的演講。談到評獎標準時,他提到純文學的標準、人民的標準、時代的標準、生活的標準,以及作家面對廣闊的變化、劇烈的生活,該如何做出反應和表達?
  李敬澤說:「四川是盆地,但我們不會忘記盆地曾經出現過高峰。比如杜甫,這位偉大的詩人,在大地上顛沛流離,詩人不僅僅行走在風景之中,而是走在黎民蒼生之間,並與之緊密相連。我們在此頒獎,應該重溫杜甫,重溫行走在大地的杜甫,重溫民胞物與的胸懷。華語青年作家獎是純文學的標準,純文學這個概念不是封閉的,不是固有的經驗。大地,大地上的人們,勞動、創作、感受,比所謂的純文學更為重要。如果說,存在一個純文學傳統的話,那麼這個傳統的可貴就在於,向大地敞開,向生活敞開,獲得文本表達創新。
  李敬澤還向《青年作家》表達了敬意,「這本雜誌曾經在前沿,一度沉寂,現在重新站到了前沿。我也相信,『華語青年作家獎』會成為不斷創新和發展的獎項。」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張杰

相關焦點

  • 名流仙宗,詩聖杜甫的仁愛之心
    回溯千年,在光河的彼岸邀約大唐「詩聖」杜甫。說起杜甫,人們會想起很多的經典名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這些擲地有聲的詩句,依然響徹古今。由於當時杜甫的名望低落,很多詩作遺失未能傳世,成為一大憾事。野史的傳說,為後人探知前朝過往,提供了一扇窗口。以天下為己任古時「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杜甫也將仁者的胸懷賦予山水之中。「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詩人登臨泰山,吟頌出豪雄的氣概。
  • 民胞物與
    張載在「萬物一體」「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礎上,提出的「民吾同胞,物吾與也」這一思想,被後世學者概括為「民胞物與」。「民胞物與」是《西銘》的核心思想,被後世視為孟子之後論仁求仁的精華思想。  「民胞物與」的哲學基礎,是儒家「萬物一體」「天人合一」的思想。
  • 民胞物與-光明日報-光明網
    張載在「萬物一體」「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礎上,提出的「民吾同胞,物吾與也」這一思想,被後世學者概括為「民胞物與」。「民胞物與」是《西銘》的核心思想,被後世視為孟子之後論仁求仁的精華思想。    「民胞物與」的哲學基礎,是儒家「萬物一體」「天人合一」的思想。
  •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與成都石室中學籤署館校合作協議
    12月6日,成都石室中學組織師生30餘人來到杜甫草堂博物館開展「少陵詩社」研學活動,並與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籤署了館校合作協議。據悉,接下來石室中學與杜甫草堂將聯合開展「少陵讀詩會」「少陵講壇」「少陵研學」等豐富多彩的活動。
  • 杜甫草堂與石室中學館校牽手
    12月6日,成都石室中學30餘名師生來到杜甫草堂博物館,開展「少陵詩社」研學活動,並與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籤署了館校合作協議。此前,成都石室中學、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共同倡導發起了「少陵詩社」學生社團,旨在通過學習和研究傳統文化,弘揚詩聖「民胞物與」的文化情懷。
  • 「名人大講堂」今晚由李敬澤首講杜甫 萬古江河鳥飛回!
    擔任首場主講嘉賓的中國作協副主席、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李敬澤,將亮相四川省圖書館星光大廳,開啟一場名為《萬古江河鳥飛回——杜甫與中國人生》的人文演講,分享他所研讀、思考、感悟出的杜甫的人文精神、當代價值。  6名對國學及杜詩有研究心得的青年才俊,將擔任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習志願者,現場參與此次活動。他們將與李敬澤進行現場面對面的直接交流對話,一起感受歷史之美,思想之深。
  • 2020年畢業致辭:民胞物與,敬業樂群
    民胞物與,語出北宋哲學家張載的名篇《西銘》:「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意思是說,天下萬民都是我的同胞,天下萬物都是我的朋友,我們要以對待同胞和朋友的態度對待萬民和萬物。敬業樂群,取自西漢經學家戴聖的《禮記·學記》,意思是敬畏自己的工作、和樂所在的集體,可以引申為每個人都應當端正本分、盡忠職守,以便更好地服務社會,共同增進彼此的幸福。
  • 2月12日 唐朝詩人杜甫出生 「杜甫很忙」風靡一時 史上真實的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漢族,唐朝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市)人,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 民胞物與:古代生態倫理典範
    如果說,「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生態哲學認知的範式,那麼,「民胞物與」就是中國古代生態倫理訴求的典範,體現了中華民族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規律的科學認知,至今仍給人以啟示。「民胞物與」是由宋代唯物主義哲學家張載提出的理念。在他看來,天地好比父母,一切人、一切物都是天地所生,天下之人都是我的兄弟,天下之物都是我的夥伴,人不僅要愛他人,而且要愛自然。
  • 春遊鞏義杜甫故裡
    杜甫故裡位於鞏義市站街鎮南瑤灣村,是詩聖杜甫出生及少年時期生活的地方。園內分兩個遊覽區:詩歌展區和詩人展區。園區的大門古樸肅穆,門樓紅牆灰瓦,飛簷翹角,門樓匾額上書寫著「杜甫故裡」四個金色大字。進入門內,正中是詩聖大道。大道的盡頭是杜甫的畫像,高大壯觀。
  • 《望嶽》杜甫
    《望嶽》杜甫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此詩是杜甫早期作品,杜甫赴洛陽應試,結果落第而歸,於是漂遊於齊魯大地。"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詩人以問句開頭,出語即抒發驚嘆仰慕之情,獨出機杼,引人入勝。泰山到底怎麼樣呢?詩人沒有正面回答,只是說它蒼翠的山色無窮無盡,橫亙在齊魯大地,美不勝收。"岱"是泰山的別名,又因泰山是五嶽之首,故曰岱宗。
  • 解讀經典重陽節詩,揭秘何為沉鬱頓挫的詩風,既豪放又壓抑的杜甫
    此習俗,在杜甫這首詩中均有涉及。需要指出的是,杜甫的母親為清河崔氏,在當時也是一個世家大族,杜甫曾有詩說「舅氏多人物」,「賢良歸盛族,吾舅盡知名」。而詩題中的「崔氏」是否為杜甫母舅一族的人物,已似不可考,然其為杜甫的朋友,似毋庸置疑的。
  • 古詩文學習087:七年級下冊,杜甫《望嶽》
    望嶽[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杜甫曾在齊、趙(今山東、河北一帶)漫遊,故有此作。②〔岱宗〕指泰山。③〔齊魯青未了(liǎo)〕泰山橫跨齊魯,青色的峰巒連綿不斷。齊魯,春秋時的兩個諸侯國,在今山東一帶。泰山以北為齊國,泰山以南為魯國。青,指山色。未了,不盡。
  • ...詩人杜甫出生 「杜甫很忙」風靡一時 史上真實的杜甫究竟什麼樣
    原標題:2月12日 唐朝詩人杜甫出生 「杜甫很忙」風靡一時 史上真實的杜甫究竟什麼樣   杜甫(712-770),字子美,漢族,唐朝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市)人,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
  • 杜甫的詩才是怎樣練就的
    杜甫生於詩禮之家,從小接受教育。蒙學階段,除了文化知識,還有作詩知識。詩人王周《自喻》詩云:「七歲辨聲律,勤苦會詩賦。」白居易《與元九書》云:「及五六歲,便學為詩,九歲諳識聲韻。」辨識聲律,學習作詩是蒙學階段必有課程。杜甫《壯遊》自述:「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杜甫在蒙學階段就開始作詩了。  杜甫學詩條件得天獨厚。
  • 《全唐詩》中杜甫最著名的十首詩,胸懷國事,豪氣幹雲
    杜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一生坎坷,對百姓的疾苦和統治者的罪惡十分了解。759年,他拋官棄職,舉家西行,最後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一、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 ...民胞物與 和合天下」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學術研討會活動綜述
    關學精神——「民胞物與」及人類命運共同體主題分論壇主持人、陝西師範大學關學研究院教授許寧說:「在今天,我們要推進關學的研究發展,要根據時代,把它新的亮點、新的魅力和價值揭示出來。我們國家現在做的脫貧工作,讓小康路上每個人都不掉隊,這就是民胞物與思想的一種升華。」《正蒙》是體現張載哲學思想精華和體系的重要著作。「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 「民胞物與」中國心
    季羨林先生提到張載的「民胞物與」時,認為「民」絕不局限於中國人民,而包括全世界人民,「物」包括所有的動植物;而最重要的是人與萬物之間是一種夥伴關係,而不是徵服、被徵服的關係,這是中西最大的區別。因此,《西銘》不僅充分表現出至高至大的博愛精神,而且表現出一種平等精神。       到底什麼是《西銘》的真意,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仔細閱讀原文則不可能理解它的真意和要表達的思想。
  • 遇見杜甫
    杜甫在青年時,身在洛陽考試遭受落榜,由此開始了一邊旅遊一邊學習的漫遊生活。雖然成績落榜,但從他詩中《望嶽》沒有察覺一絲悲傷。他把悲傷化為動力,整個作品充滿了豪情壯志,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從中可以感到連綿不斷,奇麗秀美,神奇縹緲……寫出了杜甫蓬勃向上的朝氣。在唐玄宗時,安史之亂爆發。杜甫的命運也同唐朝由盛轉衰,飽受波折。
  • 十二藝節|沒有臺詞的舞劇,如何「吟」出杜甫和蘇軾的名句?
    18年來,學習、排練、巡演排滿了他的日程。每年只有春節,他才能陪在父母身邊。「回家的時候,媽媽都捨不得讓我做一點點家務。她心疼我從小在外漂泊不容易,我也時刻掛念著他們。」這種思念的情緒,被孫科融進《水調歌頭》的舞蹈,與九百多年前蘇軾的心情形成一種共鳴。「詩是詩人宣洩情緒的方式,舞則是舞者表達情感的形式。雖然『舞不能吟』,但表達的內容卻可以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