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網按:2020年8月7日,全球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峰會(CCF-GAIR 2020)正式開幕。CCF-GAIR 2020 峰會由中國計算機學會(CCF)主辦,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聯合承辦,鵬城實驗室、深圳市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院協辦。從 2016 年的學產結合,2017 年的產業落地,2018 年的垂直細分,2019 年的人工智慧 40 周年,峰會一直致力於打造國內人工智慧和機器人領域規模最大、規格最高、跨界最廣的學術、工業和投資平臺。
8月8日下午,在CCF-GAIR 2020「AIoT專場」論壇上,TCL實業控股CTO、鴻鵠實驗室總經理孫力進行了「家電行業智能化轉型」的主題分享。
演講中,孫力就「家電為什麼要智能化」、「家電如何智能化」、「家電智能化轉型本質是什麼」這三個家電智能化轉型中最關鍵的問題進行了剖析和解答。
他認為家電行業之所以逐漸走向智能化,有三個原因:
第一,大家對智能化都有所期許,我們在做用戶訪談時,特別是年輕人在購買產品時,大家還是願意購買智能產品;
第二,隨著5G、物聯網、人工智慧、雲計算技術方案逐漸成熟,家電智能化成為可能;
第三,場景化智能體驗是趨勢,家電智能化也不僅僅是聯網,更多是要為用戶提供便捷、高效、個性化的場景體驗和服務,打造「多功能的智慧家」。
並指出,家電智能化有兩種——重智能化和輕智能化。
輕智能產品數據濃度比較低,例如空調,沒什麼數據濃度,加上感知和連接模塊,可以用手機APP控制空調,可以用語音控制空調;重智能產品數據濃度比較高,因而需要有很強計算能力,要有智能作業系統,再加上攝像頭、AI算力和語音、多麥克風等模組,可以更好地實現諸如教育、健身等能力。
但不管是帶屏還是不帶屏,是「重」還是「輕」,最終智能化是一個必然趨勢,家電產品最後一定會轉化為智能電子產品。
具體談到如何智能化,孫力將其總結為四項工作:感知、連接、交互、智能。
而談到家電智能化轉型本質,孫力也表示:
老百姓理解的人工智慧和學術圈裡說的深度學習不是一回事,例如下班回家一開門,燈就亮了,這是不是人工智慧?做人工智慧的學術專家覺得這不是,但是消費者就覺得是。
我們說人工智慧不是泛人工智慧,它是算力+統計算法,所有的都得用上,關鍵是提供個性化和爽的體驗,這是很重要的,是泛智能的概念。用戶買單的不是技術,而是智能的價值和體驗。
以下為孫力在CCF-GAIR 2020「AIoT專場」論壇上的演講原文,雷鋒網做了不改變原意的整理:
各位朋友下午好,我是TCL實業控股CTO孫力。今天我演講的主題是家電行業智能化轉型。
家電這個詞聽起來比較老,但今天的主題是人工智慧,我想說一下人工智慧這個大變量對於傳統行業、傳統產品能帶來什麼樣的全新體驗和思路。今天我的演講會分為三個部分:
家電為什麼要智能化?
家電如何智能化?
家電智能化轉型本質是什麼?
無論是什麼設備,叫家電也好,叫家裡的電子產品也好,在談人工智慧之前,首先需要把產品本身做好。例如,空調首先要做好製冷,製冷做得不好,加再多人工智慧也沒有用,所以,產品基本功能競爭力是根本,得把空調、洗衣機、廚電設備最基本的功能做好。
家電設備的基本功能就如同「1」,單品智能化、聯網智能化、交互智能化就如同後面的「0」,得把核心功能做好後,才能談智能化。
智能化先從本體做起,家電本身先要實現智能化,即單品智能。不是裝了智能作業系統就叫做智能化,例如電視裝了安卓智能作業系統就智能了嗎?其實,你應用的時候仍然會遇到很多困難,甚至要用遙控器遙控半天才能實現一些功能,所以首先要為家電設備加入語音、加入多模態等能力,讓家電本體變得更聰明。
其次各個產品之間還要聯網,實現聯網智能。雖然家電產品都在家庭空間中,但是如果無法聯網,例如空調、檯燈等設備本身內置的傳感器太少,無法聯網、通過網絡控制,就無法感知到每位家庭成員是熱還是冷,所以在家庭場景下無法實現閉環控制。將來在智慧空間中就要聯網,通過聯網克服空間限制,才能實現進一步的智能化。
交互也要智能化。原來很多設備採用的都是很傳統的交互方式,有一個觸控屏已經不得了了,這麼傳統的交互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居民要求,因而交互也需要實現智能化。
另外還有各種各樣的智能化,這些智能化建立本身都要有競爭力。例如我們在做用戶訪談時,智能化雖然影響不大,但是大家對智能化還是有所期許,特別是對年輕人來說,在購買一個產品時,大家還是願意購買智能化產品,而且希望這些產品之間要能互動起來。
我們看到支撐智能化的核心技術已經都在變得越來越成熟,例如網絡、藍牙、5G都在變得成熟,剛剛華為孫總也講到5G,我們把5G應用到智能電視中,用來實現4K、8K視頻播放,家裡有Wi-Fi可以用Wi-Fi,室外的高清顯示屏沒有Wi-Fi怎麼辦?這時候就需要應用該5G。
人工智慧越來越被民主化,以前人工智慧是陽春白雪,高高在上的深度學習,現在所有的產品基本上都會用到了人工智慧,新的產品基本上都要重做一遍。比如說控制空調現在可以直接用語音,甚至可以直接對著電視通過語音控制空調溫度,例如你對著電視機說好熱,空調就能自動調低溫度。這時,語音助手變成非常重要的入口。此外,未來還會加入視覺等多模態交互能力。
這麼多設備都要實現聯網、控制,要實現萬物互聯,就離不開雲服務。網絡中斷後,要實現局部設備聯動,可以用區域網,但是如果父母在另一座城市,要與我們進行遠程溝通,沒有雲服務是不可能的,所以,聯網最重要是要克服空間限制,讓設備之間通過網絡實現協同。
再說智能化,智能化離不開場景。人生活的空間裡有這麼多電子設備,尤其是現在的智慧型手機,每個人都已經離不開它,除了手機之外,周圍這麼多設備要實現某些功能都要考慮場景化,家電設備不僅需要聯網,聯網後還要有個性化、千人千面的場景體驗和服務。
這個服務可以是各種服務。例如刷抖音,以前電視是橫著的,手機投屏上去,電視兩邊都是黑邊,無法全屏播放,很不爽。現在我們做智能電視,比如說豎過來,有五六十寸的大屏,全屏都能刷抖音,你就覺得很爽,這就是場景化。順應潮流就要順應生態和場景化的需求,才能逐步滿足人們對個性化的需求。
視頻通話原來是在手機上,如果你在洗著碗,在冰箱上能不能直接實現視頻通話?門鈴響了,在抽油煙機上能不能看到門外訪客是誰呢?這時候,視頻通話能力就會溢出,會看到各種各樣的屏,這個屏可以是冰箱上的屏、廚房裡的屏,這些信息都是流轉的。
還有身體健康狀態,平常你拿手機健身很難受。你裝了KEEP,但是KEEP沒有反饋,你只能跟著它做,做得到不到位都不知道。所以就要加上視覺技術,有了攝像頭,就知道你動作做得到不到位,這樣的技術現在已經很成熟了。
我們再來說如何智能化,這張圖(下圖)解釋了傳統產品和家電如何智能化。
智能化有兩種:重智能化和輕智能化。一般來說,有的產品數據濃度會比較高,有的產品數據濃度比較低,例如空調,它能有什麼數據濃度?但是電視就不一樣了,它可以有教育、健身等諸多應用。
對於需要輕智能化的產品,例如空調,為空調等低數據濃度產品加上感知、連接模塊,就可以用手機APP、用語音控制空調;對於需要重智能化的產品,因為需要很強的計算能力,需要有智能作業系統,可以通過加攝像頭、語音模塊、多麥克風陣列以及其他各類傳感器,實現智能化。
但不管是帶屏還是不帶屏,是「重」還是「輕」,最終智能化是一個必然的趨勢,最後所有電子產品一定會轉化為智能電子產品。
要實現智能化,就不能光做結構、硬體、工業設計和製造,要重視軟體、服務和個性化,根據千人千面的場景數據驅動體驗勢必是未來智能化很重要的內容。
單品智能化逃不過這張圖(下圖),不管做什麼樣的電子產品,首先要有通訊,還要增加傳感器,沒有傳感器就沒有辦法實現智能化,例如洗衣機、冰箱,不加傳感器就無法實現工作設備工作狀態監測,將來所有設備都要加上傳感器,因為不加傳感器,設備就無法感知空間的行為。
以前做家電是一個個做,未來講求的是智慧空間,人總是活在一個空間裡的,不管在會議室裡還是在家裡,空間裡的設備一定是有多個設備不停貢獻數據,最終實現智能化聯動和體驗。
智能化是不斷更好地服務人的體驗 ,例如冰箱如何實現智能化?加個屏,例如加上21寸的屏幕能做什麼呢?在裡面聽音樂、喜馬拉雅、FM收音機,也有留言板,會提示盒馬鮮生打折……
這其中有沒有偽需求?
有,不過一旦有新的需求加入後,數據濃度就會增加,因而總會有一些新的體驗出來。
家電要實現智能化,首先要有感知。
未來這些設備無法獨立存在,一定是每個設備有傳感器,通過傳感器感知周圍環境信息。
例如我們大會所在的會場一定要能感知環境信息、感知人的狀態,因為你不感知人的狀態就不知道怎麼提供個性化服務;例如在汽車裡,為什麼後面有單獨的控制溫度的面板呢?就是因為每個人希望有不同的空調溫度,只有當它不是由人主動控制的,設備通過傳感器主動感知人的意圖並實現功能,從而把人釋放出來,這才是空間智能化。原來是人控制這個、控制那個,兩個人之間還有衝突,未來一定是更智能化的體驗。
除了感知之外,還有一個重要能力就是連接。沒有連接,這些設備就沒有辦法一起控制。內部的連接和數據平臺一定是統一在一起,而且還要與外部生態打通。這些設備實現互聯,並通過數據資產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服務,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方向。
其次,還要實現多模態交互。交互我們認為也會有個性化應用,原來交互很多是老掉牙的,觸控大家不陌生,手機都可以進行觸控,甚至是電子白板都可以觸控,衛生間的鏡子也可以觸控,觸控是我們這一代人生來就會用的;還有語音、APP控制,我不在家的時候,這麼多設備怎麼管控?就需要通過APP實現交互和控制;此外,還有一些手勢交互、跨屏交互……
我們現在為什麼總是放不下手機呢?因為其他設備太「傻」了,沒有辦法分發你要的服務。當其他設備越來越智能化的時候,你可以稍微放下手機。跨屏將來也將會是很重要的一類交互方式,例如看電視的時候,想看一下廚房裡煲的湯,能不能把電視漫遊到廚房的屏幕上呢?我在上洗手間,能不能把音樂漫遊到洗手間呢?不管是空間漫遊還是跨屏漫遊,這都是非常核心的東西,能把手機內容、生態、使用和體驗都民主化到很多設備上,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向。
人工智慧我就不再贅述,有諸如語音層面、視覺層面的人工智慧,還有一些推薦、搜索層面的人工智慧。我們認為語音和視覺只是感應,未來要實現數據驅動、實現數據智能驅動千人千面的推薦系統,所以所有的設備都要實現感知,在這樣的智慧空間、這麼多屏和顯示中,怎麼給用戶分發他那一刻的想要的服務,這是最關鍵的。
再說一下AIoT,大家說IoT和AIoT,為什麼要做這個東西呢?
表面上看是為了增加一些賣點,實際上,本質是要把傳統的設備加傳感、數據、連接等技術,把數據傳到雲端。
為什麼要傳到雲端呢?
將來所有設備在雲端都會有數字雙胞胎,都有「影子」在雲端,因為在雲端就沒有空間的限制,非常容易達成網絡的協作效應。
沒有數據就談不上AI,但老百姓理解的人工智慧和學術圈裡說的深度學習不是一回事。
比如說一開門燈就亮了,這是不是人工智慧?
做人工智慧的專家覺得這不是人工智慧,但是消費者覺得這就是。我們說人工智慧不是泛人工智慧,它是算力+統計算法,所有的都得用上,關鍵是要提供個性化體驗,這很重要。用戶買單的不是技術,而是智能的價值和體驗。
最終做IoT和AI還是要解放人,解放人的體力,讓人類更方便。
例如早上我只有5分鐘時間,你別讓我自己看新聞了,能不能像今日頭條一樣整合5分鐘新聞推送給我呢?我看什麼和我太太看什麼是不一樣的,將來所有設備登錄都是個性化的,都是有不同人登錄的。有的人說得為家裡的狗構建一套單獨的系統,有一個人給家裡的狗買了電視,放動畫片,狗坐那兒都看半天。
將來的智能是千人千面的,要把個性化的內容分發到人們和寵物面前。智能還要增強人的安全、健康,提供有益的生態和服務。
我們說了半天智能化,比如說空調,空調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其實大的技術本身沒有太多的演進,甚至在近20年來,空調本身的製冷技術、制熱技術沒有太多的發展,那我們要做什麼呢?
未來的設備一定要加傳感器,因為加上傳感之後就能感知空間和人。
最大的痛苦是面對面,但是沒有交流,人與設備也是如此。
在家電中加入傳感器,例如加毫米波雷達,6-8米的空間就知道是人,老年人最怕的是冷風,當我檢測到是老人過來後,空調自動把冷風停掉;等老人走過去後,再把冷風調過來。
空調能不能識別二氧化碳的濃度呢?這就需要要加入識別二氧化碳的傳感器,讓它聰明起來,這些數據也會傳到雲端存起來,用戶不懂這些東西,但關心是否有舒適的體驗,只有這樣用戶才會買單。
我們回過頭來說,其實我們做IoT和智能設備最重要是產品一定要在線,如果產品不在線,就無法克服空間的限制;其次,用戶一定要在線,這樣設備才能與人進行互動;此外,服務也要在線,原子化的服務一定是主動找人的,不能傻乎乎什麼都要人控制,否則就談不上它智能。
回歸到TCL,我們怎麼做?TCL比較特別,我們有三個特別核心的內容:
第一,TCL黑電和白電都有。黑電和白電聽起來是顏色的差異,其實黑電是以晶片、作業系統、通訊為基石,白電比較多的是變頻、壓縮機等結構為主的產品,它不存在鄙視鏈的區別,都是為人民服務,關鍵在要全部實現聯網,在雲端都要有「影子」,然後協同化,之後要了解人的行為,把人放在空間裡,讓人在空間裡漫遊服務。
對TCL來說,要有手機、電視、空調、洗衣機、冰箱等所有的設備,黑電和白電的技術、作業系統、雲端和APP融合。
第二,TCL有顯示技術。華星光電我們已經投入了2千多億,我們有自己的顯示技術。顯示是核心技術,下一步,屏幕將會是無處不在的,帶屏設備不能再簡單地說是電視機,而是智能屏。未來的屏幕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還可以彎折,捲曲等。
摩託羅拉翻開的卷折屏就是我們供應的,顯示技術是我們很重要的內容。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特點,對於TCL來說,未來智慧空間裡面,屏到處都有,也是內容分發的載體。
第三,全球化的市場。我們電視機是全球第二大電視廠商,也是谷歌第二大合作夥伴,海外營收佔比是60%。
今天主題是人工智慧和智能化,我今天講的泛智能的概念,TCL是All in智能化,但是這還不夠,還要有傳感,一定要把生態接進來,讓原子化的服務服務於人,否則單品的控制價值是有限的。
另外,通訊的技術、顯示的技術,這些我們都在進一步進行協同。
總結一下,真正傳統的家電公司、電子產品公司要重新做一遍,路徑其實很簡單:
首先是先聯網,別扯別的,先將所有設備連起來再說;
其次要上雲,除了肉體外,所有特性都要在雲端有數位化雙胞胎;
然後要有交互,要互聯互通起來,在一個空間裡面進行打通。大家經過很多空間都不智能,比如說今天的會場,未來有很大的想像空間;
此外,還要放在一個場景中;
最後要靠數據、AI驅動、個性化的體驗,用戶才會買單。
這是我今天的分享,謝謝。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