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媽媽在哺育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都受到過嬰兒溼疹所帶來的困擾。特別是寶寶兩三個月大的時候,最容易患上溼疹,且好發於寶寶的前額、面頰、眉間和下頜、耳後等處,嚴重時會擴展到頭皮、頸、手足背、四肢關節、陰囊等處,給患兒帶來嚴重危害。因此,每一位媽媽,都應該對嬰兒溼疹等幼兒易患的疾病有所了解,並能夠及時有針對性地處理。
在醫學上,嬰兒溼疹又為「奶癬」或「胎斂瘡」,是發生在嬰兒頭面部的一種急性或亞急性溼疹,是嬰兒期最為常見的皮膚病,佔兒童皮膚科門診量的50%以上。尤其是近些年來,隨著嬰兒飲食結構的調整以及環境因素的變化,中重度嬰兒溼疹的發病率已經越來越高。
嬰兒溼疹病因較為複雜,與多種內外因素有關,有時很難明確具體的病因。機體內在因素如機體免疫功能失衡或免疫缺陷;內分泌疾病、營養障礙、慢性感染、腫瘤等系統性疾病都可能成為溼疹的內在誘因;還有遺傳性或獲得性皮膚屏障功能障礙等。外在因素則包括消化道攝入食物性變應原,如牛奶、魚、蝦、牛羊肉、雞蛋等致敏因素,或環境中存在過敏原,可使體內發生Ⅰ型變態反應。此外,機械性摩擦,如唾液和溢乳經常刺激,也是本病的誘因。護理不當,如過多使用較強的鹼性肥皂,過高營養等也可引起本病。某些外在因素,如陽光、寒冷、溼熱等物理因素,接觸絲織品或人造纖維,外用藥物,以及皮膚細菌感染等均可引起溼疹或加重其病情。
寶寶患上溼疹,容易造成以下五大危害:
1.劇烈瘙癢,可因搔抓而繼發感染。
嬰兒溼疹初發皮損為對稱性紅斑,隨著病情進展可逐漸增多,病出現丘皰疹、小水皰、糜爛、結痂等,時好時壞,反覆發作。伴隨的劇烈瘙癢經常會造成寶寶哭鬧不安、躁動不安、食欲不振等。可因搔抓而繼發感染,引起局部淋巴結腫大,極少數患兒可發生全身感染。
2.影響皮膚的外觀。
溼疹護理不當的話,會嚴重至滲出、糜爛,對嬌嫩的皮膚造成極大損傷,白白嫩嫩的小臉變成大花臉,不僅影響顏值,也讓家長焦心不已。
3.影響寶寶的健康成長。
嬰兒溼疹多伴隨瘙癢難耐,又癢又疼,影響食慾和睡眠,長期下去寶寶本就沒有完善的免疫力變得更低了,對正常的生長發育也有一定的影響。
4.溼疹反覆發作。
護理不當或者藥物使用不當是溼疹反覆發作的主要原因,家長使用的一些激素藥不但沒有緩解病情,反而讓溼疹反覆不愈,長期下去寶寶的患處皮膚變薄、色素沉澱、色素減少或是反跳性皮炎。對於寶寶以後的生活也會有影響。
5.誘發其他疾病。
寶寶溼疹都可能是過敏引起的,即使現在治療好了,但可能會留下一些致病因素,根據調查,嬰兒溼疹其中約有30%-80%在將來可能出現其他的過敏性疾病,比如到三四歲後可能會出現哮喘,到七歲後可能會出現過敏性鼻炎等。
因此,當寶寶患上嬰兒溼疹後,爸爸媽媽一定要及時引起重視,及時就醫診治。
目前,臨床上嬰兒溼疹多採取對症治療,以抗菌、抗炎、抗過敏為主,如口服抗組胺類藥物及外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當今醫藥市場溼疹膏種類繁多,魚目混珠,但實質上多為激素類藥膏。此類藥膏外用等效多不著,且有副作用,可使皮膚出現變薄、色素沉著、紫紋、毛細血管擴張等現象。因此,專家建議,可採用純中藥製劑的溼疹膏,不需口服,無激素,不留色素斑,療程短,且無毒副作用。
臨床研究也證實了純中藥溼疹膏治療嬰兒溼疹的確切療效。
一項發表於《內蒙古中醫藥》雜誌,由錫盟多倫縣淖爾鎮東倉村衛生所王叔廣、杜春霞所做的「溼疹膏治療嬰兒溼疹42例療效觀察」研究就顯示,對42例嬰兒溼疹給予純中藥製劑七參連溼疹膏外塗皮損後,臨床治癒28例佔66.7%;有效12例佔28.6%;無效2例佔4.7%,總有效率達到95.3%。其中,一位男寶寶趙某某,4個月,於1月前母親發現患兒面部出疹,紅斑,出水逐漸增多,瘙癢,曾自用膚輕鬆藥膏外塗(劑量不詳)無效。之後,治療先以香油拭去漿痂,再塗七參連溼疹膏1周後滲出消失,紅斑丘疹大部減退,連用3周痊癒。
該研究指出,七參連溼疹膏以黃連、苦參、蒼朮、重樓為主要組方,具有清熱解毒、祛風除溼、消炎抗腫、疏風止癢的作用。尤以風溼熱毒而致的溼疹皮炎療效確切,值得推廣使用。此外,雲南藍綠康藥業有限公司的七參連溼疹膏,還專門針對嬰兒溼疹打造了兒童劑型,不僅抑菌、抗炎、止癢多效合一,而且更貼心的保護寶寶的皮膚。
除了及時就醫,採取藥物治療外,應對嬰兒溼疹,父母也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好寶寶的護理。
1.患兒應該每天洗澡,保持皮膚清潔和溼潤,但是水溫不能過高,儘量少用化學洗浴用品,忌用刺激性強的外用藥。痂皮較厚者,宜先用消毒麻油溼潤,再擦掉痂皮,切勿硬性剝除。
2.儘量避免搔抓和摩擦,衣著宜寬鬆,不宜太厚,穿棉質衣物,避免接觸毛織、化纖衣物。
3.母乳餵養者,母親不宜食辛辣、燥熱、魚腥、牛羊肉等發物;患兒忌添加蝦、蟹、魚等易過敏食物。
在生活中,父母要注意對寶寶的用品、食品進行嚴格篩查,避免接觸過敏原,做好預防。到寶寶3歲以後,隨著免疫力的提高,寶寶患溼疹的概率就會逐漸降低啦!
內容來源:醫藥觀察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