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ciples of behavior(行為原理)是自閉症治療的基礎。行為是可以學習的,我們的行為都是學習得來,並被行為的後果所加強和弱化。每一個行為都有其的後果。後果是指在目標行為出現之後的事(通常為別人的行為反饋)。後果可以獎勵行為,也可以弱化行為。怎麼知道是強化還是弱化呢?看目標行為在未來是否更常出現。如果目標行為的頻率提高,那麼後果就是強化,如果目標行為的頻率降低,那麼後果就是弱化。注意,強化不等於誇獎,弱化不等於打屁屁。要看是強化還是弱化,得看目標行為的頻率變化。誇獎有可能弱化目標行為,打屁屁有可能強化目標行為。我們的目標是提高好行為(打招呼)的頻率,降低不良行為(發脾氣)的頻率。我知道你們被繞暈了吧,那麼就舉個例子。
比如我想要吃冰淇淋,我就不停地說「冰淇淋冰淇淋冰淇淋,我要冰淇淋!」,我的媽媽不勝其煩就給我拿了冰淇淋。我以後再想吃冰淇淋,會重複說冰淇淋一詞。
在這個例子中,我的行為是「重複說冰淇淋」,我的後果是「得到冰淇淋」,在未來,我的行為頻率提高(以後都用這個辦法)所以這是一個強化。
而媽媽的行為是「給我冰淇淋」,媽媽的後果是什麼呢?是免於我一直嚷嚷的噪音,在未來,媽媽的行為會更頻繁(我一嚷嚷就給冰淇淋)。那麼這也是一個強化。
比如,語文課上小明自言自語,老師說「小明,別再吵了」。結果英語課,數學課,生物課上,小明都自言自語。
小明的行為是「自言自語」,結果是老師讓其安靜,後果是小明自言自語的行為增強了。這也是強化。
所以,要看後果是強化作用還是弱化作用,得看行為的頻率是否增強。
再舉個例子,小紅在畫畫後想洗手,媽媽說「說我要洗手」,小紅大聲尖叫,媽媽說「好吧好吧」並帶其洗手。小紅停止尖叫。
小紅的行為是「用尖叫代替說話「,後果是「媽媽帶她去洗手」,那麼可以預見,她的行為會更頻繁,以後想洗手就尖叫,這是一個強化。
媽媽的行為是「讓小紅講出洗手這個詞」,後果是小紅尖叫,那麼可以預見,以後媽媽再要求小紅說話的頻率會降低,這是一個弱化。
同時,媽媽的行為是「帶小紅去洗手」,後果是小紅不再發出噪音,那麼可以預見,以後媽媽帶小紅去洗手的頻率增強,這是一個強化。
這是非常典型的惡性循環:家長要求說話———小孩尖叫或發脾氣———家長停止要求並滿足小孩的願望,給予補償(比如摟在懷裡)———小孩停止尖叫。家長會更少要求孩子說話,孩子也會更多的用尖叫代替說話。這是我們都不願看到的強化。
說到「可以預見」,是根據ABC原則作出,ABC原則以後會講。學了ABC以後可以更系統的對行為的後果作出強化還是弱化的預判。
生活中我們可以選定一個目標行為,比如說尖叫,然後看這一行為的後果,行為頻率的改變來確定是強化還是弱化。我們想降低尖叫的頻率,所以如果是強化,那麼我們就可以通過改變後果來降低頻率。
再說說弱化
therapist說,「小明,如果你可以安靜等待30秒,那你可以吃一個葡萄哦」。小明安靜的等了三十秒,得到一個葡萄。
行為「停止尖叫,安靜等待」,後果「吃葡萄」,尖叫的行為被弱化,安靜等待的行為被強化。
這裡有2個很重要的原則
1. 不要和孩子強調不良行為,這會加深他們對不良行為的印象。說「請安靜的等30秒」,而不是「停止尖叫30秒」。當我們弱化不良行為時,要同時強化一個良好的行為。這兩個行為是相反的,無法同時做的。(比如不能既尖叫又安靜)一旦孩子做到良好行為,就給出獎勵獎勵
2. 同一個行為可能有不同的目的,不同的行為可能有同一個目的。於是,當我們做一個behavior intervention plan(行為幹預計劃)時,要分析行為的目的。如何分析以後再講。比如,小孩子尖叫,摔東西都是為了引起家長注意。如果家長只是弱化了摔東西這一行為,而沒有分析摔東西的動機,可能摔東西的行為弱化了,但又出現了以頭撞牆的行為。所以要先做行為分析,先做行為分析,先做行為分析!重要的事情講三遍。有人說行為幹預治標不治本,我想說,有些人啊,乃義務,連行為分析都沒有學,ABA不了解,就來做強化和弱化。這也是我介紹aba的原因,如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無法發揮aba的最大作用。
我們的目標是學習技能,比如打招呼,以合適方式得到父母的注意,用語言表達要求,同時弱化尖叫,暴力,自殘,吐口水,不停揮手等等不良行為。這時就要用到強化和弱化。具體如何強化和弱化呢?
強化有兩種,正強化和負強化。正強化是「給出某個原來沒有的東西」,負強化是「拿走某個原來有的東西」。比如,媽媽誇了我是一個正強化,因為「誇獎」是原來沒有,我作出某種行為(比如打招呼)之後才有的,所以誇獎可以強化我打招呼這一行為。
負強化的例子是:媽媽給我糖之後我就不哭了。不哭,不發出噪音是噪音沒有了,媽媽的給糖行為會被強化,這就是負強化。
上文中,行為頻率的提高都可以用正負強化解釋。而同樣的,弱化也分正常化和負弱化。正弱化是「給出原來沒有的東西「,負弱化是「拿走原來有的東西」。比如,做錯事後打屁股是正弱化,「打屁股」是之前沒有的,現在有了的後果。再比如,尖叫就沒收玩具是負弱化,「玩具」是原來有的的東西現在沒有了。
注意:強化弱化要看行為的頻率變化。一個後果有可能在我們看來很不喜歡,卻能強化行為。比如,小紅每次打破碗媽媽都訓斥,小紅前天打破一個碗,昨天打破兩個碗,今天打破四個碗。媽媽的訓斥就是小紅打破碗的正強化。因為先看行為:打破碗頻率變高。再看後果,加入了原來沒有,在目標行為之後出現的訓斥。那麼這是正強化。儘管媽媽的初衷是正弱化,但是事與願違。如果媽媽沒有用principles of behavior分析,繼續訓斥,只能南轅北轍。
所以,在進行強化弱化之前,先做三件事
1. 我想要強化/弱化的行為是什麼
要用描述性的文字,客觀的定義一個行為
別說「養個乖孩子「,「嘴巴甜「,「聽話」,「善良」,「開朗」,這不是描述性,也不客觀,也不是行為。定義應該要讓兩個人看了以後都能得出一致結論。比如說:我想強化的行為是「當爸爸媽媽回家時,對他們說你好」。這就是一個描述性的,明白的行為的定義。張三和李四都知道這是什麼意思。
從簡單的行為做起,比如,這階段的行為是「見到父母說你好」,下階段的行為是「見到外婆外公,爺爺奶奶「說你好。然後逐漸擴展到別人。
2. 收集數據:現在小朋友有這一行為的頻率是多少(一天幾次或一小時幾次)
記錄ABC,用行為分析來看行為是否被正負強化,行為的功能
3. 制定行為幹預計劃
可以作為強化的後果有很多,有物質的,比如錢,糖果,玩具。有社會性的,比如微笑,誇獎,擁抱,親吻。有正面的,比如得到錢,得到微笑。有負面的,比如免於噪音,免於哭鬧。
在做行為幹預時,正面強化良好的行為。
可以作為強化的後果有很多,有物質的,比如錢,糖果,玩具。有社會性的,比如微笑,誇獎,擁抱,親吻。有正面的,比如得到錢,得到微笑。有負面的,比如免於噪音,免於哭鬧。
先從物質的後果開始,比如治療師指著蘋果問:這是什麼顏色?小孩說紅色。小孩得到一顆糖和語言鼓勵:真棒。
逐漸把物質後果轉為社會性後果,比如在小孩正確說出蘋果的顏色時,給予微笑並說你真棒。自閉症的小朋友通常喜歡物質獎勵,對社會性獎勵沒有興趣。但是以後在社會生活,物質獎勵不常用,沒有人會經常給糖。社會性的鼓勵,微笑是更通用的,所以要逐漸給小朋友社會性的增強化後果。
一定要搞清可以強化小朋友的後果是什麼。對有的小孩來說,不喜歡語言鼓勵和肢體接觸。
正強化不是賄賂小孩,要在行為幹預之前就確定用什麼後果來正強化並徵得孩子同意。一個例子
桌上擺有蘋果,青菜
我:今天我們來認顏色。你想要為哪個玩具努力呢?小熊還是小狗?
小紅:狗
我:好啊。我也喜歡狗。那麼,什麼是紅色?
小紅:指向蘋果
我:真棒!來,小熊給你。
在教學前,先確定強化的東西。如果剛開始訓練或孩子很小,從物質獎勵做起。以後再轉向社會性獎勵。
我:今天我們來認顏色。什麼是紅色?
小紅:指向蘋果
我:真棒!(微笑)來,擊掌!
與小朋友擊掌。
如果一開始沒有確定用來強化的東西,而在訓練中因為孩子不配合提出,那就是賄賂。
我:今天我們來認顏色,什麼是紅色
小紅:(無反應)
我:如果你能認出來,就可以玩玩具哦
小紅:(指向紅色)
我:真棒,玩玩具吧。
這是我們一定要避免的情況,同理
我:說「媽媽」
小紅:啊啊啊啊啊(尖叫)
我:不要叫,不要叫。這樣,如果你說媽媽就可以玩玩具哦
小紅:媽媽
我:真棒,玩玩具吧
這裡有兩個很嚴重的錯誤
1. 沒有一開始就確定獎勵,賄賂了小朋友。而且小朋友的尖叫行為會被強化,以後很可能會先尖叫。
2. 發出兩個指令:認顏色和不要叫。讓孩子無所適從。指令一定要一次一個,不要中途又說(不要叫,腿放好),不要說出不良行為(不要叫,不要吵,不要跑了),也不要說非描述性的指令,例如聽話,乖
正強化練習是非常系統的,被實驗論證的,需要嚴格遵守規則的聯繫。
首先,在一個安靜的,沒有其他人的,沒有多餘刺激的環境下。可以是家裡,或者教室。小朋友可以坐在地毯上或者坐在椅子上。家長可以在旁邊看,但是不能在小朋友哭鬧時安撫。不可隨意打斷訓練過程。同理,如果是父母訓練,讓一個人做訓練師,另一個可以在遠處看,但不可幹擾。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不可因為心疼小朋友而中斷聯繫。
舉個例子:
我;今天我們來只認顏色。你想玩小熊還是玩小狗?
小紅:指向小狗
我:好眼光,我也喜歡小狗。現在,哪個是紅色?
小紅:無反應
小紅的媽媽:小紅,你的水杯放哪兒了?
小紅的表哥:小紅,來和我們玩吧
我:好吧,哪個是紅色?(指向蘋果)
小紅:指向香蕉
小紅的外婆:哎呀算了吧,小紅上外婆這裡來
我:不對哦。哪個是紅色?
小紅:無反應
我:幫我來幫你(握著小紅的手指向蘋果),這是紅色。(鬆開手)
我;拍拍手(自己拍手)
小紅:(拍手)
我:真棒(微笑)
摸腦袋(自己摸腦袋)
小紅(摸腦袋)
我:對啦。紅色的是哪個?
小紅:(指向蘋果)
我:好聰明,好好玩玩具吧
在做練習前,建立用來強化的強化物。比如說問小朋友今天想要玩什麼。
shared control(共同控制):給小朋友一定的選擇,控制的權利,來提高他的興趣。比如,他可以選擇玩小狗或玩小熊。在問小朋友意見時,避免「是否類」問題,因為小朋友可以說不。比如「你想要玩小熊嗎?「」不要!」 這樣訓練師就處於被動。正確的辦法是給小朋友兩個選擇:「今天玩小熊還是小狗?」小孩就得從中選出一個
1. 當我們做練習時,分三步走
1) 發出指令
2)等待孩子反應
3)如果孩子給出正確答案,則正強化
如果孩子沒有給出正確答案,則告訴孩子錯了,回到1並提示
所有的訓練都要有這三步,不能跳過任何一步。第三步之後,在邊上準備紙記錄訓練成果。
指令篇
指令是簡潔,清楚,描述性的行為
比如:請把紅色的車拿過來,放在桌子上
比如:哪個是紅色
同一種指令要換種方式說
比如:哪個是紅色,紅色的在哪裡,指向紅色,
而不是:哪個是紅色,哪個是紅色,哪個是紅色
這樣可以增加訓練的趣味性,也讓孩子習慣於不同的講話方式。一模一樣的指令很無聊,而且小孩可能只會對這個指令做反應,換種方式說就不會了。
混合不同的指令
混合不同的指令可以增加趣味性,提高小孩的興趣。比如,上文中,在結束指認顏色後,又有摸頭和拍手的指令,然後再指認顏色。如果一味的指認,就不太好玩了。我們在發出指令後要堅持下去,但是也要讓指令變得豐富有趣。
混合時把簡單和難的指令混合,在一個難指令後,發出簡單的,你確定孩子可以做到的指令。比如,小孩不太會認顏色,但是會摸腦袋和拍手,所以就在認顏色後讓小孩摸腦袋。這樣可以增強孩子的信心。
再舉個例子,在做完「說媽媽」的訓練後,讓小孩拍拍手或者跺跺腳,或者伸懶腰,然後再說媽媽。
modeling(模仿)
在說簡單的,增強趣味性的指令時,可以一邊自己做。比如說拍手時自己拍手,說跺腳時自己跺腳,孩子會很容易模仿,而且看起來像你們在一起玩一個遊戲。但是說難度大的,孩子還沒有掌握的指令時,就不能自己做了。因為我們要等待小孩的反應。
指令的語氣
指令應該用一種平靜的,音量適中的語氣說出。可以面帶微笑,但不可太誇張。訓練師可能會形成一種誇張的音調(therapy voice),但是生活裡是沒有人會用這種誇張的語氣說話的,所以在訓練時就用人們說話最常用的語氣。在小孩給出正確答案後可用誇張的語氣正強化。此外,避免用過大的音量,過快的速度,或者生氣的聲音。就算小孩錯了一百遍,也不要用埋怨的口氣。這會降低孩子的積極性。我們要讓孩子知道,他可以勇敢去回答問題,錯了也不會受懲罰。
避免疑問式指令
「你可以把紙巾遞過來嗎?」
這句話在生活中很常用,也很有禮貌,這雖然是個疑問句,但我們都知道這是一個請求,一個命令。我們會把紙巾遞過去。但是如果對自閉症的小朋友說這句話,可能的反應有
「可以」。 小孩可能沒有意識到這種疑問句是不需要回答是或否的,如果孩子年紀大或社交能力較強,可能理解這一點。
「不可以」 小孩也回答了問題,儘管這不是我們希望的答案。
遞紙巾。這是我們希望的反應。
無反應或反應錯誤,我們會給予反饋。
所以為了避免第一二兩種情況,我們要避免用疑問式的指令。
避免說孩子的名字
想像一下,老師用嚴肅的聲音說:「小明,紅色在哪裡?」「小明,說媽媽」「小明,說爸爸」「小明。。。」
小明這個名字就會和一系列的指令綁在一起(pair),說到自己的名字,那就是要做作業了,要做個做那個。以後聽到自己的名字,小孩可能不想作出反應。所以,在發出指令時,要避免說孩子的名字。在做正強化時,要不停地說孩子的名字,比如「小明,你真棒」「小明,你太聰明啦」「做得好,小明」。這樣名字會和稱讚綁在一起,會增強孩子的信心。
等待篇
在等待時,要看向小朋友,不要看向正確答案,以免給出暗示。可以稍微面帶微笑,但不要在孩子伸向正確答案時給出大大的笑容,這也是暗示。比如在我說指認紅色的指令時,小紅在桌上慢慢伸出手,當她快要摸到蘋果時,我露出笑容並點頭,小紅拿起了蘋果。小紅很可能不知道蘋果是紅的,她只是看到我笑了:「啊哈,就是它了,雖然我不知道這是什麼玩意也不知道老師想讓我做什麼,不過老師笑了,那我就拿這個吧」所以表面上看小紅給出正確答案,但實際上是我給出了暗示。如果我沒有暗示,小紅可能伸手在蘋果和香蕉間徘徊一陣:「不知道是哪一個誒,老師一點反應也沒有,算了」。她可能會選錯,也可能選對。那我們怎麼辦呢?
反饋篇
當孩子沒有反應會給出錯誤答案,我們要明確的,溫柔的,鼓勵性的告訴他:不是哦,很接近了,再想想,不對哦,錯了哦
避免弱化,尤其是正弱化的反饋「再做錯就打了」「抄寫一百遍」,無論是言語的責罵,威脅,還是身體上的打,掐,拍,都要避免。也避免負弱化,比如「再這樣就沒飯吃/沒玩具玩/不能出去散步」。我們的目標是強化良好行為,當我們不斷強化良好行為時,與之相對的不良行為就滅絕了(extinction,翻譯的可能不太通哈)。所以在方法上,要用強化的方式說出來「說完你好就可以繼續玩玩具了哦」而不是「你就這樣傻站著好了,飯也別吃了」
給予反饋時,避免責罵或暴力,這沒有太大效果,也會傷害孩子的積極性和與你的感情。不要攻擊孩子的人格,性格. 不要說「你怎麼這麼笨/冷漠/無動於衷/不聽話/不乖。」 而是用溫柔的,平靜的口氣說「再試一次/不是這個哦/不對哦」。我們可能不喜歡孩子的行為,但不是不喜歡孩子這個人,孩子的品格。品格是一個很虛幻的東西,當我們說到品格或性格時,用到的證據都是一個人他做出的事,他的行為。行為是可以改變的,所以我們要有耐心,有信心。所以當小孩很難掌握一樣技能(比如打招呼,用語言表達要求)時,我們用三個步驟來一遍遍的教他(給出指令,等待反應,給出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