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與思辨,翱翔詩歌天空的翅膀
詩歌怎麼學?
詩讀百遍,其義自見?
多吟詠、涵泳?
姑且不說沒有那麼多時間、精力,就算有,讀百遍不理解就能懂?
吟詠、涵泳,怎麼去吟詠、涵泳?這是在總體上打太極!
詩歌難,難學,更難教。這個難教在於教了之後,學生拿到新的詩還是不能懂不能解。
對於小說、戲劇、散文、詩歌這並稱的四種文學體裁,朱光潛先生曾說:「詩是文學的精華,真正文學都必有詩的特質。」並且指出,小說、戲劇的精妙詩歌都有,而詩歌的精妙處戲劇、小說卻不盡有:至少是懂得詩歌的人一定能懂得小說、戲劇,懂得小說、戲劇的人卻不一定能懂得詩歌。
「詩是最精煉的情思表現於最精煉的語文,所以比其他種類文學較難了解。」
也就是說,詩歌的難學,難教,還在於詩歌的特點。
詩歌的總體特點是含蓄性,這一方面是因中國文化心理重視含蓄,另一方面是因詩歌篇幅精短的限制。因此,詩歌鑑賞更多是強調領悟力,強調積累,強調多讀。
可學生哪有那麼多時間去多讀?哪有那麼多精力去自己「悟」?
教學,就是教學生學,要為學生提供方法路徑,讓學生提高解讀的效率。
筆者以為,想像與思辨,是翱翔詩歌天空的一雙翅膀,我們要在精讀深味中把這一雙翅膀練習得強有力量。
現在,我們走近李商隱的《夜雨寄北》,一起來試著練練這雙翅膀。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先觀其素顏,吟其清音。即不看註解,放下已有的所有解讀,虛靜自身,騰空俗念。對詩的本身,如亭亭初見,低聲吟詠,用純淨的聲音觸摸文字的心跳。
這感知是整體的,模糊的,富有音韻的美感。但只道是美,是好,卻不知其味在酸還是在甜。那麼,通過哪一條路徑可以抵達文字中清晰的風景呢?
「問」是一把好鋤頭,能在文字的土壤中淘挖出很多驚喜;「問」也是一把金鑰匙,可以打開文字裡的層層迷宮,發現很多精彩。常問促進深思,深思帶來多悟,多悟自然多獲!
一問:「君問歸期未有期」,「君」即「你」,這個「你」是誰呢?
妻子?朋友?以文解文,從第三句「共剪西窗燭」看,「剪燭西窗」,指思念遠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語,可知偏重的應當是妻子。只是後來,「剪燭西窗」也泛指親友聚談。
這裡有推測有辨析,具有思辨性。
二問:「問歸期」,詩人是怎麼知道在問歸期的?
有生回答:這是因為詩人太想念妻子了,就想像妻子也在想念他,問他歸期。
這個回答富有想像的美感,古詩中多有借對方想念自己來表達自己對對方的想念。即看似說妻子盼望丈夫回來,其實是詩人心系親人。杜甫《月夜》中「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是這樣,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也是同趣。
也有生回答:是在信中知道的,從題目「夜雨寄北」中的「寄」可知道,詩人實則是在看信回信,即事即景抒情。
這種解讀,能夠從文中找到佐證,情理皆通,自然可取。
這樣,兩種解讀,想像力與思辨力兼具。這個兼獲的效果,須得我們在這解讀過程中,才能多方體味與領悟。
什麼叫思辨力呢?顧名思義,思辨力是指思考、分析、辨別以及說服解釋的能力。既包括思維能力也包括語言表達能力。思辨能力的類型多種多樣、豐富多彩,僅從思考對象的層面,就有數理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的思辨能力之分。
詩歌鑑賞中體現的思辨是人文性的思辨,不是數理上的邏輯思辨。人文的思辨有三個明顯的特徵:其一,對人文性問題進行思考而不是要得出「1+1=2」這樣公認的、唯一正確的答案。思考的結論,也就是所主張的觀點,通常具有較大的爭議性。其二,在對人文性問題進行思考辨析的過程中,對所主張的觀點進行辯護性解釋和說服性論證是維護這一觀點的主要說理方式。其三,思考的最終目標不是為了證明或確證一個科學的定理,而是為了鑑別和選擇一個最佳的價值理念或行動準則。
三問:「君問歸期未有期」中「歸」怎麼理解?是「回去」還是「回來」?
理解「歸」,太簡單了吧?其實不然,大家不妨先試著回答一下,再往下看。
有學生回答「回去」,有學生回答「回來」,爭議還頗激烈!
這爭議在於對說話人於「巴山」向「北方」訴說這情景把握不準。既然是詩人在轉述其問,自然應是「回去」。詩歌既有時間性,也有空間性,一首詩往往是時空的共同呈現,在文字中搭建一個廣闊的情感舞臺。
熟悉的便是容易忽略的,一不小心就會輕視這個「歸」,從字面滑過去,箇中精微自然難以品味。這裡側重於思辨力的體現。
四問:「巴山夜雨漲秋池」,夜雨能「漲秋池」,體現夜雨什麼特點?
必定是雨量大,才能使秋池漲。那雨量為什麼那麼大?
學生條件反射回答是雨下得大,稍微靜默不語,學生一思考後,又有「雨下得久」的聲音出現。
我們要警惕那些異口同聲的回答,要麼設問太淺而無意義,要麼學生缺乏思考而停留於經驗的表層。
從季節上看,我們知道,巴山秋日夜雨,少暴雨洪水,應該是雨下得久,是連綿不斷的小雨。這是從科學的真來理解,具有思辨性。
由實而虛,從審美的情來看,因為內心的思念連綿不斷,經久不息,匯聚滿池!而秋日的陰溼,同時為心靈的天空布上一層壓抑的煙雲!詩人的思念之久,之深,之濃,婉轉字裡行間!而其無奈、無望、孤獨……正如秋雨,恨無絕期!
這樣,兩解皆可,情理並存,相得益彰,想像力與思辨力雙翅飛翔。
五問:「卻話巴山夜雨時」,話「巴山夜雨時」的什麼呢?千言萬語,詩人於此戛然而止,需要我們用想像來填補。
如果就這樣立刻動筆填補,學生要麼一片茫然,要麼洋洋灑灑下筆千言離詩句萬裡。用想像來填補,這背後還隱藏著豐富的信息,即這裡的想像,不是天馬行空,不是想當然,而是有一定方向的。
至少要體現這幾個點:一是「夜雨」的元素;二是有哪些情感,比如思念、孤獨、痛苦、無奈等;三是從人物哪些方面來想像,心理、動作、表情等。
分享幾位學生的作品:
在秋雨綿綿的夜晚,我獨自望著慢慢漲滿的秋池,思念著你,在每一個這樣的夜晚我都帶著同樣一個夢,如水。可醒來,依然是孤獨的模樣。(徐露紗)
眼看著秋水一天天上漲,卻看不見相見的希望,痛苦一直在我心頭瀰漫,永遠沒有盡頭。我恨自己此時對你只能是思念,恨我沒有能力擺脫這糾結的命運。(李卓成)
我讀著你的來信,窗外連綿的雨不停的下,回去的願望,滿了池塘!(蔡皓)
在這巴山深秋如墨的夜裡,窗外柔情綿綿的雨,讓我想到了你。你遠在的北方是晴還是雨?多少個這樣的夜晚,我在想你,我們的心在一起。(龔小玲)
這樣,解讀詩歌,需要把感性的想像與理性的思辨認知結合起來,打通語言的障礙,才能更好地抵達審美的境界,自由翱翔在詩歌的藍天!
中國,作為一個詩的國度,歷經幾千年的詩意沉澱、浸潤,一花一草,似乎都有歸屬。仿佛天下菊花,盛開著的都是陶淵明的隱逸情懷;古今蓮荷,散發的都是周敦頤的氣質;所有梧桐雨,滴落的都是李清照的憂愁。幾乎每一個人的內心都行走著一些詩句,幾乎每一首出名的詩,都被歷代大家品味解讀。這些文化積澱,是大山,壓得我們沒有自我;還是肩膀,助我們更好飛翔,全在我們怎樣對待。讀詩、解詩,一定要融入「我」,有「我」之思,「我」之悟,才有「我」之得!
每一首詩,都等待我們去經歷,去品味。我們的收穫既在於鑑賞過程中與詩行的心理融合和精神共振帶來的契合審美享受,更在於通過鑑賞而獲得的想像力與思辨力的提升,以形成素養而具有遷移運用的能力。
文/別院主人
圖/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