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北「家政娘子軍」:雙手開出致富路

2020-12-20 和訊

(中國減貧故事)晉北「家政娘子軍」:雙手開出致富路

中新社大同7月30日電 題:晉北「家政娘子軍」:雙手開出致富路

作者高雨晴 楊佩佩

「哪裡有活兒,我就去哪裡。」曾靠天吃飯的山西天鎮縣人曹果花不曾想過,自己有一天會離開田地,加入「家政娘子軍」,依靠雙手開拓出出致富路。這個縣裡曾經的貧困戶,如今每年收入可達到五六萬元(人民幣,下同)。

天鎮縣位於山西大同東北端,地處山西、河北、內蒙古三省(區)交界處。這裡曾是「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苦瘠之地,後被列為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屬燕山—太行山集中連片特困區。

近年來,該縣根據自身特點,探索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路子,打造出走俏京津、享譽全國的「天鎮保姆」勞務品牌。現年54歲的曹果花就是「天鎮保姆」之一。

2015年,恰逢當地一所保姆學校去村裡招人,那時「天鎮保姆」就已小有名氣,曹果花對此也有耳聞,於是沒有太多猶豫就報了名。

經過一段時間培訓,曹果花的第一份保姆工作便從家鄉天鎮開始,照顧一位癱瘓20多年的80歲老人。做飯、餵飯、洗衣、換衣、幫老人翻身……曹果花最主要的工作是負責老人的衣食起居。在她看來,照顧臨終老人,是一份良心活。

隨著技藝嫻熟,在接受縣裡組織的集中培訓後,曹果花於2017年開啟北漂之路。在北京,她一個月就能賺5000多元。「幹兩個月就夠我們家以前一年的收入了。」曹果花感慨道。

「近年,老伴受了腰傷,不能外出打工,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困難。自從我外出當保姆,生活才逐漸改善。」曹果花說,如今,她與老伴住進了易地扶貧搬遷的移民新區,靠打工賺的錢,不僅給新家添置了家具,還給兩個兒子娶了媳婦。

曹果花只是天鎮縣通過家政服務脫貧的萬餘人之一。她所在的天鎮縣陽光職業培訓學校創辦於2011年,是山西省省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學校免費為當地村民提供養老護理、保潔服務、小兒推拿、母嬰護理等多門課程。

「出去以前,婦女在家總是圍著灶臺轉,現在,靠打工收入撐起一片天。」該校校長李春說,她們的貢獻頂得上好幾個青壯年,家裡需要錢時也能幫上忙。她們也漸漸開始變得有底氣、有想法,改變很大。

多年來,該校一直秉持「改變農村婦女心態,首先要幫她們轉換環境,鍛鍊在陌生城市獨立生存的技巧,並鼓勵她們開闊眼界,激發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的理念。據李春介紹,學校已累計培訓3萬餘人,幫助2萬餘人就業,帶動1萬多戶貧困人口穩定脫貧。

如今,「天鎮保姆」憑藉規範的培訓和勤奮敬業,在業內打下口碑,並成為當地脫貧致富的「金字招牌」。其遍布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蘇等地,還有12名「天鎮保姆」到美國、日本工作。(完)

(責任編輯: HN666)

相關焦點

  • 高薪就業 | 惠州拓普家政培訓班,助力女性走上致富路
    「給孩子裹棉被要有技巧,不然會容易著涼;幫寶寶拍嗝的時候可以在肩膀上墊一塊口水巾,防止孩子的嘴接觸到咱們的衣服……」惠州市拓普家政職業培訓學校,女學員們圍在高級母嬰護理身邊,認真地聆聽她對嬰兒日常護理的專業講解。
  • 黃河水淌出致富路
    特色民宿讓村民走出了一條致富新路。黃靈燕攝省道西久公路自北向南貫穿全境,黃河自東南向西轉北繞縣境半周,流經206公裡。  除了黃河,提到同德,人們還會想到另外一個稱呼:宗日文化之鄉。  宗日遺址是馬家窯文化在青海境內黃河上遊分布的最遠點。據測定,宗日文化開始於5800多年前的馬家窯文化時期,結束於4000年前銅石並用時代的齊家文化早期。
  • 「月嫂村」遍地開花之後,河源用「家政一條街」擦亮家政品牌
    ,最後靠自己的勤勞與雙手,走上了致富之路,並帶領村裡的姐妹們一起奔向了新生活...」,河源家政業從自發走向自覺河源有個「月嫂村」,村裡有帶動全村致富的能人,這是外界對河源家政行業的初步印象。在這些村莊裡,都是出現了一兩個出去學藝的月嫂,最後靠自己的勤勞與雙手,走上了致富之路,並帶領村裡的姐妹們一起奔向了新生活。
  • 李燃:紅色娘子軍
    這些姑娘們響亮地回答:「大慶工人能頭頂青天,腳踏荒原,開出我國大油田。我們就有決心靠一顆紅心兩隻手挖好管溝,建設好我們第一條輸油管道。」  工程開始不久,緊挨著大柳河地段的管溝就出水了。晚秋的早晨,白花花的寒霜鋪滿了大地,水也凍成冰渣,泥水沒過了膝蓋,「娘子軍」顧不得這些,挽起褲腿,爭搶跳進水裡。沒有抽水機,她們就用臉盆掏;土又粘用鍬不方便,乾脆用手摳!
  • 【雙千榜樣】趙亞奇:小蜜蜂築就致富路
    【雙千榜樣】趙亞奇:小蜜蜂築就致富路 2020-12-10 17: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當月嫂也能致富,河南這個地方走出家政扶貧新路子
    9月30日,在河南省駐馬店市汝南縣召開的全省「百城萬村」家政扶貧工作現場觀摩交流活動上,汝南模式給出了答案。據悉,目前全國老年群體和0-6歲學齡前兒童已分別達到2.49億人和1億多人,有35.6%的家庭有老年人需要照料,有18.2%的家庭有未成年人需要照料,有30.4%的家庭有雙重照料需求,全國保姆需求旺盛。
  • 巖頭坪村:用勤勞的雙手 編織一條幸福路
    駐村工作隊隊員們積極為村裡發展出謀劃策,找資金、爭項目、抓落地,幾年下來,全村所有貧困戶全都脫貧出列。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提升明顯。60歲的脫貧戶李茂傑在1992年的時候出了車禍,腳留下了終身殘疾。但是他從不怨天尤人,依靠自己勤勞的雙手脫貧致富。他積極響應村裡種植優質黑米、稻田養魚的號召,今年種了20多畝稻穀,其中優質黑米有11畝,並在田裡養起了稻花魚,以此來增加收入。
  • 惠州:三任保姆都不滿意,保姆難請是僱主挑剔還是家政公司敷衍?
    近日,來自陳江的羅小姐反映,年前在一家名叫「娘子軍家政」的家政中介公司登記請保姆,付了三千元中介費後,家政中介公司推薦過好幾個保姆阿姨都達不到聘用標準,現在想要退中介費卻因籤了合同無法維權退費。羅小姐:過來面談的時候,家政的牛小姐跟我說她手上大把人,她說大把阿姨給我選擇,如果阿姨用的不合適馬上給我換,換到你滿意為止。羅小姐開出的條件是住家保姆,在家幫忙做飯搞衛生帶孩子,月薪四千五,一月兩休,在和家政中介公司籤了服務合同付款三千元中介費後,很快就找到了第一任保姆阿姨。
  • 浙江「移民村」的減貧故事:荒山緩坡蹚出致富路
    在這片荒山緩坡上,勤勞的村民開荒山、種果樹、修建路、開民宿,靠雙手因地制宜蹚出一條致富路。1958年年底,當地政府為了解決周邊村民的喝水問題,將原本處於水庫底部的200多戶村民轉移至海拔百米的小山崗,移民後的「前巖新村」成為了嵊州市惟一一個整村搬遷異址重建的村子。不過,當時的小山崗只有一個畜牧場,村民們只能暫時住在豬舍和豬舍的管理用房裡,或者走向山外投親靠友。
  • 《十裡桐花致富路 大霧山裡話豐年》之一:「茶葉王」的幸福生活
    大霧山村地處羅田縣鳳山鎮北大門,近幾年,脫貧攻堅讓這個村從偏遠落後的高山村,一步步走向振興,通過修建旅遊公路,發展農業產業,開展美鄉建設,讓農業有奔頭、農民有甜頭、農村有看頭。本期我們《秋來走基層 豐收訪萬家》欄目組走進大霧山村,踏著寬敞的旅遊公路,聽聽山鄉人民勤勞致富的故事,感受10平方公裡泥土上悄然發生的變化。《十裡桐花致富路 大霧山裡話豐年》之一:「茶葉王」的幸福生活清晨的大霧山,煙霧籠罩,山谷清幽。小鳥的鳴叫、雞鴨的歡歌開啟了王楚治夫婦一天的勞作。
  • 南粵家政|「月嫂村」遍地開花之後,河源開建「家政一條街」
    河源有個「月嫂村」,村裡有帶動全村致富的能人,這是外界對河源家政行業的初步印象。在這些村莊裡,都是出現了一兩個外出學藝的月嫂,最後靠自己的勤勞與雙手,走上了致富之路,並帶領村裡的姐妹們一起奔向了新生活。連接這些月嫂生意和事業最重要的是「口碑」,河源客家女人的吃苦耐勞與溫和善良讓大家有目共睹,一些先富起來的月嫂也開始陸續成立家政公司,而月嫂們通過自發加入的微信群,相互幫忙介紹接單。「最重要的是觀念的改變。」
  • 小煎餅「攤」出致富路
    原標題:小煎餅「攤」出致富路   寒冬時節,筆者走進山東省陽穀縣七級鎮辛莊村村民劉思光夫婦的傳統石磨煎餅坊,金黃色的煎餅散發著撲鼻的香氣,屋裡等著不少前來買煎餅的客人
  • 家政參考圈暨中國家政行業企業高管交流群歡迎您的加入!
    疫情之下,家政行業的發展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作為一個由人來服務的行業,在當下這種形勢下,家政行業如何自救?家政人如何報團取暖?為方便家政行業高管日常交流,由家政產業頭部自媒體平臺-家政參考,搭建的家政參考圈暨家政行業高管交流群正式成立啦!
  • 梁平鄭代江:泥瓦匠變身「包工頭」 雙手砌出幸福路
    從窮得「叮噹響」的泥瓦匠變身「包工頭」,從建卡貧困戶到帶領村民一起增收的致富帶頭人,這幾年,鄭代江的變化讓人刮目相看。他不僅自己脫了貧,還帶上鄉裡鄉親一起幹,用勤勞的雙手砌出幸福路。「是黨的好政策幫助、鞭策了我!」回望前面十年的生活,鄭代江唏噓不已。2011年,因為妻子突患重病,在外務工的鄭代江辭掉工作,馬不停蹄地趕回家中。
  • 90後小媳婦,手工「鏊」出一條致富路
    90後小媳婦,手工「鏊」出一條致富路王亞菲(左)和婆婆製作鏊乾糧。在高臺縣宣化鎮,有一位90後小媳婦,面對家庭困難,不抱怨不放棄,用小手藝蹚出致富路,嫩肩膀扛起持家擔,與婆婆一起照顧失智的丈夫、年幼的孩子,用柴火灶做手工饃,傳承勤勞致富的家風。
  • 肥西銘傳鄉:鋪就民生路 敲開致富門
    10月10日上午,筆者走進肥西縣銘傳鄉,映入眼帘的是寬闊的柏油路,來來往往的行人和熙熙攘攘的鬧市,談到這些年的生活變化,當地的老百姓表示首先要為現在村村通、組組到,四通八達的民生路點讚。
  • 激活「潛力板」 廣開致富路(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廣東清遠轉觀念謀發展、向創新要動力、以振興謀未來——激活「潛力板」 廣開致富路(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廣東北部山區,公路在石灰巖地貌上盤旋。轉過山頭,清遠市石潭鎮聯滘水西村(簡稱「水西村」)的綠水青山躍然眼前。
  • 興仁市:鎖寨村小青瓜助力村民拓寬致富路
    一切漸漸恢復往日的生機,呈現出一幅幅「春光耕織圖」。李花芬芳一大早,在小青瓜種植基地,71歲吳開國就忙著掏溝渠,給剛剛移栽青瓜苗澆水, 年復一年,種地「老把式」吳大爺,種植青瓜已經有十多年。年過七旬的吳開國靠著勤勞的雙手,精心勞作,只為了有一個好的收成。忙碌在田間地頭鎖寨村民近幾年,鎖寨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通村通組路打通了,生態環境變好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