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前幾天和孩子一起去書店買繪本故事,走到琳琅滿目的書架前,根本不知道應該挑哪本。正準備慢慢尋找,突然一抬頭就被一本顏色鮮豔的繪本吸引了。
其實並不能說顏色鮮豔,只是他與別的繪本不同,封面上只有兩個點。一個是黃色的,一個是藍色的,二者交融部分呈現綠色,而標題則寫著《小藍和小黃》。
與別的繪本故事不同的是,這一本書翻開來,全書都是黃色和藍色的點,通過點的形態變化講述了一個完整的故事。
好奇之下,我將這本書帶了回去,並且在網絡上找到了相關信息。這是一位設計師李歐李奧尼的成名作品。而和這本書被一同提及的還有另一本繪本,名字叫做《點點點》,這本書的作者也是一位著名設計師艾爾維度來的代表作。
這兩本書之所以被放在一起提及,是因為他們的主題都是色彩鮮豔的點,通過點的形態變化來構成一個完整的故事。
我本來以為單純只有點和文字孩子們是看不懂的,但是沒想到事實並非如此。這兩本看上去比較難懂的繪本,受到了全球大多數孩子的喜愛。
色彩鮮豔的點在繪本故事上體現具有一定的藝術特徵。而通過對這兩本書的學習,能夠很輕易地幫助孩子在有趣的故事中開啟來自藝術的大門。
在最開始介紹的時候就說過這本繪本故事最開始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它的封面。以藍色和黃色的點為主題。而另一本繪本故事《點點點》方便也是只有三個顏色不一樣的點,剩下的地方全是空白。
1.一個又一個點揭示了創作的簡單
我們在上面提到兩本書封面都是點,而除此以外,打開封面隨便一翻我們就可以看到書本裡面的內容也都是由點組成的。而不同的是《小藍和小黃》這本書的點是黃色和藍色的。《點點點》,這本書的點是紅色,黃色和藍色構成的。
如果我們能夠觀察細緻的話,還可以發現另一個特點。在小黃和小藍這本書中,每個點看似不規則,但實際上卻代表了不同的人物。
而另一本書《點點點》則展現了非常強的互動性,在第一頁用文字提示讓孩子做了相應的動作,第二頁接著就會展現出結果。這樣的故事想讓孩子能夠深深地被吸引到其中,並且百看不厭。
愛爾維度來曾經說過他非常喜歡給人驚喜,而這一點在他的書《點點點》中也展現的非常明顯。雖然兩本書都是以色彩為主,調動孩子的情緒。但是不同的是《點點點》整個故事在閱讀過程中由歡樂到平靜。
2.兩本書的創作者相似的經歷
我們在上面提到過,兩本書的主題和色彩有一定的相似之處,而除此以外,它們的創作者也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二人都是廣告設計師,並且他們後來都轉行成為了兒童繪本故事的創作者。
二人出生的年代不同,但卻走上了相似的職業道路。而《點點點》的作者愛爾威都萊曾經多次在公開場合表明他的這本繪本是向《小藍和小黃》致敬的一本書。兩本書都用最簡潔的方式展現最深刻的故事,其實也正是兩位作者在人生旅途上的經歷。
我們從小就聽過高爾基的名言,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而很多家長讓孩子從小接觸繪本故事,通過故事性來吸引孩子愛上閱讀,從一個又一個繪本故事中揭示了大大小小的道理。
1.引起孩子深厚的閱讀興趣
繪本故事最大的特點就是通過故事講述一個又一個道理,既能讓孩子深深的。被故事吸引,又不至於讓他們覺得厭煩。而這兩本書通過一個又一個反轉的故事情節來吸引孩子們。
在小黃和小藍這本書中,小黃和小藍不經意間抱在一起成了綠色,這樣的他們不被雙方家長接受,而在悲傷的哭泣之後,卻發現淚水將他們又一點一點的分開。
而《點點點》這本書則深深揭露了孩子內心的好奇心。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求知和好奇是永遠不可能被改變的。通過一頁又一頁的指令和揭示,讓孩子愛上了這種感覺,激發了他們內心深處強烈的好奇心。
2.符合孩子的基本認知
最開始我購買的時候還擔心孩子看不懂裡面的內容,但是拿回家之後卻發現孩子們愛不釋手。後來才知道,這兩本書雖然以繪畫的形式展示,但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對繪畫有一種莫名的感覺。
他們筆下的人物和物體也大都通過圓圈來展示。因此,那些形狀不規則的點表示的人物,在孩子看來非常符合他們的認知。
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對繪畫的認知開始加深,也慢慢的由圓圈向線條轉變,而將各色物體畫成圓圈的孩子結識了他們豐富的想像力。
這一點是由日本花生鳥居昭美提出的。而一個要一個堆積不規則的圓圈,揭示了孩子們對空間探索的需求。
3.閱讀後的教育意義
整個故事波瀾起伏,既有感動的地方,也有令人深思的地方。而我們上面提到的黃色和藍色融合後成為綠色,這暗示的是人和人之間的交融,而通過眼淚進行分類之後,讓孩子明白了。自己與他人的兩個不同概念。
而在另一個故事中,不同顏色的點,不同的數量根據不同的指令,而後成為不同的形態。這樣的教育方法讓孩子在閱讀的故事中就能夠接受不經意間透露出來的道理。而。斯賓塞曾經說過硬塞給孩子的知識很難讓他們接受,甚至會讓孩子的學習能力逐漸退化。
這也是這兩本書的成功之處,讓我們從故事中學會道理,提高自學能力。
這兩本繪本故事無一例外都是藝術的解釋。通過藝術性的故事來為孩子打開藝術的大門。只有給孩子足夠的想像空間,才能發揮他們豐富的想像力,創作出獨一無二的作品來。
1.用自己的方式複述繪本故事
我們可以選擇不同的材料來用自己的方式將看過的繪本故事進行簡單的複述,甚至是重繪。而通過一遍又一遍的重繪,孩子在自己的腦海中調動想像力。
進行創作,不僅能夠加深對原繪本故事的印象,而且,能夠得出不一樣的理解和體會,這正是繪本故事帶來的另一意義。
2.我們可以選擇多種工具進行繪畫
在很多人的認知中,繪畫就需要選擇畫筆和畫布,然後除此以外我們可以進行不同的選擇。例如傑克遜波洛克就曾經用棍子做畫筆,把畫布鋪到地面上進行作畫。
在繪畫的過程中,並不傾向於主題甚至是中心,而是隨意創作。主要是通過繪畫軌跡來記錄作家的行動過程。
我們可以向大師學習他們的這種做法方式,讓孩子在作畫的時候不行。能夠體驗到做飯的樂趣,而且將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展現出來。
3.畫布也有多種選擇
我們常見的畫布就是那幾種,但是如果拋開限制會發現我們可以進行多種畫布的選擇。甚至可以是各種瓷器,木板等,世間萬物都可以作為畫布。
只要你願意,任何東西都可以作為你的畫布,甚至還可以如虎添翼,讓你的作品變得更加完美與富有想像力。
4.材料的選擇多種多樣
我們選擇用紙作為美術材料,也可以用布作為美術材料,而除此以外還可以使鐵絲,棉線,總之,你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可以作為美術材料進行創作。不同材料的選擇激發了不同的想像力,也創作出了獨一無二的作品,這正是美術存在的意義。
5.通過顏色混合獲取信息
我們都知道三原色,不論是哪種顏色,都是通過三原色演化出來的。就像上述故事中,黃色和藍色融合在一起成為綠色一樣。
我們也可以用不同的顏色進行融合,來豐富孩子的想像力和認知。都上馬克羅斯科利用顏色融合作畫,而通過不同的顏色表達自身的情緒。
這些顏色可以表達出不同的情緒,憤怒,開心,悲傷等等,而在創作中更是容易讓人置身其中,形成了一副又一副作品,是孩子內心真實的反應。
繪本故事向孩子講述的是故事,而在這些故事背後則是我們需要讓孩子懂得的道理,或許有的人覺得現在就教給孩子這些東西為時尚早,但我們要明白教育不分早晚。而通過對繪本故事的學習才能讓孩子對這些道理一次又一次地接觸,從而成為刻在骨子裡的東西。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