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小編看網上好多家長,穿著旗袍拿著向日葵,就希望孩子們旗開得勝,一舉奪魁,這就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吶。現在高考成績出了,也不知道各位讀者朋友,你身邊考生考的都怎麼樣。當然啦,考的好,馬到成功,旗開得勝是最好。萬一要考的不好呢,也別太難過是吧?一考定終生,這玩意兒也說不準。多大的手,端多大的碗,多大的嘴,吃多少飯。挺好,活法不一樣。
拿古代來說吧,古代沒有高考,對讀書人來說,最重要的考試就是科舉。通過科舉考試「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早晨起來啊,還跟家種地呢,到晚上呢,你就坐在金殿上跟皇上聊天兒了,就這樣兒的很多。歷代狀元裡邊兒有多少名人呢?唐朝大詩人王維、大書法家柳公權、還有宋朝的文天祥,這都了不起的人物,都是狀元出身。
但是呢話分兩頭,歷史上好多落榜學生的成就比狀元還大,名聲比狀元還要響。科舉中當個狀元,中個進士得經過層層的篩選。這一層層嚴格的鄉試、會試、殿試考場如戰場啊。造成大量的很厲害的落榜生。今天呢就說一說古代這些個比較厲害的落榜生。比如說有一位叫韓愈的,唐宋八大家之首。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句話出就自韓愈創作的一篇議論文《師說》。韓愈就是一名落榜生,要說寫文章寫的這麼好怎麼也能落榜呢?確實落榜了,還落榜好幾回。韓愈20歲的時候,進京參加進士科的考試。唐朝的進士科考試特別難,也不止一般人這麼覺得。唐朝的那些個大文豪們也都覺得難,李白根本就沒考過,杜甫是放棄的進士科,改考明經科,等於就是沒有報考本科。唐朝的進士就難到這個程度。
但是韓愈對自己挺自信,報名參加考試。連考三回,每次考完都感覺很良好。自己寫的這個文章,字字珠璣,哪哪都挺好。但是閱卷老師不這麼覺得,所以一發榜就傻。那麼為什麼韓愈的好文章在閱卷老師那兒行不通呢?當時那個科舉考試要求學生作文的時候要寫駢體文,要對仗對偶,駢體文講究的就是對仗工整。比如說,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就是典型的駢體文。每句話幾個字,第幾個字是什麼聲調,怎麼用典故都有嚴格的規定。駢體文辭藻華麗,氣勢磅礴。但是它表達情感和觀念受限制。因為你淨考慮這些形式上的東西了,所以你的想法未必完全準確的表達出來。
韓愈就不喜歡寫這個。他喜歡寫散文、古體文。唐朝的古體文,它不受格式的拘束。他在考場上他也寫古體文,那主考官人就不愛看,所以就落榜了很難過。歸置東西回家,來年還來。考、考、考!考到第四回。第四考試一看,今年科學的考題,跟去年差不多,他樂了,他把去年寫那個改了改,他又來一遍,老韓也太犟,去年沒考中的文章,今年繼續寫還交。
但是這次一樣的文章不一樣的命運吶!這一年,進士科的主考官是當朝的宰相陸贄。陸贄反覆讀了韓愈的考卷,一直稱讚,心裡也納悶這是誰寫的。一點兒沒有駢體文很浮誇的那個味道。再一查,原來去年科舉就寫的一樣的,沒被錄取,很生氣,這麼好的文章,你們竟然不錄取埋沒人才!所以說,同樣一篇文章落在不同的考官手裡邊兒差別就這麼大。就這樣,第四次科考的韓愈中了進士。
所以小編覺得考得上考不上,有一部分是看運氣。就像韓愈自己寫的文章「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