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農大精神」的形成正是學校傳承百年優良傳統、順應時代發展、把握歷史大勢的必然結果。
學校優良辦學傳統的傳承與凝聚。大學精神的形成需要辦學歷史的積澱,大學歷史傳統成為大學精神深厚的資源。在川農大歷史上,無數仁人志士為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而英勇奮鬥,為民族復興、國家進步作出了很大貢獻。在學校創辦之初,即以「興中華之農事」為己任,在內憂外患的近代中國,許多師生希望以農業報國、以農業救國、以農業強國。
1905年春,四川總督錫良奏請派遣29名學生到日本學習,其中7名學生學農,作為籌劃中的農業學堂預備師資。1906年,四川通省農業學堂成立。從20世紀初希冀農業救國到21世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無論是海外留學歸來,還是紮根中國大地,經歷百年的風雨滄桑,篳路藍縷,手胼足胝,無數愛農學農的川農大師生以身許國,在教學科研、人才培養、社會服務各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學校辦學實踐積澱了深厚的愛國主義傳統,為總結、凝練「川農大精神」奠定了基礎。
紅色文化基因的融入與沉澱。作為誕生於民族危難之際的川農大,有著悠久的紅色歷史和光榮的革命傳統。我校師生王右木、康明惠、鄭佑之等早期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者、四川黨團組織創立者,對推動馬克思主義在四川的傳播、廣泛動員和組織群眾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更是湧現了一大批為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的川農英烈江竹筠、黃寧康、何懋金、胡其恩等大批革命師生。學校紅色歷史文化不僅是學校的文化底色,也是川農大人血液中流淌的基因。光榮的革命傳統,深厚的紅色文化基因,積澱了「川農大精神」的核心內涵。
右一為川農英烈江竹筠
歷代川農名師的締造與履踐。大學培養大師,大師成就大學。在學校辦學歷史上,一代又一代名校長、名教授、名學者是「川農大精神」的創造者、實踐者,「川農大精神」的形成特別體現在1956年雅安獨立建校以來,以第一任院長楊開渠、第二任院長楊允奎和首任四川農業大學校長楊鳳為代表的幾代川農人身上,他們「作風樸實、治學嚴謹、腳踏實地、銳意創新、勇攀高峰、爭創一流」的精神代代相傳。在學校歷史上具有這樣情懷的校長領導、專家學者不可勝數,正是他們的人格、學識、風範、品質完整地融化匯聚,不斷發揚光大,最終凝練、集聚成「川農大精神」。
我校首任校長楊鳳在指導研究生
輝煌事業精神原動力的升華。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川農大在信息閉塞、環境艱苦的辦學環境下,取得了留學高回歸率和突出的科技成就。在改革開放以來的20年時間裡,學校赴國外留學的388人(次)各類人員中,有85%學成後如期返校,而同期我國各類出國留學生歸國的回國率不足三成。
同時,學校在三大糧食作物的研究上連續獲得國家科技大獎,培養了以周開達院士、榮廷昭院士、顏濟教授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科技人才,為四川省的經濟、社會發展,尤其是為四川省的教育事業、農業的發展、經濟效益的提高作出了重大貢獻。偉大的創業實踐需要一種力量來支撐,輝煌事業的原動力追根溯源,正是川農大師生員工對國家有一種「為國分憂、為民謀利」的精神,對事業有一種「艱苦奮鬥、團結拼搏」的精神,對工作有一種「極端負責、精益求精」的精神,對科研有一種「百折不撓、勇攀高峰」的精神,這概括起來就是「川農大精神」。
右二為周開達院士
榮廷昭院士(左一)在育種基地進行技術指導
2001年2月19日,胡錦濤同志在京與出席全國科技獎勵大會的我校顏濟教授親切握手
校園文化建設的總結與凝練。改革開放開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徵程,國家和高等教育事業發生了巨大發展、取得了偉大成就,學校各項事業在探索改革創新之路的同時開始對辦學歷史和傳統的整理,打造特色校園文化,將優秀的校園傳統、校園文化與時代精神有機結合,凝練出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展示師生在新時期新風貌的精神。
1993年學校被中組部、中宣部、國家教委黨組評為「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先進普通高校」,當時全省高校中僅兩所高校獲此殊榮。與此同時,學校在兩次綜合辦學水平評估中本科組綜合得分都是名列第一;在2000年碩士研究生教育參加全國的授位質量評估中,學校凡是參加的學科專業均獲得第一名或名列前茅的成績;在科學研究上,在全國農業高等院校中我校科研經費佔比多,承擔的科研項目檔次高,獲得獎勵的檔次也非常高,特別先後獲得了國家科技大獎,為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較大貢獻。
1999年,學校成功躋身於「211工程」建設行列。一系列成績的取得,既體現了學校的辦學傳統積澱,更匯聚、激發了精神的力量。對學校大學精神進行總結、提煉、反思,這是學校適應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