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房產、股市,怕全球經濟危機;而現金在手吧,看每個國家都那樣印錢,怕通脹、怕貶值。所以今天就給大家分析下,當前經濟問題的根源是什麼?以及各國的對策會各自造成什麼後果,然後我們如何應對比較合適。
本文花了幾周的時間,內容有點長,但是相信值得一閱。
01
問題根源
要想知道現在市場怎麼投資最合適,那我們首先就得先來講講,當前全球經濟問題的根源到底是什麼?對此,國慶認為其實主要是兩個方面因素。
1、從實體生產上看:科技發展速度達到瓶頸,跟不上經濟增長速度。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先來講下,經濟增長的原理。
對於經濟增長的本質就是整個社會生產出更多更有價值的商品。而具體流程就是:佔有一定的生產資料,然後通過自身的科技水平來對其進行加工生產,最後生產出更多更有價值的商品。
而因為每個國家,或者說每個人平均分配佔有的生產資料都是有限的,那要生產更多的商品,只能通過提升科技水平來提升生產效率。從而實現經濟增長。
對於我舉個簡單的例子,大家就能很清楚。以手機為例。
而以前手機還是諾基亞2G的時候,3G網絡一出來,安卓系統一出來,對每個人來說,是不是面臨著一個不得不換手機的過程。而每個人都換手機,那對生產手機的企業,以及整個消費電子產業鏈的企業也就有活幹了,有錢賺了,那經濟自然就增長了。
而現在呢,5G的技術還沒全面推廣,而基本上也都是4G智能機了。所以現在不管是蘋果還是華為出了什麼新手機,其實實際的需求和銷量都沒以前那麼強烈了。
因為都差不多,換不換是有一定差別,但是那些差別甚至可能我們基本都沒用到。那在這種情況下,整個手機產業鏈的生產的商品大概率就會有一定比例會變成庫存,而且需求會達到飽和之後,企業生產了大量的過剩商品,自然價值也就大幅下降了,那經濟還怎麼保持增長呢?
從交通工具上,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而也正是因為這兩個緣故,所以現在大家都在爭奪5G市場和新能源汽車、無人駕駛汽車等機遇。這也是美國為什麼會如此對華為的根源點。
所以要解決當前全球經濟問題的根源就是要儘快發展出更高生產效率的科技產品。
2、從金融市場來看:貨幣供應量和貨幣流轉速度失衡的問題。本來理論上,貨幣的供應量是根據整個社會的商品生產總值等公司去印發的。但是現在大部分國家都是根據自身的情況來執行各種貨幣政策。
而且在實體經濟中,流通的貨幣是比不流通的值錢的,換句話說,資金流通速度越快,那該貨幣產生的財富效果是越大的。
以這次疫情為例。假設一個居民平時從銀行貸款一萬出去消費,一萬就流通到服務業手裡,而服務業採購商品,錢又流入上遊企業,上遊企業給員工發工資,最後一個月之內,錢回到了居民手裡。居民又還了銀行。
這樣循環下,居民得到了商品、服務業得到了收入,企業也有訂單了。經濟就正常運作開了。
而在疫情下呢,居民沒消費了,服務業沒收入了,企業也就沒訂單了,也就沒錢給居民發工資了。那居民拿什麼還上月的一萬貸款呢,商鋪用什麼還房租和開銷呢,企業也是。
在這種情況下,經濟要想運作開。無形中,銀行就得多給每家都提供一萬的資金,或許才有可能保持住本來的那種效果。
所以貨幣流通速度越快越值錢。而前一段時間,每個國家都在刺激放水,本來正常應該是通脹的,但是原油卻跌出負值,就是因為雖然錢放非常多,但是疫情導致,全球的貨幣流通速度大幅下降,印的錢還不夠補以前的流動性窟窿。自然就是通縮了。
對於這兩年一直在持續的貿易戰,為什麼能對全球經濟產生這麼大的危機,其實也有這個原因。本來全球的產業鏈,基本上可以是按下面這個圖循環。
而從貨幣上循環視角,就是下面這圖
假如沒有貿易戰,那全球資金流通是比較通暢的,那貨幣的價值就會最大化。現在呢,美國不消費了,中國沒錢就拋售美債了,那美債就得需要資金來接盤啊,因為這點,去年底開始經濟學家就一直預測會有危機,美國就開始大量的接盤美債。而最後的結果就是造成全球的美元流動性危機,大部分資產價格都下降了。
所以從金融視角來看,現在經濟問題的根源,其實就是各國的貨幣供應量和貨幣運轉速度失衡的結果。
對於疫情導致的危機,那是無法避免,而對貿易戰帶來的問題,很多人覺得不可理解。對於這點,其實我們就得從各國的應對策略視角來說貿易戰這件事。
02
應對策略
前面講了,對於經濟問題的根源從實業上講是,科技發展速度達到瓶頸,跟不上經濟增長速度。那既然科技水平發展不上去,那怎麼保持經濟增長呢?
這個時候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搶,通過搶佔別人的資源,更多的資源,那樣的話,就算科技水平達到瓶頸,但是因為生產資料的基數增加,也能實現經濟增長。那怎麼搶呢?
美國在這百年的發展史過程中,其實就是向全世界掠奪史。19世紀初出現瓶頸和危機,因為一戰和二戰而崛起。
80年代危機,通過廣場協議,藉助美元霸主搶奪了日本的財富,最終度過危機。2000年之後,確實是靠自身科技水平發展獲得了近十幾年的發展。
所以看明白這點,我們就能清楚知道,為什麼現在要貿易戰,因為自身賺不到錢,那又得保持有錢消費。美元雖然是自己印的,但是的想法印多了,不能貶值。
(圖片來源:軟體截圖)
而貿易戰之後的結果,就是美元指數大幅回升,而其他各國的貨幣基本都大幅打折。美元在不斷印錢,而其他國家的貨幣和財富卻不斷貶值,那結果就是美國可以藉助美元搶奪世界各國的財富,從而來解決自己的問題。
所以那時為什麼貿易戰沒結果,因為人家是為匯率,而不是真正的不買我們的產品。
那為什麼特別針對中國呢,因為就像當年的日本一樣,中國的經濟體量和財富最多,最有的搶,也只有中國或日本的體量才有可能彌補美國這麼多年的窟窿。
而對現在美國來說,中國有核武器,武力沒法動,金融上,有大量美元儲備,打金融戰,自己也很受傷,最後只能是暫時領先的科技水平壓制。
而現在是情況是中國還沒搞定,現在突然來了一個疫情,讓美國自身現狀直接也出問題了。所以現在全球的第二步應對策略就是印錢。
本來貿易戰就導致全球的貨幣流通速度大幅下降,現在又來一個疫情,全面封鎖隔離。那對每個國家的貨幣流動性都是一個考驗。
(圖片來源:軟體截圖)
也正因為這個緣故,今年我們見證了那麼多次的美國股市熔斷。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只能先印錢再說,不管後遺症會是怎麼樣,現在不印錢,那直接就是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
而對於印錢這種事,看起來很簡單。實際可是一個非常大的技術活啊。因為沒印會因為流動性枯竭而通縮危機;而印多了會通脹;刺激過了,經濟沒增長,還會出現滯脹等各種情況。而這些都很容易帶來經濟危機的後果。
所以看明白這點之後,我們就能大概知道,接下來下半年的經濟可能會出現哪些情況,然後在根據這些情況來一一制定配置建議。
03
物多錢少:通縮
今年的五月有一個可以載入史冊的事情,那就是原油期貨的價格居然可以跌倒負數,這也就是原油寶事件的起因。而原油價格為負,其實是說明了一件事,那就是全球的經濟短暫進入了通縮的局面。
(圖片來源:萬得資訊截圖)
對此,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每個國家都在印錢,怎麼可能出現通縮呢?
其實道理非常簡單,按本來的生產能力,物資不會短缺,但是因為疫情和貿易戰兩種因素的疊加,全球貨幣的流動速度可以說是極具下降。而這樣的直接後果就是大家手上突然都沒現金了。
本來有工作,每月有收入,能保持正常運作,現在突然失業,沒工資了,那是不是就暫時沒現金了,那怎麼辦就是拋售各種資產,先保持流動性再說。
對於這個現狀,中國出現在節後的2月3日,3200隻股票跌停很可能就是這個原因造成的。而國外呢,就是一個月美股下跌了百分三四十,見證了多少次歷史熔斷。
對於這種情況,一般每個國家都開始印錢,因為隨著每個國家都在印錢,在現在這種情況下,通縮正常不會持續多久,所以那時我才敢提出了疫情帶來的不是崩盤,而是萬億資金的牛市的觀點。對於那時就是想法從銀行弄出資金,抄底。
04
錢多物少:通脹
一時的通縮,可以通過印錢來解決問題,但是今年的情況正如我在那篇文章:一張圖講清楚疫情對經濟的影響。
疫情帶來隔離,隔離會帶來一時的全民無法生產,那時間一久就會出現物資短缺的局面。而錢還在印,那最直接的表現結果就是三月時,各種口罩生產資源價格都上天了。國內的股市,很多股票都回升到新高的局面。這其實都是通脹的表現。
還有我後面寫的那篇文章:深圳房價:銀行被逼無奈的選擇。其實都是通脹的表現。
對於通脹的形成,正常是避免不了的。因為就算前面印的錢剛剛好,但是隨著復工復產加快了貨幣流通的速度,自然多印出來的錢就變得值錢了。那放出去的錢,不可能一下子又馬上都收回來,那自然也就大概率會形成短期的通脹。
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的投資方式就是激進,二月的科技股、口罩股等走勢就是活生生的例子,錢太多了,沒得消費,大多進股市了,結果就是大量什麼都搶。
(圖片來源:網絡截圖)
而現在的國外,其實就是在經歷這個過程,所以最近的原油開始大幅反彈,而英國的國債居然出現負利率的情況。
對於通脹,很多人看到資產價格上漲了,當然高興。但是所有物價也都漲了,持續通脹也是早晚危機的。對於這個道理,小編都懂,更何況上層的決策領導呢。所以對於這種情況,也是持續不了多久。
05
錢多物多:滯脹
所以隨著復工復產進度的加快,按現在的生產能力,各種短缺的物資,一般短時間內都會很快生產出來。比如以前的口罩,以及生產口罩的各種原料,在復工復產一段時間之後,其價格基本上都快速回落。
但是隨著復工復產速度的加快,以前後面全球復工復產進度的加快,全球的貨幣流通速度也會慢慢恢復,整個社會的流通貨幣也會慢慢變多,假如一旦沒法快速收回,還是持續保持印錢的策略,那結果往往就是會出現嚴重的滯脹局面。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截圖)
那什麼是滯脹呢?已經對於滯脹下的理論解決辦法,我這邊建議大家可以具體百度百科下。我這邊就幫大家截圖兩個比較重要的關鍵點,其他我不做解釋。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截圖)
我今天要講的最後也就是重點,那就是在這情況下,不管是通縮,通脹還是滯脹,在下半年,我們到底要如何配置我們的資產是最合適的呢?
首先、優先選擇流動性較好的資產,如股票、短期債券等各種流動性較好的有價證券。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今年最大的問題就是各種不確定性因素太多,這就意味著,對每個人來說都需要一定的流動性資金來應對各種突發不確定性。相對股票,房子不是想賣就能馬上賣的出去的,而且大部分人買房都是有按揭貸款,這本身就是加重每個月對流動性的考驗。
而且國家明確了,住房不抄,這也就是為什麼今年房價只有一線在漲,其他都很難。其實有時候換個思維來考慮,假如真那麼看好房價,那不如直接去買房地產的股票,房價大漲,他們收益。個人看法,現在很多地方的房價上漲幅度不一定會比房地產股票好。
其次、優先關注在這種情況下,需求彈性小的公共事業類、以及醫藥類資產。
道理非常簡單,不管經濟好壞,人都要吃飯,都要吃喝拉撒,那就得離不開各種水電煤氣。而在疫情下,生病就得吃藥,特別是接下來的老齡化社會,保養需求越來越大。這塊無形中都是剛需。
從目前各種消費、酒類、醫藥等板塊持續走強的情況來看。其實目前國內的資金已經開始按照滯脹情況下去選擇策略了。
第三、流動性充裕的情況下,適當配置一些長期持有的打折資產。如定增基金、銀行不良低價處置房地產等。
對於當前的問題,個人覺得大概率是一時的,就算持續頂多也是一兩年之內,2023年中國換屆之前,我們大概率有能力有信心有實力能把經濟重新恢復增長趨勢。
所以從長期來看,現在很多時候就是一時的,所以從這點上看,在流動性充裕的情況下,去配置那些打折資產,個人覺得長期來看,是有投資價值的。
如現在各種上市公司的定增項目,大部分的折扣率就是在八折左右。現在的上證指數點位是2850點,再往下百分二十,那就是2350點。對於打折之後,2350點位價格的股票,個人覺得還是值得關注的。
而通過選擇定增基金,又能大概率規避各種選股風險和個股非系統性風險。綜合來看,就變成了一個很不錯的選擇。假如大盤整體上漲,那在打8折的股價基礎上,在上漲,那空間也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而對於低價處置的房地產也是同樣的道理。因為我不了解這塊的評估專業,所以不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