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們都看過或者聽過這樣一個職場故事,是關於升值加薪的,我在抖音也看過被翻拍的視頻。
小王來公司3年了,這3年時間裡,他身邊的同事都一步步晉升,而他依然原地不動,終於有一天,小王忍不住了,拍了一下桌子:老子今天要變老王!
於是他走進了老闆的辦公室,質問老闆:為什麼我一直沒有升職加薪,比我後來的小李反而成了主管?
老闆楞了一下,說到,下周劉總可能會來公司考察,你跟劉總確認一下什麼時候來?
小王馬上辦
通完電話,小王馬上回復老闆
劉總可能下周二來公司考察!
老闆接著問,劉總是上午到還是下午到?什麼時候接機?幾個人來?要不要安排住宿?
小王楞了:你沒讓我問好不好啊!
這個時候老闆當著小王的面讓小李進來,告訴小李聯繫一下劉總,讓小王就在這裡坐等結果。
一會小李來了,報告老闆:
劉總下周二晚上到,一共5個人,我安排一輛商務車去接機,他們對咱這裡不熟,我安排在公司附近住宿,2個標間,一個單間給劉總,他們來公司考察的資料我也準備了。
小王聽得目瞪口呆
老闆:看到了吧,這就是小李為什麼要升職加薪!
曾經這樣一個故事作為心靈雞湯感動了無數的職場夥伴。
奇怪,為什麼當大家都照著做的時候,得到的結果卻不一樣呢?
(02)
查理芒格是巴菲特的合伙人,巴菲特說他是自己見過的最聰明的傢伙。
查理芒格出生在內布拉斯加洲,小時候給巴菲特的祖父,老巴菲特的雜貨店打過工,參加過二戰,然後上了加州理工大學,最後從哈佛法學院畢業,做了幾年律師,後來和巴菲特一起成為超級投資者。
巴菲特是我們熟知的頂級投資家,他的名氣比查理芒格要大,這會讓我們產生一種錯覺,是查理芒格背靠大樹。
背靠大樹底層邏輯是索取。如果是大樹,我去背靠,就能乘涼;如果他是大拿,我只要跟著他就能出頭。如果這種普世邏輯有用的話,那麼所有人都能成功了。
強者與強者之間永遠是能力互補共同促進,沒有抱團取暖,只有強強聯合。
你不暖,我不暖,抱起來也暖不了。
你不暖,我暖,我抱著你總是有緣故的。
你暖,我也暖,大家抱在一起,才是長久之道。
查理芒格是一個認知家,是一個很厲害的人。他寫過一本書叫《窮查理寶典》,寫自己的人生經驗和投資心得,他喜歡心理學,但他研究的心理學不是學院派的心理學,而是叫做「誤判心理學」。
他認為這個世界是被各種誤判打造的,之所以誤判,是因為沒有正確的認知框架。
認知的要命之處在於它是基於最底層的,不經過一番刨根問底,我們很難發現它的對錯。
當我們的電腦裝一個軟體總是出現錯誤,我們往往會認為這個軟體有bug,很少會去考慮是不是電腦系統有問題了?
我們和人產生誤解的時候,往往會認為這個人有問題,很少人會去思考是不是自己哪裡不對?
大多數人帶著錯誤的認知,卻怨恨世界的不公。
查理芒格常說「告訴我會死在哪裡,我就永遠不會去那裡」。充滿了對認知上思辨。
芒格在自己的人類誤判心理學裡提出25種心理傾向,這裡給大家摘錄排在前面的4種
第一個是激勵。排在第一位必然有它巨大的力量。芒格說,永遠不要低估激勵的作用,其重要性怎麼強調也不過分。只要激勵用得上,就不要用別的東西。富蘭克林說過同樣的道理,用利益而不是道理來說服人。
第二個是愛。人們渴望愛與被愛,愛既能把人推向巔峰,也能把人打到谷底。很多事情並不是道理不對,只是你沒有付出愛,甚至不知道什麼是愛。
第三個是恨。恨與愛是相反的兩面,但是威力極大,沒有愛的飽滿,就必然由恨來填充,我們很難維持在一個不愛不恨的狀態。
昨天是感恩節,如果我們不去感恩,就會去抱怨,你去抱怨了,就會生出無限的抱怨,事實就是如此。
第四個是討厭不確定性。人們不願意陷入懷疑和不確定狀態之中,總是想立即作出決定。這來自古老的進化,在遠古狩獵的時期,如果我們不儘快捕食,獵物就會被其他獵食者吃乾淨。
查理芒格的研究都是基於人性使然,懂得了這些,就是我們未來路上的認知武器
只有在認知上進行改變,我們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轉折。
(03)
回到前面的小故事
如果小李的升職邏輯是這樣的話,那麼所有的人就都可以升職加薪了。
所有人都能看明白的道理,就不是真正行之有效的道理。
明白了這一點,認知就會進一步了。
升職和加薪是兩個不同的邏輯,當然,升職必然意味著加薪,但加薪不一定升值。
加薪只與你在人才市場上的稀缺性有關,和你的貢獻無關。如果你在公司裡的薪水是8000,而此時,如果老闆可以隨時招到幹同樣工作的人的話,老闆憑什麼給你加薪?因為可替代性太強,如果這件事只有你能幹,別人不能幹,老闆會天然的惦記著給你加薪或給你好處。
升值只與你和相關崗位所需的技能是否匹配有關,和你在公司的時間甚至貢獻也無關。
如果你在一個技能崗水平很高,能解決複雜的問題。但是你喜歡獨來獨往,無法帶領團隊,老闆會給你升職嗎?不會的,但是老闆會考慮給你加薪,等到你具有相關的水平了,老闆才會給你升職。
(04)
任何事情的背後都有一個邏輯,一個認知。一旦你的認知錯了,那麼可能你會一直盤旋在老鼠賽跑的圈道裡面出不來。
如果你認為我一直996,就能升職加薪,或許很難有這一天,而這種錯誤的認知相信很多人都是如此:為什麼我做了這麼多,得到的這麼少?是我們對外的吶喊。
這個時候,對自己的內心輕聲叩問,是不是我本來的想法有問題?如此,才是持續精進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