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需要告訴對方,你的真正目的,你也要去追問對方,ta的真實目的是什麼。學會這樣的溝通後,你會發現其實你想要的和ta想要的之間,距離並不遙遠。
01
講出你的目的,可以節約溝通時間
朋友在一家初創公司,有一次她跟我吐槽,標題是:最糟糕的溝通可以是什麼樣子?
那天她正忙得不行,上司帶著一個人過來,說這是新來的財務有事找她。
她心裡一驚:啊喲,是財務,難道我的報銷有問題?還是備用金流程沒走對?
兩人進了一間單獨的會議室。
誰知財務根本沒問她報銷和備用金的事,而是問:「能不能給我講講你現在負責的是哪塊產品?還有,流程是怎麼實現的?」
她不敢怠慢,站到白板邊開始一邊畫圖,一邊仔仔細細講解。財務也很認真,掏出小本本記筆記。
一個講得專注,一個聽得投入,還時不時提問討論,可以說溝通是非常成功了。
忙活了一個多小時,終於講完了講透了,兩人也不那麼拘謹了,她終於忍不住問對方:了解這些,你是想做什麼呢?
財務很開心的說,我需要計算一下你這個產品的預算,謝謝你提供的信息,非常有用呀!
朋友「啊」的一聲,皮笑肉不笑的默默回到工位,把一個名叫「產品預算分析V3.0」的文檔,給那個財務發了過去。
這個文檔,是兩個月前她組織部門員工和財務人員一起,花了一周時間整理的,也得到了包括CFO在內的公司高層的認可。
明明張口就能要到的材料,花了她們一個多小時。
朋友一邊吐槽,一邊哭笑不得:
我很想罵他一頓,為什麼一開始不直接說目的是什麼?但是我一想,我要是一開始就問他,同樣可以省下這塊時間吶!
我一直以為自己溝通能力很強,現在看來,有些最基本的原則都沒有掌握。
我聽完她的吐槽,也特別有感觸。
原來我們一直認為,溝通要講究真誠,也要講究鋪墊、傾聽和給對方合適的認可。總之一句話,溝通要講技巧。
但是有一個最基本的溝通原則,常常被我們忽視:讓對方明白自己的真實目的。
溝通不說目的,就像睡覺不閉眼睛,無論你怎麼使勁,都是白費功夫。
往往忙活了半天,只是沉浸在「溝通順暢」的錯覺裡,互相都在耽誤對方的寶貴時間。
02
講出你的目的,喚起對方的同理心
我之前在一家公司做銷售總監,也遇到過類似的事。
有一個大項目,我帶著團隊終於啃下來,到了起草合同的階段。
下屬把法務起草的合同發過來,我一看就拍桌子了,上面多了好幾條保護條款,把客戶防得跟騙子似的,這樣的合同不是誠心找罵嗎?項目還要不要做了!
沒辦法,開會吧,果然,兩個團隊在會議室吵了起來,一個個都紅了眼。
銷售說:「這種條款客戶絕對接受不了,太傷感情了,人家肯定說,沒有信任就別跟我合作了!」
法務說:「客戶要是不打算違約,幹嘛要怕這些條款呢,萬一違約,這個責任你擔得起嗎?」
吵架聲太大,驚動了走廊上路過的公司老闆。老闆推門進來,問清緣由,然後轉頭向我:客戶關係怎麼樣?
我說客戶關係還不錯,韓總也是講道理的人,就是這些條款太「小人之心」了嘛,人家肯定會牴觸。
老闆想了想,說:
這樣吧,你私下和韓總談一談,把法務的顧慮都倒出來,既然是講道理的人就該理解對方,要不然,法務的擔心萬一出現了呢?
你談成了,我請你們兩個團隊吃飯。
既然老闆發話,我也不好說什麼。
兩天以後在咖啡館,我還是挺感動的,最後韓總拍著我肩膀哈哈一笑:
我還以為什麼大不了的事,把老弟搞得這麼緊張。我認可你這個人,也是真心實意跟你們公司合作,所以加不加那些條款我都無所謂。
你能告訴我真實的想法,是信得過我,所以我必須得理解你!
很久以後,我在《沃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談判課》裡,讀到一個章節,裡面說:
某些時候,直接告知對方你的目的,可以更好地表達你的信任。對方會因為這種信任,反而產生要「幫助你」的動機。
我覺得這個說法,用來解釋那天韓總的反應再恰當不過了。
如果我當時選擇了悄悄裝作沒看見,讓法務增添了條款,客戶看到即便是籤約了,多半也會產生反感。
但是我直接告訴他我的擔心,和增加條款的目的,這讓他覺得,必須充分顧及我的感受。
直接說出目的,可以喚起對方的「同理心」,讓看起來互相博弈的雙方,站到同一邊來解決問題。
03
講出你的真實目的,幫助跨越分歧達成一致
除了節約溝通時間,喚起同理心,很多時候講出你的真實目的,還能有效的跨越分歧,達成一致。
我上大學那會兒,有一次學生會組織一個晚會,我和兩個同學被分配去買一些服裝道具。
我們在離學校挺遠的一個批發市場轉悠了一下午,找到一家還不錯的商店,但是手裡預算有限,好話說盡了人家也不願意低價賣給我們。
眼看著天色不早,我們失望地準備往回趕,這時候系裡面一個師姐的電話來了,她聽完我們的情況,簡單指點了幾句。
我們返回商店,直接告訴店主:我們這是拿去辦晚會的,可不可以便宜一點,在晚會上給你家店子做一個贊助廣告?
店主的反應是:當然可以啊!你們咋不早說呢?
後來,直到我參加工作,聽說了營銷界的一句名言:
客戶需要的,不是一把有四分之一英寸鑽頭的鑽槍,而是牆上的一個四分之一英寸大小的孔。
我這才懂得,溝通的時候,一定要直接了當把要求背後的目的交代清楚,免得大家在表面的分歧上來回打轉。
而當我在職場人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慢慢發現,並不是所有人都懂得,把自己真正的目的講出來,這個時候,就需要有人啟發他:「你要的,究竟是什麼?」
也許,他要的並不是牆上的孔,而是要給孩子安裝一個小書架;也許他要的並不是小書架,而是給孩子一個很棒的生日禮物;也許都不是禮物,而是想告訴孩子,他心裡有多麼愛ta。
在目的的背後,有時是利益,有時是情緒,有時候是心底最真實的感情。
你需要告訴對方,你的真正目的,你也要去追問對方,ta的真實目的是什麼。
學會這樣的溝通後,你會發現其實你想要的和ta想要的之間,距離並不遙遠。
你會感到和別人的相處,其實可以更加和諧。你的路才會走得更遠,走得更順。
作者:格總,職場老司機,80後段子汪,乾貨有洞見,雞湯有思想,你要不要來嘗一嘗?
來源:格總在人間(ID:I-Gargam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