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此大事是什麼呢?

2020-12-16 經典悅讀

還記得二十多年前剛接觸佛法時,就只知道念佛。周圍的人都說念佛有很大的好處,至於好處在哪裡,誰也說不清。後來研習經教,發覺佛法五花八門,法法都是最上,令人無從選擇。如今才真明白,法法果然皆是最上,無著中都是指向無上菩提。

繼續邊讀邊聊《法華經》。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請,豈得不說?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佛陀本來就希望能教導眾生無上菩提路。無奈法會中眾生根性混雜,增上慢者恐怕聽後不信,產生誹謗而墮入大坑,故而佛陀遲遲沒有宣說。如今在舍利弗的再三祈請下,要為能敬信者分別演說此無著之諸佛境界,佛陀又豈會不說呢?

【說此語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佛陀決定說法華大法了,法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當即從座而起,頂禮佛陀後就退出了法會。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這一類人罪根深重,有增上慢的習氣,明明沒有證得涅槃,卻認為自己已經證得涅槃。由於有這樣的過失,因此不能留住在法會裡。

此時世尊默然不言,並不制止這些人的離開。因為此時的離開是對他們有益處的。因為有增上慢習氣者往往自以為是,很難聽人善言,活在自己的妄念中。一旦別人所說與他的妄念不一致,就容易起嗔心誹謗。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今此眾無復枝葉,純有貞實。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聽,當為汝說。舍利弗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當這些人離開後,佛陀對舍利弗說:「現在這個法會中沒有枝葉了,純是品性貞實者。舍利弗,這些增上慢人,退了也很好啊。你現在善於聽聞,我當為你解說。」

貞實,是忠於實相的意思。增上慢者是忠於自己的妄念,故而心量不開闊,不能聽人言。而貞實者心中沒有成見,心量開闊,善於接納雅言。即使暫時不明白,也不會因此而起嗔心。這樣的人,才是法器,堪受佛之大法。

舍利弗當然很樂意啦。他回答佛陀說:「好的,世尊,非常樂意聞法。」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缽華時一現耳。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

佛陀告訴舍利弗說:「這樣的妙法,諸佛如來皆是因緣際會時才會宣說,如同優曇缽華一般,要遇到適宜的時候才會偶爾一現。舍利弗,你們應當信受佛說,佛言絕不虛妄。」

佛陀這是告訴法會大眾,這樣的法華大法是非常珍貴的。這種珍貴一方面是指法的珍貴,另一方面是指傳法的時機珍貴,非常難得。諸佛從不吝法,但是,尋找向眾生宣說妙法的合適時機很難遇到。關於這一點,相信許多讀《法華經》、《楞嚴經》的佛子都能感同身受。向眾生傳不著相見法,如果機緣不到時,甚至連口都開不了。

【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佛陀繼續說:「十方諸佛要隨著合宜的時機才能說此不著相見的妙法,因為這個妙法的意趣十分難解。為什麼呢?我曾以無數的方便法,以種種的因緣,種種的譬喻言辭來開演宣說這個妙法,此法不是依靠思量分別就能解的,唯有以諸佛之覺悟方能知之。諸佛世尊就是以這樣一大事因緣的緣故而出現於世的。」

這個不著相見法是遠離一切分別,不可思議的。只有眾生聞此法的因緣成熟了,才會感召諸佛出現於世間。

【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諸佛唯以一大事因緣的緣故而出現於世,這個大事自然是眾生成佛的大事,它包括四個方面的含義:

第一,從根上說,欲令眾生開悟佛知見,使他們明了自性本覺本來清淨。掃除眾生明上加妄的妄覺,恢復其自性本淨的真覺。

第二,從塵上說,欲示現眾生佛知見,使他們明了一切法的實相,懂得「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當作如是觀。」

第三,從識上說,欲令眾生悟入佛知見,種下成佛的淨識種子(覺悟意識),轉凡夫幻命為自性真命。

第四,從法性上說,欲令眾生證入佛知見,成就無上佛道。

【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

諸佛如來示現在世間,只教化諸菩薩這一件事。他們示現一切諸有為相,也都是為這一件事。那就是:以佛的知見開悟一切眾生。

十方一切諸佛教導眾生只有一佛乘,沒有其他的二乘、三乘。這令我想起了我們讀過的《佛說阿彌陀經》。西方極樂世界的七科道品,全是一佛乘,沒有二乘、三乘的說法。

【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佛陀繼續說:「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中方便,藉助種種因緣和譬喻言辭,為眾生演說了種種法門,所有這些法門都是一佛乘。這些眾生聽聞後,都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關於「一切種智」,《大乘起信論》云:「諸佛如來離於見相,無所不遍,心真實故,即是諸法之性。自體顯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無量方便,隨諸眾生所應得解,皆能開示種種法義,是故得名一切種智。』

簡而言之,明了「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或者說懂得「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就是得到了一切種智。在知見上得到了一切種智,修行就有了方向。如果進一步證得了一切種智,此智就會起功用。

【舍利弗,未來諸佛當出於世,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同樣的,當未來諸佛出現於世間的時候,也是這樣以無量無數中方便,藉助種種因緣和譬喻言辭為眾生演說了種種法,這些法都是一佛乘。這些眾生從諸佛聞到了這些法,都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一切種智」如果依照《楞嚴經》第二卷波斯匿王的那一段,具體來講,可以這樣觀想。生命皆有生滅,但見性無有生滅,亦沒有差別。

比如,你見到這個杯子的見性和我見到這個杯子的見性是一樣的。你小時候的見性和長大後的見性是一樣的。眼睛老花了是肉眼塵相的生滅變化,但見性還是一樣的,無生無滅。能生滅的,都是幻覺。不能生滅的,即是見性真覺。明白了這個道理,即得一切種智。

想一想,在見性層面上見世間一切法,其生生滅滅是不是就如夢幻泡影一樣呢?當證入這種見性妙覺中時,你就成佛了。大道至簡,成佛這件事,說起來就是這麼簡單。

【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眾生,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現在諸佛教導眾生,亦同樣如是。

【舍利弗,是諸佛但教化菩薩,欲以佛之知見,示眾生故,欲以佛之知見;悟眾生故,欲令眾生入佛之知見故。舍利弗,我今亦復如是,知諸眾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為說法。舍利弗,如此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

佛陀再一次重複說,十方三世諸佛只以佛知見教化諸菩薩:開眾生佛知見(根淨)、示眾生佛知見(塵空)、覺悟眾生佛知見(無分別識),令眾生證入佛知見(成佛)。他為眾生講法,亦和諸佛一樣。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舍利弗,諸佛出於五濁惡世,所謂劫濁、煩惱濁、眾生濁、見濁、命濁。如是舍利弗,劫濁亂時,眾生垢重,慳貪嫉妒,成就諸不善根故,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佛陀再一次強調說,十方世界中尚且沒有二乘佛法,更何況是三乘佛法呢?

既然沒有三乘佛法,那麼三乘說是怎麼來的呢?佛陀接著進行了開示。

諸佛出現於五濁惡世時,由於眾生垢重,染著種種塵相,佔有念導致眾生慳吝自私,貪圖物質享受,嫉妒他人名利而成就了一切不善根。為了教導這樣的眾生,諸佛以方便善巧力,於一佛乘而分別說為三乘,以便於引導眾生,並非是佛法有三乘。

許多人很喜歡佛法的次第說,對於佛法的小乘、中乘和大乘,認為小乘是修學的基礎。小乘修好了,就能長養大乘根性。這是一種相見的分別說法。根據《法華經》的說法,所謂的三乘,其實都是一佛乘,法法都是指向無著的佛知見。因此無論修四聖諦也好,修十二因緣也好,都要朝著這個方向,滅除一切相見。

【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闢支佛者,不聞不知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羅漢,非闢支佛。

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沒有聽聞也不知道諸佛如來只教化菩薩一佛乘的事,還在那裡談三乘佛法,這樣的人不是佛弟子,不是阿羅漢,也不是闢支佛。

為什麼佛陀這麼說呢?因為三乘乃是分別法,分別法中哪裡有正覺呢?既然不尋求正覺,自然就不是佛弟子了。而阿羅漢、闢支佛皆是無為聖者,分別乃是有為,既然談有為,自然就不是無為聖者了。

【又,舍利弗,是諸比丘、比丘尼自謂已得阿羅漢,是最後身,究竟涅槃,便不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所以者何?佛滅度後,如是等經,受持讀誦解義者,是人難得。若遇餘佛,於此法中便得決了。舍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諸佛如來言無虛妄,無有餘乘,唯一佛乘。

從另一個方面說,這些比丘、比丘尼自稱已經證得了阿羅漢,是最後身。他們既然認為自己已經得到了究竟涅槃,便不會志求無上正等正覺,由此就知道這類人都是增上慢人。為什麼呢?若有比丘確實證得了阿羅漢,若是不敬信此法,則此阿羅漢也沒有什麼用處,除非佛滅度以後,現前沒有佛。

佛滅度以後,如《法華經》等這樣的一些經典,有受持、讀誦、解讀其義理者,這樣的人非常難得。若是將來遇到其他的佛,他們在這個法中就能決定明了。所以,舍利弗,你等應當一心敬信、正解、受持佛語。諸佛如來言語沒有虛妄。沒有其他乘,只有一佛乘啊!

佛陀在這裡反覆強調只有一佛乘,真想學佛有成就者千萬不要被三乘說而誤啊!

方便品第二(15)

相關焦點

  • 庚子年會發生一些大事?以往的庚子年,都出現過什麼大事呢?
    新型冠狀病毒的出現,使得人們對這一年的開頭感到了一絲的沉重。與此同時,一種說法甚囂塵上,說是因為今年是庚子年,所以才會發生這種事。其實,這不過是人們牽強附會罷了!在2003年時,世界範圍內還爆發過非典,但2003年卻不是庚子年。也就是說,病毒的爆發,並不會挑一些特殊的年份。
  • 蕭亞軒預告有大事發生,到底什麼才算是大事呢?
    昨日蕭亞軒空降粉絲群說自己的人生要發生大事,還是"不好的事"這段話引來了網友們的猜測,還說希望"你們能理解我的朋友"。這樣大家都一頭霧水了,蕭亞軒這是給自己爆瓜的節奏嗎?有網友猜蕭亞軒說的"大事"該不會是退圈回家繼承家業吧,還有人覺得是不是分手了,畢竟前不久她的小男友吐血入院一事鬧得挺大的,因此猜測他們是不是已經分手了。但"戀愛天后"蕭亞軒對愛情的瀟灑和豁達,以及戀愛分合這種事對蕭亞軒來說應該也不算是"大事"吧。那不是分手難道是結婚嗎?可結婚怎麼就不是"好事"呢。
  • 人們都知道「呂端大事不糊塗」, 可呂端在那些大事上「不糊塗」呢?
    作者:不老松《歷史探秘大全》籤約作家字數:1178字,閱讀時間:約3分鐘明代思想家李贄有一幅自題聯,曰: "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我們先來介紹一下呂端這個人。太宗不以為然,說:「(呂)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太宗如此評價呂端是有根據的,因為有件事最能說明「呂端大事不糊塗」:當時,大宋的西邊是西夏,其首領李繼遷帶兵侵擾西部邊境時,保安(今陝西省志丹縣一帶)軍奏報說抓獲了李的母親。太宗得知消息後,召時任樞密副使的寇準商量,打算殺了李母,以此懲戒李繼遷的叛逆行為。
  • 大事年表[1990-1995]
    1990年  1月24日,同浙江省黨政軍負責人談話,指出要做到實事求是,就要採取「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交換、比較、反覆」的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   1992年  4月26日,在上海聽取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工作匯報後說,我非常贊成開發開放浦東,上海大有希望。
  • 《法華經》佛於世間只為一事,為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此生你呢
    現在你們可要仔細地聽聞,我為你們說此甚深法義。舍利佛說:世尊我們都非常願意聽聞你宣說的法義。佛告舍利佛說:這種妙法諸佛出現於世的時候才會宣說,就如同優曇缽花一樣,只是在很短促的時間才會出現。舍利弗,你應當相信,佛所說的教法都是真實不虛的。諸佛隨順不同的因緣和眾生宣說不同的法門,其旨趣是頗為深奧難解的。為什麼如此說呢?我曾經以種種方便法門,種種因緣法,種種的比喻言辭來演說諸法。
  • 傳道開講 何為「人生一大事」?
    ( 200913) 傳道開講 何為「人生一大事」?( 廿三 )問:人到底「生從何來」?經云:「苾芻或智者,當善觀我語,如煉截磨金,信受非唯敬。」由「惑」生「業」,因「業」生「苦」,再由「苦」生「惑」。此「惑」與「業」與「苦」,三種互相生而不住,如輪之轉也。也就是所謂「六道輪迴」。《過去二因:無明、行》:是決定你這一世需再輪迴六道之因。【佛學大辭典】:「無明」,過去世無始之煩惱也。【佛學大辭典】:今生從前世之因緣而有,前世亦從前世而有,如是展轉推究,故眾生之原始不可得也,故云「無始」。
  • 《學佛三要》:​一、信願.慈悲.智慧
    或是回邪向正的(五乘法),或是回縛向脫的(三乘法),或是回小向大的(一乘法):諸佛出世,無非為了此「大事因緣」【3】,隨順眾生的根機而淺說深說,橫說豎說。   所以從學佛的立場說,一切法門,都可說是菩薩的修學歷程,成佛的菩提正道。
  • 尾盤突然跳水 發生了什麼大事
    今天股指全天震蕩下行,基本被分時均線壓著往下走,14:30後突然出現一波跳水。很多投資者心慌失措地問春哥,到底發生什麼大事了?春哥仔細看了一下最新的新聞,馬後炮總結,消息面的原因主要是今天的CPI數據。
  • 天生能成就大事的星座
    成大事指的範圍很廣,有指感情方面的,也有指事業方面的,當然也有指生活當中的。但最終意思都是說能把事情做強做大,能完美完成大家或自己想要的樣子。現實生活中經常聽見別人說誰誰會是天生能成就大事之人,誰誰又是天生一無所成之人,而這些是可以從一個人的為人處世看出來的。12星座中誰是天生能成就大事的星座呢?下面一起去看看。
  • 半途而廢是成大事的絆腳石,只有堅持不懈,才能真正做成大事
    做事切忌半途而廢要想辦成一件事情,切忌半途而廢,否則,就永遠成不了大事。古時候有個人叫樂羊子,他告別妻子到外地求學,但學習的艱深、求學的清苦,使他感到很乏味。想著家裡美麗的妻子、舒適的房舍,他在書塾呆了一年後終於決定棄學返鄉。「誰?」
  • 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核心要義是什麼?
    這一思路充分體現著唯物辯證法的思想,體現著局部與整體的銜接、弱勢與優勢的轉換、短期戰術目標和長期戰略目標的切換,其主要目的就是將有限的資源集中到事物發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利於矛盾的解決和目標的達成。國家的力量為什麼要集中,不集中有什麼壞處嗎?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解釋這種制度優勢與我們的國情之間的關係。
  • 曾國藩:做人不能太玲瓏剔透,胸懷寬廣才能成就大事
    那麼,如何提高待人接物的能力和水平呢?曾國藩有著自己的看法。一、與人交往要把握好分寸那一年,曾家的家眷從湘鄉來濟寧探親,在返程時,由曾國藩的兩個兒子紀澤和紀鴻負責護送家眷。當時曾國藩身居高位,曾家的勢力很大,沿途的地方官員和曾家的一些舊識舊部知道此事後,免不了要盡地主之誼招待一番。但以當時紀澤和紀鴻所處的地位,對於這些招待難免會不好把握,甚至會出現一些狀況。於是,曾國藩給兒子們寫了一封信,對兒子們如何與人交往進行了一番囑咐。
  • 「國家大事,在祀與戎」被伊朗帶火,我們祖先到底在告誡什麼?
    伊朗駐華使館微博截圖那麼說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到底什麼意思呢?為什麼在中國古代那麼重視祭祀,這其中包含了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哪些思想呢?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有執膰,戎有受脤,神之大節也。今成子惰,棄其命矣,其不反乎?」這一個片段,便是「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由來。文章中的意思就是:幾大諸侯國要進攻秦國,在此之前,進行了一次祭祀,在祭祀社神的時候,成肅公在接受祭肉的時候,漫不經心不恭敬。劉康公看到了,就告誡了成肅公一番。
  • 從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
    只有從小事做起,才能成就大事。《道德經》有云: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這意思是說:天下的難事,一定從簡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從細微的部分開端。人生之中,大事要從小事開始做起,這樣才可以處理好辦大事與辦小事的關係。小事之中連大事,小中可以見大。辦大事時莫忘辦小事,辦好小事是辦好大事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