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欺凌
這是所有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
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打開網站
輸入「校園欺凌」幾個字
一大撥視頻蹦現在眼前:
圍毆打罵、狂扇耳光、強吞穢物……
每一段視頻都觸目驚心
9月22日下午
來自武漢市第二初級中學等6所初中的12名學生
穿上制服,
化身審判長、公訴人、辯護人……
在江岸區人民法院
模擬了一場「校園欺凌案」的審判
究竟是什麼原因
讓本該和睦相處的同學們大打出手?
甚至還拍下不雅視頻發送給其他同學!
先來看看這個視頻
感受一下同學們認真的態度
此次模擬法庭過程持續近一個小時。記者在現場看到,各有兩名學生扮演被告和法警,其餘學生分別扮演審判長、審判員、公訴人和被告人的辯護律師。
除「被告」外,其餘學生均身穿公務人員服裝,現場還準備了手銬、卷宗、起訴書、判決書、法槌等道具。「庭審過程」經歷庭前準備、開庭審理、法庭調查、法庭辯論、最後陳述、評議與宣判等環節,與真實的庭審過程幾乎相同。
▲「公訴人」當庭宣讀案件材料
▲「法警」向「審判長」遞交案件的視頻證據
▲「被告人」在庭上陳述案件經過
▲審判結束後,「被告人」被帶下法庭
學生們設計的模擬案情結合了時下熱門話題:
江岸區某初中女生段筱敏(化名)和林嘉微(化名)放學後在教室裡討論「打賞網絡直播」,林嘉微稱段筱敏的打賞行為「很腦殘」,雙方發生爭執。次日下午放學後,段筱敏夥同在網吧認識的男生楊明浩(化名)一起,將林嘉微騙至某小區樓頂,用口紅在其額頭書寫英文字母「SB」,並用推搡毆打、扇耳光逼迫抽菸等方式對其實施侮辱。其後楊明浩又提出用水潑林嘉微,逼其在樓頂上跳舞,並拍下不雅視頻發送給其他同學。整個過程直至22時許結束,導致林嘉微頭部外傷後伴有神經症狀、頭皮挫傷、面部軟組織挫傷等,構成輕微傷。
段筱敏事後自動投案,如實供述罪行,其家屬代為向被害人及家屬進行賠償,並獲得被害人諒解;楊明浩在其學校被捕後認罪,並積極配合調查。經「法院審理」,施暴者楊明浩和教唆者段筱敏因侮辱罪,分別被判有期徒刑二年緩刑三年,以及有期徒刑一年半緩刑兩年。
學生模擬法庭宣判
▼
旁聽模擬庭審的江岸區司法局花橋街司法所負責人介紹,校園欺凌通常會觸及侮辱罪和故意傷害罪,本次模擬法庭案情正是根據校園中真實發生的欺凌行為設計。發生這類事件時,施暴學生往往並未意識到自身行為已經觸犯刑法,只是當成對同學的欺負、教訓,而受害學生也常因種種原因選擇忍受,缺少通過法律手段進行自我保護的意識。
武漢市第二初級中學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模擬法庭的方式代替簡單的講解,能幫助學生在司法審判情境中接受法制教育,既有助於幫助學生明辨是非,提高守法認知,也將增強其自我保護意識。
那麼,在校園欺凌事件中,學生、老師和家長分別該怎麼做?
面對校園欺凌,學生該怎麼做?
1、獨自面對時:人身安全永遠是第一位,不要去激怒對方,保持沉著冷靜,腰杆也要挺得筆直,傳遞出「我也不好惹」的信息,或者直接告訴對方「你這樣做是不對的,老師知道了會批評你的」。
2、大聲說出來:如果已經遇到校園霸凌,要勇敢地向老師、學校或權威部門反映。告訴他們施暴者是誰?他們具體做了什麼?在哪裡?什麼時候?持續多久了?對自己造成了怎樣的困擾?當你覺得霸凌已經威脅到你的人生安全,那你必須說出來!
面對校園欺凌,老師該怎麼做?
1、在暴力事件未發生前進行預防:不論我們的應對措施是有多麼的到位、多麼的成功,都不如將校園霸凌事件預防在萌芽狀態。日常教學應對給孩子們講述校園霸凌的危害,讓可能成為施暴者的學生得到警示,使可能成為受害者的學生學會保護自己。
2、預防手段可以採取多樣化:建議各位教師在預防青少年犯罪問題上要重視,不要以為自己的學生不會做出那麼恐怖的事情。可以帶孩子們去參觀少教所,可以讓他們觀看校園暴力事件的案例視頻之類的。
3、多了解班級情況,鼓勵學生們團結:一個班級之所以會出現霸凌事件,和班級的團結與否有很大關係,教師應該多關心班級的團結問題,讓班級的凝聚力加強,孩子們團結了自然就不會出現矛盾,班級就和諧了。
4、當暴力事件出現的時候一定要按照程序走,切勿隱瞞:很多教師怕暴力事件一旦報告了,就會影響到個人的發展問題。正是教師的這種態度讓施暴方肆無忌憚,讓受害方倍感屈辱。當暴力事件嚴重的時候如果教師故意隱瞞還涉嫌違法,如果被媒體曝光了更是容易飯碗不保。所以,不論站在何種角度上,按程序走才是最正確的。
面對校園欺凌,家長該怎麼做?
首先,一定要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教會孩子自尊自愛和自我保護。
許多遭受校園霸凌的孩子在第一時間會自我懷疑,認為真的是自己不好,才會受到欺負,這會讓校園霸凌的情況持續存在。實際上,校園霸凌尤其容易發生在一些低自尊、遭受欺負而不反抗的孩子身上。很多情況是,有些家長在家中打壓孩子的自尊,要求孩子一味順從,這樣的孩子在學校很有可能會成為被欺負的對象。所以,家長要教會孩子面對霸凌勇敢面對、保護自己。
其次,幫助孩子學習識別和建立有益的人際關係,對抗人際孤立和欺凌。
另一類容易遭受校園霸凌的孩子,是那些孤僻、不合群、人際交往能力差的孩子。家長要從小培養孩子和同伴建立善意、支持性人際關係的能力。
如果孩子遭受欺凌,而仍然能和班裡的一些同學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那麼就會對校園霸凌的影響產生很大的緩衝作用。家長也需要和孩子解釋,某個同學的孤立和排擠可能是出於嫉妒或其他動機,但並不意味著不能和其他同學建立好的關係,讓孩子對同伴關係抱有合理的預期和期望。
文丨長江日報記者 鄧小龍
圖丨長江日報記者 彭年
編輯丨杜肖雨
合作洽談| 414832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