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靈山公園是國家4A級旅遊區,位於貴陽市中心區西北,由「黔南第一山」黔靈山而得名。公園建於1957年,是一個綜合性的遊覽公園,園內古樹參天,泉清石奇,集高原靈氣於一身,登上山頂「瞰築亭」可眺望貴陽全景。以明山、秀水、幽林、古寺、聖泉、靈猴而聞名遐邇。黔靈山公園集山、林、泉、湖、洞、寺、動物於一體,清絕於世,有「貴在城中,美在自然」之稱。黔靈山上生長著1500餘種樹木花卉和1000多種名貴藥材。清泉怪石,隨處可見,並有成群的獼猴和鳥類棲息於此。
弘福寺:
沿「九曲徑」登山可達弘福寺,該寺建於明末清初,是貴州著名的佛寺之一,也是全國重點開放寺廟之一。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由赤松和尚創建。沿「九曲徑」蜿蜒盤旋,經二十四拐,可抵達。寺廟殿宇雄偉,佛像莊嚴,石塔林立,古木參天。徑旁摩崖石刻不絕,其中「虎」字高6米餘,題名岱山趙德昌書,實為清著名書畫家孫清彥(竹雅)代筆。寺後象王嶺望城臺上(海拔1270米),建有「瞰築亭」,(1986年春劉海粟大師親書)。
革命烈士紀念碑:
「解放貴州革命烈士紀念碑」,於1956年建成,佔地面積20000平方米,廣場面積4200平方米(碑前廣場寬64米,長34米,可容萬餘人)。臺階6層共58階,最高一層聳立著高約30米的石碑,碑上刻著李子光用隸書書寫的金光閃閃的「解放貴州革命先烈永垂不朽」十二字。石碑頂端為兩層,呈塔型,每一層都有四隻翹腳,下刻半圓形石花和一枚鮮紅的五星。碑座呈正方形,四面中間雕刻有一花環,花環兩旁為繫著的紅綢,以一定的弧度伸向兩邊,邊向下垂掛,兩側雕刻有齒輪、稻穀、麥穗組成的圖案。石階三重,分別築有雕花漢白玉石柱、石欄,離碑座高1.2米的上端,四面雕刻有白雲託著的和平鴿兩隻。圖案雕刻精美,意義深遠:齒輪象徵著工人階級,旋轉的齒輪仿佛帶動著整個國家飛轉向前;稻穀、麥惠象徵著農民階級,同時也象徵著人民的幸福,祖國的繁榮;花環則寄託了人民對浴血奮戰而犧牲的先烈們的衷思;鴿子象徵著祖國的和平、安寧;鮮紅的五星象徵著偉大的中國共產黨。
九曲徑:
乃通往弘福寺之山道,康熙27年(1688年)開闢成徑。乾隆54年(1789年)貴州布政使、按察使陳大文倡導重修。鹹豐5年(1855年)主剎悟證募化修復。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曾撥款拓寬加固。曲徑依山勢越懸崖峭壁築石而成,凡石階三百八十三,十數步一折,數十步一曲,經九道險峻的「之」字拐,始達弘福寺山門,故稱「九曲」石徑通幽,綠蔭夾道,雲霧繚繞,有「古佛洞」、「吹螺壁」、「響石洞」、「楊柳井」、「洗缽池」、「翠竹龍潭」等自然奇觀,又有「第一山」、「黔靈勝景」、「多行好事,廣積陰功」、「虎」等歷代名家摩崖石刻和「亭」、「靈官亭」、「一泉亭」等人文景觀,不時還有獼猴於路旁乞食,更添情趣,遊者無不賞心悅目。
獼猴園:
「獼猴園」始建於30年代,原為中西上式建築,包括會議室、招待所等。1941年4月9日,蔣介石、蔣經國父子在此會晤囚禁於麒麟洞的張學良將軍,並留宿一夜。解放後,此處一度作為貴陽市人民政府的臨時辦公場所。1957年黔靈公園建園,該地即劃歸公園管理。1985年,政府投資對此處進行了整修,拆除原招待所,配以富有中國園林特色的長廊及江南亭榭,以供遊人休息及欣賞。爾後,公園在此進行野生獼猴散養的科研,經過十餘載的不懈努力,科研工作獲得了成功,獼猴從當初的20餘只發展到現在的五大群,300餘只,已形成不可多得的景觀。在此可享受到人猴同樂的妙趣,令人流連忘返。
麒麟洞:
麒麟洞因洞內有一巨型鍾乳狀似麒麟,古而稱為麒麟洞。早在1530年 ,洞前已建有廟宇「白衣庵」。與對面咫尺之遠處的「檀泉」為昔日的一大景勝。1941和1949年,愛國將領張學良和楊虎城將軍先後被蔣介石囚禁於此。1996年政府撥出專款建張、楊將軍紀念館。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