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談判》一共分為了三部分,分別介紹了親子談判的緣起、原則和方法。並用了具體的生動案例進行分析,洞察孩子的行為背後的內因,並提供了一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不得不說,該書就是一份親子教育的「寶典」。關於讀後感,我將從我」「讀之前的認知想法」「讀之後的認知想法」以及「今後的行動」三部分進行淺略闡述。
讀之前的認知想法
在中國式家庭教育下我們,雖然我暫未成為人父,但是從自身的家庭和身邊朋友的家庭或多或少地折射出絕大部分家庭的一個縮影。這個經典的問題就是:「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你現在懂什麼,你知道什麼?」有些家長可能還會解釋一下「你長大就會明白的」。在每天的家庭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是互相影響,但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佔據了絕大優勢。讓孩子逐漸按照自己設定的計劃,毫無商量的執行。
雖然表面上取得的一定的成效,家長自己沉溺於短暫的歡愉之中,但孩子在進入青春期之後,隨著生理的成長和心理自我意識覺醒,之前家長認為「好的」事,孩子可不那麼認為,青春期的叛逆,無論哪個時代都是有的,只是叛逆的方式各有不同而已。家長不能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成年人,過來人」的思維去固化一個複雜多變的青春叛逆期,倘若處理得不好,孩子將來可能會拒絕和父母溝通,甚至產生極端情況抑鬱自閉。而就算是這樣,有的父母仍然不會輕易做出改變,成年了越久,被固化的也就越嚴重。
讀之後的想法
「談判」二字在我們的認知裡,總覺得應該是屬於商務場上的,談判的雙方各坐桌子對面,穿一身正裝,不苟言笑,面容鎮靜,各為自己一方爭取最大的利益。 而本書裡的談判,把對象換成了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談判。在我的家庭裡,父母從來都是不用談就贏了,直接一句「你的吃喝拉撒都是給的,你跟我談判?」所以我在家就要麼不聽,要麼只能妥協。
但本書說的談判,目的非常簡單,就是為了改正孩子的某些不正確行為,甚至也有父母等其他成員之間的不當行為(由孩子指出)。把基本目的讀懂後,也就恍然大悟,養育一個孩子,正式希望這個過程中互相陪伴,共同成長,共享收穫。
明白了談判的目的,舉個簡單的例子:通常我們為了讓孩子達到某一目的,會給孩子做出一些口頭承。中國歷史上有個正面的例子《曾子殺豬》。可現實是,在大多數的時候,大人容易將這些承諾忘記得一乾二淨,還要孩子來時不時地提醒我們。所以比起口頭承諾,來個親子談判更加正式並且有效,讓雙方訴求互相響應,有個獎勵和懲罰機制,誰都不要犯規。如此孩子也會提升自我管理能力,自覺性會增強,比起你嘮叨一萬遍更加有效。
今後的行動
「孩子整天玩遊戲」「做事拖拖拉拉」「作業也不按時交」「孩子厭學」「受教育改善了幾天,就又恢復到以前的樣子」…… 其實孩子成長的環境也就那些,就怕家長對這些問題不夠重視,心裡也不當回事,或採取了錯誤的方式,從而造成一些互相折磨的傷害。
改變一些固有的認識,把這些列為親子的專項談判,家長把這些談判獎勵和懲罰平衡好,關於獎勵和懲罰要尊重事實,實事求是。因為目的是雙贏,不要互相折磨,吃力不討好。
作者:何俊(廣州市財政局信息中心)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孫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