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每一次告別,最好用力一點。多說一句,可能是最後一句。多看一眼,可能是最後一眼。——韓寒《後會無期》
2014年7月24日,韓寒的電影《後會無期》在中國內地上映,裡面有一句臺詞這樣說道:「每一次告別,最好用力一點。」最初聽到這句話時,還不太理解它其中的含義,而如今想起,卻已是感觸頗深。
2020年,我們整個國家,乃至整個世界都經歷了一場巨大的磨難!疫情的入侵,使每個人都籠罩在恐懼之中。可是,總有那麼一些人,他們選擇在黑暗中挺身而出。他們不是不怕,只是對於他們而言,責任和信仰是比自己性命更重要的東西。還記得那個在妻子墓前流淚下跪的張良善嗎?背後故事感動了無數人!
雄心壯志赴西藏
張良善,1965年11月出生於陝西安康。二十一歲時,擁有大專文憑的他,決定從軍入伍,報效祖國。1986年,張良善被分配到西藏,成為了一名西藏阿里軍分區汽車營的汽車兵。往後的24年裡,他始終戰鬥在運輸前線,並與新藏線結下了不解之緣。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西藏夢」,想要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想要去一睹西藏的「神聖」。可是在旅者眼中,他們看到的只是潔白的雪花,聳立的高山,以及放眼望去看不到邊際的大草原。
而對於作為軍人的張良善來說,他看到的卻是百姓生活的艱苦,基礎設施的貧乏,以及自己身上應擔起的責任。張良善隨即下定決心,自己年輕有的是力氣,一定要為西藏的發展建設拼上一份力,作出一份貢獻,要給西藏百姓帶來更好的生活。
立下雄心壯志的張良善,的的確確在西藏運輸建設上拼盡了全力,並且整整戰鬥了24年。官兵們親切地稱他為「新藏線上的紅細胞」,20多年裡,他一百多次往返於新藏線之間。普通人只知道新藏線是新疆通往西藏的一條公路,卻不知道這條公路海拔在5000米以上的路段就有1000多千米,是一條名副其實的「死亡之路」。
張良善已經記不清自己在這條路上遇到了多少次的塌方,雪崩以及泥石流了。因為他的心中只要一個信念,那就是將物資安全並及時地送往目的地。他在新藏線上共行車了60多萬公裡,並成功為邊防哨卡送達了物資750多噸。
互通書信結良緣
肯做肯幹,待人友善的張良善,在朋友的眼中是一位「老好人」了。通過朋友的介紹,張良善結識了自己一生的摯愛,也就是他的妻子何桂麗。倆人相識後,一直通過書信往來,慢慢的時間長了,倆人都被彼此的優點所吸引,也就訂下了終身。激動的張良善在得到領導的批准後,馬不停蹄地趕往家中,去迎娶他深愛的妻子。
婚後,倆人都沉浸在新婚的喜悅之中,過著平常夫妻的生活。這種快樂僅僅持續了10天,一份「速歸」的軍營電報緊急將新婚的張良峰召了回去,而妻子何桂麗不曾有半分抱怨,只道:「我都理解,照顧好自己」。都說軍人是無私的,他將自己奉獻給了祖國。其實不只是軍人,他們的親人更是無私,將最愛的人奉獻給祖國,只留給自己孤獨和無盡的思念。
任務完成兩人隔
1992的一天,張良善接到妻子即將臨產卻生病住院的消息,他十分擔心。可是,此時此刻他也有一項緊急任務,有一批重要物資需要及時送達,由於運輸困難,需要經驗豐富的張良善親自運輸。猶豫再三後,他決定放棄向領導請假,而是奔赴了運送物資的路途。任務終於完成,物資成功送達,他卻收到了妻子病危的消息,向領導請了假後,他急忙趕回家中,原本需要5天的路程,他用一天一夜就趕完了。
遺憾的是,儘管他拼盡全力趕回家中,妻子仍舊離開了人世,倆人未能再見一面,再說上一句話。他愧疚萬分,跪在愛妻墓前,所有的言語只能通過淚水傳遞,那裡面有著他對妻子的愧疚,也有著他對妻子的感激和深愛!
結語
張良善,他先是一名軍人,再是一名丈夫。他將他的大愛給了祖國,參軍報國是他的初衷。可他也是一個普通人,心存小愛,他也渴望能夠陪在妻子身邊,盡到作為丈夫的責任。時隔多年,他也重新建立了一個嶄新的家庭,生活也過得很幸福。
我們感激張良善,感激每一個像他一樣無私的人,是他們的無私奉獻,無盡的拼搏,換來了我們如今的幸福安康。
圖片源於網絡,如若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