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穿衣打扮有什麼講究?
衣服是人類生活中的必需品,隨著社會不斷進步理念不斷更新,衣服已經由最初的「蔽體、保暖」兩大功能,逐漸演化為一種具有格調的裝飾物。現代人穿衣服講究樣式、材質以及設計和裝飾幾大因素。
尤其是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他們在穿衣服的時候還會講究個性,認為只有能夠彰顯個性的衣服,才符合自己的氣質和審美。無論任何顏色、款式的衣服,只要自己喜歡就可以往身上穿。
但是在等級森嚴的古代社會,亂穿衣服還很容易惹來殺身之禍。在奴隸制和封建制社會中,為了區分天子、王公貴族、官僚以及庶民,會在各個方面設立一些,具有明顯區別的等級制度。
以現代人的觀點來看穿衣服其實就是一件小事,但是在古代卻絕對是一件天大的事情。不同階級會有不同款式的衣服,而且會從衣服的樣式、顏色、配飾等幾大方面,都做出一些比較嚴格的等級劃分。
除了封建統治者之外的其他階層,一旦穿錯了衣服就有篡越的嫌疑,不僅本人會受到相關法律的制裁,嚴重的甚至會導致整個家族都受到牽連。所以在古代社會穿衣打扮絕對不是一件小事。
中國在古代社會中的人們,都必須嚴格遵守穿衣「禮制」, 如果奴隸或者庶民不按照相關制度穿衣服,比如,皇帝的衣服都以明黃色為尊,其他人就不能穿明黃色的衣服。否則就會犯下欺君罔上的罪名。
古代「衣、服」的演變和制度
1.原始社會衣不蔽體
從原始社會時期的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發展到上古時期的時候已經有了一定進步。在上古時期有很多大小不一的古老部落,當時黃河流域的兩個比較強大的部落,在軒轅氏和神農氏的帶領下,不斷向文明和開化發展。
在上古時期的早年階段由於生產力特別低,所以生活在當時的人們只能夠就地取材。無論是食物還是所謂的「衣服」, 只能夠不斷的向大自然索取。當時人們的飲食主要是各種肉類,以及自然生長的蔬菜和野果。
由於當時的自然條件相對來說特別惡劣,在天氣寒冷的時候,人們為了禦寒就只能用乾枯的樹葉和乾草,編織成類似於「衣服」的東西穿在身上。但由於編織技術非常落後,所以根本起不到禦寒以及蔽體的作用。
當時的部落的首領軒轅氏也就是黃帝,為了能夠改善這種結果條件,便讓熱門將野獸的毛皮披在身上,這樣不僅可以起到非常好的禦寒作用,而且還讓人類向文明邁進了一大步。
2. 「上衣下裳」開始出現
隨著生產力不斷提高,以及人們的思想意識不斷提升,「衣服」在當時社會中被提上日程。在這種前提下黃帝經過精心研製,又創造出了以「上衣下裳」為載體的,中國最早的傳統服飾形制。
據《周易》記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這句話的意思是從皇帝發明「上衣下裳」開始,一直到堯舜二帝時期,以「上衣下裳」對應乾坤的意識形態初步形成。
也就是說「上衣」對應天「下裳」對應地,上古時期「衣服」 形制出現之後,不僅為黃帝、堯舜二帝統治華夏做出了一定貢獻,同時以「衣服」為基礎的等級制度也開始出現。
「上衣下裳」是古代中國「衣服」出現的雛形,這種類型的衣服出現之後,不僅在樣式上做出了具體的規定,同時在顏色上也提出了應該對應自然萬物的理念。這不僅體現了古代人的宇宙觀,同時也是古代中國最早的等級觀念雛形。
3. 嫘祖養蠶織布
黃帝的妻子嫘祖是古代中國,第一個發明養蠶織布的人。嫘祖教人們種桑、餵蠶,並用蠶吐的絲通過繅絲、織帛等方法,製作成麻布以及帛布。至此人們開始穿上了真正意義上的衣服。
由於蠶絲織出來的帛布要比麻布光滑細膩,所以在當時深受人們的喜愛。將這種布匹染上顏色並製成「衣裳」, 就形成了黃帝時期的「上衣下裳」服飾形制。實際上如果從政治角度來講,「上衣下裳」其實就已經從樣式、顏色方面,將「衣服」這種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分成了「貴賤」等級制度。
商朝時期的服飾等級制度
商朝時期由於社會制度已經基本趨於完善,所以人們在服飾上的要求也會更高。商朝無論男女、尊卑,也依然延續了皇帝時期「上衣下裳」的基本服飾形制。只不過在樣式以及顏色上有較大的發展。
商朝時期的「上衣下裳」更趨於「衣裳」的特點。雖然看起來也比較寬大,但腰身和衣袖都以「緊窄」的樣式為主。在長度上來看已經超過了膝蓋並至小腿部位。如果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束髮右衽」的裝束特點其實就形成於商代。
雖然商朝的服飾從帝王到庶民的形制基本上差不多,但實際上服飾等級制度也非常嚴格。天子以及奴隸主的服飾,基本上都會用比較高級的染織品以及刺繡品進行裝飾。而普通民眾或者奴隸的衣服,只能用麻布或者葛布製成。
除了在衣服的材料上有明確的規定之外,服飾的顏色選用也必須遵守制度規定。天子以及貴族的衣服,上身基本上都用青、赤、黃等顏色,而下裳則多用緇、赭、綠等顏色。並且在衣領以及衣袖部位還有鑲邊。
而平民百姓或者奴隸的衣服,不僅材質方面比較低廉,顏色上也基本上是以純色為主。從這裡我們不能看出,衣服的樣式、材質、顏色,其實都是區分貴族於平民的重要標誌。這其實也體現出了奴隸制與封建制的劣根性。
實際上在殷商時期之所以會出現服飾等級制度,筆者認為其實也與當時的經濟發展有很大關係。正是因為經濟達到了一定高度,才能夠為社會提供更多服飾選擇。但由於殷商屬於奴隸制社會,所以即使社會創造出再多財富,也都必須歸天子以及奴隸主所有。
周朝的服飾與禮儀制度
周朝在整個中國發展史上的地位都非常高,因為在周朝時期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備的禮儀制度。人們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需要遵照《周禮》的約束,即使是在穿衣吃飯這種,比較平常的事情上也不例外。
事實上在古代社會穿衣與吃飯,也需要遵照一定的制度和規矩。周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制國家,無論在社會的各個方面都能夠體現出封建制的影子。尤其是在服飾方面更是做出了十分細緻的規定。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在周朝,服裝就是每個人階級屬性的基本標誌。也就是說只要從衣服上就能夠看出這個人的等級。如果按照文化沿襲角度來看,實際上周朝的服飾基本上沿襲了商代服飾。
雖然從衣服的樣式以及裝飾性方面有一些改變,但是基本上與殷商時期的衣服大同小異。周朝時期的服飾也以寬大為主,袖子方面分為緊袖袖和寬袖兩大類。領子和殷商時期的「交領右衽」基本一致。
衣服從出現之後一直到周朝時期,已經經歷了上千年的發展,再加上中朝時期的社會生產力比較高,所以人們在穿衣服這件事上,所花費的心思要更多一些。雖然周朝的衣服依然沒有紐扣,但是腰間卻多出了一個寬大的綬帶,並且還掛上了很多裝飾物。
但是筆者提醒大家千萬不要小瞧這些裝飾物,因為它起到的作用不僅僅是裝飾,同時也是身份和等級的象徵。普通平民根本就沒有資格在腰間掛玉,所以周朝時期的服飾,依然沒有擺脫等級森嚴的制度影響。
漢服出現華夏民族服飾進入巔峰時期
所謂「漢服」實際上指的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相比較於前幾個朝代的服飾來說,漢服不僅具備了衣服的基本屬性和等級制度,同時也對古代服飾文化進行了創新和發展。雖然漢服主要流行於漢族居住地,但卻對整個華夏民族的服飾文化,做出了不可估量的重要貢獻。
正因為漢服的出現才讓華夏民族有了凝聚力,漢朝時期由於經濟水平和生產力都比較發達,所以無論是織布還是印染以及刺繡等工藝,都達到了古代社會的最高水平。所以漢朝時期的服裝不僅更具人性化,同時也彰顯了華夏民族的氣度。
如果從服裝發展史的角度來看,其實漢服也是在「上衣下裳」的基礎上,並借鑑了殷商以及周朝的服飾形制,才最終定型為具有華夏民族特色的服飾。漢服體系形成過程中,其實也離不開「四書五經」中的文化薰陶。
如果將漢服比喻成人類發展的高級階段,那麼以漢服為載體的古代文明,在漢朝時期也已經基本形成。雖然漢服也依然無法擺脫等級制度的束縛,那但是相對於殷商和周朝來說,無論是皇帝、王公貴族還是平民,衣服樣式基本趨於一致。
雖然在裝飾和顏色上也有比較嚴格的等級劃分,但漢服的顏色相對來說比較豐富。尤其是漢朝女子的服飾,不僅具有飄飄欲仙的優美質感,同時也能夠從人性的角度上去體現女性體態之美。
那就在這裡也需要和大家重申一下,中國古代社會中的服飾制度。有很多顏色都是統治階級的專屬色,一旦穿錯衣服顏色就會受到封建制度的嚴厲制裁。
雖然說從這一點上來看古代的服飾制度有一點落後,但也恰恰證明了服飾文化,在社會變革中所起到的作用。
結 語
從服飾文化角度上去分析古代人的穿衣打扮,其實不難發現古時人們的衣服,從一開始只是為了禦寒和蔽體的基本目的,逐漸轉變為具有等級色彩的服飾文化,這個過程其實經歷了幾千年的時間。
筆者認為從服飾文化的發展脈絡,其實就是整個古代中國歷史等級制度發展的縮影。當人們把衣服當做一種劃分等級的標誌之時,其實就為衣服增添了很多附加屬性。
雖然這種屬性只利於統治階級,但是也不得不承認服飾文化,在中國歷史中所佔有的重要地位。
筆者認為從古代人服飾以及裝飾變化上,其實我們也完全可以發現,在不同的歷史進程中,服裝所起到的作用都不盡相同。雖然那古代中國的服裝發展史相對來說稍慢,但這並不影響其最後成為華夏民族標誌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
2.伍魏《政治制度與中國古代服飾文化》
3.諸葛鎧 《試論中國古代服飾的流變觀》
4.謝琴《中國古代服飾審美特性譾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