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不少朋友都表示對 香港的 Vintage 古著感興趣,今天滿老師特意收集了香港的vintage小店。不同於專賣二手奢侈品的Vintage店,本期分享的每一間店都個性十足,有的專攻古,有的聚焦二手生活雜貨,有的放眼古道具,貨品件件獨一無二,可一不可再。
在正式分享之前,除了一些「在哪裡」、「有什麼買」的基本問題之外,私心地,更想讓大家先了解一下 Vintage 古著背後的故事與歷史。
什麼是vintage:
Antique:指有100年歷史以上的物品。在英國談及Antique Shop(古董店),很容易想像到狄更斯筆下的意象:禮帽、懷錶,以及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家具與青花瓷器。
Vintage:Vintage則沒有那麼古老了,只要是有20年以上的歷史都可稱為vintage(因此會聽到80年代vintage的說法)。Vintage一詞來源於法語vendage,意為the grapes picked during a season(在某個季節摘下的葡萄),表明了vintage物品的另一個特點:鮮明的時代標誌。比如20年代的黑白幾何裝飾主義(art deco)、50年代Dior推出的新風貌(NewLook by Dior),以及60年代的短髮和迷你連衣裙(onepiece)和波普藝術(pop art)等等。
Retro:Retro則通指非當季的風格,有時指代二戰以後到70年代。Retro一詞來源於拉丁文prefixretro,意思是回溯的、逝去的。在法國,rétro也特指戴高樂時代及納粹佔領時期的風潮。
René Gruau在二戰後為Dior新風貌繪畫的插畫。
所謂物極必返,經歷過物慾橫行、瘋狂消費的黃金時代,有股返樸歸真的潮流正在香港匯成力量。與其盲目求新,不如重新檢視舊的價值。每一個小物件都能帶我們感受到時光的影子。
InBetween:藍色浪漫
上環,#1917,10,
19/F Lee Hing St, Ap Lei Chau
在上環寧靜的街道上有一間別致小店,復古的藍色櫥窗十分雅致,擺放著各種精美珍品。「InBetweenShop」的店主喜愛四處遊歷,搜集世界各地60至80年代的舊物。店內貨品種類包羅萬有——檯燈、酒瓶擺設、首飾、海報、手錶等,甚至連1980年莫斯科奧運吉祥物 Misha擺設都有。正如店名「InBetween」,店主希望新舊融合,所以也有售賣一些本地工藝品如手繪陶瓷和項鍊。
Vintage 1961:柯德莉夏萍是靈感女神
上環,文鹹西街44-46號
如果你喜歡典雅的淑女風古著,「Vintage 1961」應該非常適合你。店主受 Audrey Hepburn《珠光寶氣》的經典造型啟發,把店名靈感來自電影面世年份。小店主要售賣60至80年代的歐美珠寶如胸針、耳環、項鍊、皮袋及日本服飾,當中有些飾品的歷史更早至維多利亞時代,造工相當精巧,店舖還提供修改腰圍和長短服務。如果可以的話,店主希望把每件物品的故事傳遞給下一個主人,能夠遇上的都是緣分。
遊誤工房 x 夕拾
:重建計劃倖存者
上環,太平山城皇街17號
朝花夕拾,回味往事的一角正靜候你來發掘。爬上老區上環的長階梯,抬頭看見一棟棟唐樓,高高低低坐落於樓梯間,其中一座的50年地舖吸引尤其吸引。藍色鐵閘外擺滿書本,店內柔黃的燈光下,藏著昔日珍貴的印刷品。「遊誤工房」一角擺放各式各樣的珍藏書籍,而「夕拾」則專攻印刷品和書本。店主見證了上環一帶的印刷業沒落,特別珍惜欣賞舊物細節及美學,所以收藏了多款舊年代印製的發票、「戲橋」、海報、傳單等紙品,還用心選配「記憶包」,把剪報、相片、票根等放在小袋裡,留待顧客自行聯想物品之間的關係。早前小店好不容易逃過重建計劃一劫,大家記得多多支持老區保育!
Little Dot Vintage Shop
:女生古著
尖沙咀,加連威老道47號
在對面街道抬頭一看,就會望到「Little Dot」 搶眼的閃亮霓虹燈。走進店裡,更會看到橘紅色的牆壁和七彩擺設,格調活潑復古。店主以前曾在時裝連鎖店打工,覺得香港缺乏女生古著店,所以決定創業。店舖主要售賣50至80年代美、日風的女裝服飾、帽、鞋、飾品和玩具等,件件手工細緻用心。店主不時會拍片教大家襯衫,風格多樣,有型格男孩風、優雅甜美風、也有玩味風。
陸日小店
:吸收小島靈氣
坪洲,永興街27號
明日大嶼之後,香港還有沒有明天?可能不。人為災難之前的離島的確地靈人傑。坪洲的陸日小店就是例子,落戶小島老房子,平日是店主的居室,假日變身懷舊精品店,門前空地擺放世界各地的雜貨,打字機、樂器、投影片、唱機,想到想不到的都有。就算找不到心頭好,光是隨便走走看看,已是一種享受,尤其在這與山水為鄰的靈氣社區。
常常集品:古道具集中地
油麻地,1/F,273 Shanghai St
一般 Vintage 店多賣生活雜貨及衣服,這家則有點不同。專攻浴堂號碼牌、巴士車票、印刷鉛字粒、經期計算器等古靈精怪物品,未必有實用價值,但滿是故事,盛載了時代的記憶及生活面貌。物品太雜,無法歸類,唯有籠統稱為古道具。如果你是電影美指,或者熱愛懷舊裝潢,在這裡絕對能找到很多寶物。
店小二小店:港式風情
旺角,南昌街100號
位於旺角南昌街的一間舊舖看來平平無奇,卻收藏了許多奇珍異寶。「野冷骨董店」的店主聯同其他舊物愛好者,以跳蚤市集形式開設舊物店,保留原本線繩老店的裝潢,售賣各種各樣搜羅回來或是別人寄賣的本土古物,像港式玩具、娃娃、打字機、黑膠唱片、家居擺設等等,連19世紀的食譜都有,有一些更從未拆過包裝。可謂夜冷店與骨董店二為一體。店主還會改造舊物,例如將印刷商的字粒架改裝成書架,又把的士燈改成 LED 擺設。這裡可說是「雜崩冷」什麼都有,保證你尋寶尋得樂而忘返。
貘記 Makke:格格不入的美
上環,4/F,譚氏大廈65 WingLok St
店名到底怎麼讀?音MO也。那麼貘又是什麼?一種似豬及象的哺乳動物西方視為天神最後創造的動物,日本人則認為是能吃掉人夢魘的靈獸。1994年列為瀕危物種。以之為名,詰問人在城市能否像貘般格格不入地活著?店主似乎身體力行地答:能。二人選了不一樣的生活方式,平日從事文字工作,把對美好生活的想像投射於這家小店,店裡的東西都是從歐日搜羅得的杯杯碟碟生活器物,牌子市場價值並非選物重點,能夠得店主青睞的,都是設計與內涵並重的好物。
最後,買古著講究緣分,每一件還存在於世的古著都是孤品。遇上了,還貼合你的身材,能被你穿得好看,就是冥冥中註定的緣分。一件古著未必有古董那樣高的價格,但因為那摸得到的年代感,通過店家精心挑選、清潔、修補之後再展示出來的鄭重其事,人對物品的珍惜和感情再度浮現於這個消費時代,這才是古著文化的精髓。
本期分享就到這裡啦。
關注我,咱們聊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