擋不住的思念,「雲」上見
——安徽疫情防控一線直擊之五十九
半夜,「叮咚」一聲鈴響,李晶摸索著拿起手機,原來是範阿姨發來的信息。
「小晶,今年出現了疫情,陵園還開門嗎?」簡單幾行字,李晶卻仿佛能感受到對方的期待和小心翼翼。
「範阿姨,1月26日陵園就閉園了,您暫時不要回國……」
對面,是長久的沉默。
範阿姨70多了,長期和女兒一起居住在美國。要說她有什麼放心不下,那一定是葬在安徽合肥大蜀山文化陵園的父母和老伴。過去,每逢清明,範阿姨一定遠渡重洋回到合肥,來到去世的家人墓前送上一束鮮花。
今年受疫情影響,大蜀山文化陵園封閉,想到可能沒法趕回來掃墓,範阿姨十分焦急。
「您別擔心,陵園目前處於封閉狀態,但我們推出了代客祭掃服務。」3月23日,作為大蜀山文化陵園的工作人員,李晶一邊寬慰範阿姨,叮囑她保重身體,一邊向其介紹了針對閉園的「雲祭掃」項目。
3月17日,合肥大蜀山文化陵園就發布公告,根據合肥市疫情防控應急指揮部13日發布的《關於清明祭祀服務管理的通告》(第23號)關於「全市各殯葬服務機構(殯儀館、公墓)繼續暫停市民現場祭祀活動,暫停舉辦集體共祭、集體骨灰生態禮葬等活動」的要求,該園將繼續暫停接待園區現場的祭祀、祭掃活動。閉園期間一直到清明節,陵園都會提供代客祭掃、清明公祭直播等服務。
3月28日,合肥大蜀山文化陵園舉辦清明「雲共祭」儀式。劉雪垠 攝
「過去,清明節前兩周就會有大量市民入園祭掃。周末人流量有近5000,清明節當天能達2萬人次。」李晶介紹,如今,通過陵園微信公眾號和官網就能登陸「雲祭掃」平臺,陵園希望以這種形式,幫助不能來園的家屬,實現無接觸的網絡祭掃和紀念。「購墓時留下了聯繫方式的,我們就以簡訊告知情況。有些老人家不上網的,我們還開通了24小時熱線電話,確保沒有遺漏。」
據悉,「雲祭掃」主要以「網上紀念」和「代客祭掃」兩種形式開展,前者用虛擬的祭祀物品如燈燭、鮮花等表達哀思,也可在線留下文字祝福;「代客祭掃」則是家屬預訂鮮花、水果等祭祀用品,由陵園工作人員代替掃墓,並回傳照片、視頻。目前,已有1400多個家庭通過陵園「雲祭掃」平臺預約下單。
無法回國親自祭掃的範阿姨,在平臺下單了一束百合、一束菊花,還特意叮囑李晶清明節當天代她獻花,送上卡片寄語。「我能感受到老人家的失落,也答應了她一定幫她完成心願。」李晶說。
「疫情期間開展『雲祭掃』,一定程度上能緩解家屬不能親臨現場的遺憾。通過線上平臺,照樣可以掃墓、獻花,表達思念。」在李晶看來,已有越來越多人逐漸接受線上祭掃方式,即使疫情結束,陵園未來也會把「雲祭掃」平臺維持下去,方便距離遠、事務繁多的家屬,隨時寄託思念。
「往年,清明祭祀尖峰時段有70萬人次,人群聚集,且造成交通擁擠。為防止疫情反覆,今年我們鼓勵居家祭祀,過綠色清明。」合肥市民政局社會事務處處長張年長介紹,「我們在民政局官網上發布了居家祭祀視頻,希望大家通過開展家庭追思、書寫寄語等方式緬懷故人。此外,市民也可以通過『雲祭掃』,在線抒發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