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町位於臺北市萬華區東北方,是臺北西區最重要的消費商圈。西門町的地名來自日本,當時的居民大多居住於臺北城內,而西門區域就是他們的休憩場所,1896年,這裡有了第一家戲院"東京亭",1922年時,正式以"西門町"為名。
這裡交通發達,不僅是大臺北公車來往密集的地方,臺北捷運藍線和綠線的交會點西門站也於此。同時,西門町是臺北著名的流行商圈,最具特色徒步區是臺北第一條專為行人設置的區域,紅樓、刺青街、電影街、KTV、萬年大樓、萬國百貨、誠品書店和各式各樣的精品小店都可以在西門町看到,是臺北民眾假日最喜愛的去處之一。
臺北市西門町的知名零售商有很多。所以當你想到要去西門町的時候,就可以先了解想要去哪一家店打牙祭,西門町除了有很多吃的商店,接下來最多就是穿的,服飾店及各種樣式衣服,應有盡有。西門町一般而言包括中華路、康定路、漢口街及成都路之內的範圍,由於中華路公車路線密集,所以也是公車轉乘的重點區域,臺北捷運的藍線、綠線亦在此設立西門站。
西門町名稱由來起源於日本時代當地的行政規劃,由於地理位置恰 位在臺北城西門外,故稱西門町,範圍大約為今日的成都路、西寧南路、昆明街和康定路的其中部分,另外還有新起町和若竹町等等;西門町原來只是一個偏遠地帶,發展並不興盛,後來日本政府決定模仿東京淺草區的規劃,在這裡設至臺北座、榮座和八堂等等,讓西門町逐漸在臺北城嶄露頭角;
在1980年代後期臺北城陸續往東發展之後才逐漸落寞,1990年代後期規劃了行人徒步區,周末和國定假日禁止車輛通行,讓許多青年學子可以來西門町恣意的逛街漫步,至今西門町更成為小型活動、籤唱會和記者會的場地,也有10多家以上的電影院在這裡營業,成為臺北著名的商圈。
西門町被稱為臺北的"原宿",除了有日文雜誌專賣店外,各種日本的書籍、唱片、服飾等,幾乎都同步流行,是所謂"哈日族"的天堂。除了獨立的街邊商店之外,這類商店也特別集中於區域內幾棟專門的集合商業建築裡面,其中較著名的包括有老字號的萬年商業大樓,獅子林廣場,此外,當年林青霞就是在西門町與友人逛街時由星探發掘而起,成為了有名的電影明星
西門町也有獨特的名產,例如中華路上的鴨肉扁、巷子內的阿宗面線、專賣滷味的老天祿、成都路上的成都楊桃冰與蜂蜜咖啡,加上許多日式餐廳(例如峨嵋街的美觀園)及傳承中國口味的各式外省餐廳,將老臺北人及新臺北人的味覺搭起了傳承的橋梁。在電影《向左走向右走》中,梁詠琪尋找金城武的場景就是西門町.也賦予了現代西門町更新的意義。
西門町所發展出來的流行商圈,自然而然地也帶動了美食小吃的風潮,當地悠久的歷史和人文發展更讓美食小吃聞名臺灣甚至享譽國際,成為臺北旅遊朝勝的所在;"老天祿滷味"首推西門町美食代表,像是鴨舌、鴨翅、雞爪、雞翅、豆乾等等滷味都是老天祿的招牌,是國內外遊客或是大明星來臺指定的美味;"阿宗面線"門口總是站著許多民眾捧著一碗麵線大快朵頤,這是阿宗面線才看得到的特色
西門紅樓位於臺北市萬華區的成都路上,緊鄰西門町徒步區。共兩層高的這棟紅磚洋樓為1908年所建的臺灣三級古蹟,而該古蹟建築最獨特地方,就是其外觀為每正立面8m。也因此,該建物於日治時期通常被稱為八角堂。西門紅樓現由臺北市地方政府以"官辦民營"方式委由民間經營,為知名的小型藝文表演場所。
紅包場是一種臺灣的歌廳形式,多分布於西門町徒步區的漢口街、峨嵋街、西寧南路上。 紅包場起源於1960年代,當時針對由中國大陸來臺的軍官、軍眷,模仿上海歌廳形式設立,一開始並無"紅包場"的稱呼,因為後來有聽眾為了鼓勵自己喜愛的歌手,會直接將金錢包在紅包袋中,上前獻給演出中的歌手,漸漸的這類型的歌廳,被稱為紅包場。
名勝古蹟西門町媽祖廟西門紅樓:三級古蹟臺北晉德宮:市定古蹟,位於康定路,木結構具對場作慈雲寺:市定古蹟,位於漢口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