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蘭在家中用手機上網時,一個自稱是某金融客服的QQ號發消息希望添加好友。她沒有多想,隨手點擊了同意。
「讀大學時你被人冒名註冊了一款網貸APP,需要借出額度三萬元發到指定帳號才能關閉,並修復徵信信用……」不一會兒,對方發來這樣一段消息,並稱「處理完後這錢會退還給你」。有些焦急的小蘭信以為真,依對方誘導進行了操作,轉帳完成後她馬上聯繫對方,卻發現再也無人回應。
近期,湖州公安通報了這樣一起以「影響徵信」為由的網絡詐騙案例。作為「經濟身份證」,個人徵信近年愈發受到重視,卻也被別有用心的人盯上,成為新的牟利手段。
插圖 宋溪
徵信記錄 非官方查詢服務泛濫
徵信有無受影響,先查查不就得了?對於小蘭的案例,如此順理成章的想法,卻是不少人面對的第一道關卡。今年8月發布的《中國大眾徵信意識情況調查》報告顯示,約四分之一受訪者從不查徵信,近兩成受訪者不知道個人信用報告的出具機構,初中及以下學歷人群中,近半受訪者不關注、不了解個人徵信。
從哪兒看自己的徵信狀況?手機應用軟體成了熱門途徑之一。記者以「徵信」為關鍵詞,搜索出多款宣稱可提供信用報告查詢的APP。一款軟體下載後,一打開就要求允許定位,以更加準確查詢報告。
輸入姓名、身份證號、手機號……軟體顯示報告已生成,可查看「完全版」或「豪華版」。點擊「完全版」,前幾行列出了記者的姓名、性別,年齡,星座,身份證號及發放地,手機號及所屬地。再往下內容則被虛化,若想繼續查看需支付29.9元,「豪華版」則需支付 39.9元。
換一款軟體情況也類似,點擊「立即檢測」後進入「提交訂單」頁面,支付30元才能生成報告。而即便花了錢,這款軟體生成的報告也並非央行版個人信用報告,對辦理信用卡、房貸等業務幾乎沒有實際意義。「沒有客服埠,充了錢沒有後續」「花一次錢不夠,裡面每個細節還得9.9」「什麼也查不到,很多都是錯的」……評論中,不少用戶紛紛表達了不滿。
汙點漂白 「信用修復」要價不菲
若徵信確實查出問題,焦急的用戶難免去尋求「解決方案」。網絡上不乏各種打著「永久修復」、「汙點漂白」旗號的徵信問題處理機構或個人,他們真有什麼「獨到手段」嗎?
記者發現,交錢之前打包票,宣稱「銀行內部有人」等,交了錢就聯繫不上,依然是較為常規的騙術,只不過用上了「徵信修復」這一比較新鮮的名頭。此外,還有一種方法稍複雜些,或可視作在鑽現行規則的空子。
以信用卡逾期為名,記者聯繫了一家信用修復機構。對方了解了發卡銀行、逾期次數後,給出「修復一條記錄1000元」的價格,要求記者提供一周內個人徵信報告、身份證複印件等資料,尤其強調要新註冊一張實名電話卡,無任何通話記錄。「申訴期內,銀行打電話你千萬不要接聽,如果已經接通,要以信號不好或者已經不是本人為由掛斷,由我們來用那張新電話卡回復銀行,你絕對不能與銀行私自溝通。」
為何有這一要求?對方解釋,信用修復師會作為客戶代理,根據客戶真實逾期情況和相關法規來整理訴點,向銀行提出申訴。「但我們整理的訴點你都不清楚,銀行問的話你什麼都不知道,銀行就會認定申訴非本人行為,會直接駁回我們的異議申訴。」
至於具體打算用些什麼理由作為訴點,對方開始三緘其口,只稱可理解成打官司。「專業律師會通過技巧提高勝率,信用修復師也會為你想辦法,比你個人向銀行申訴要有效。」
「修復」騙局 名為代申訴實為騙錢
被多次提及的「信用修復師」,到底是什麼?一位金融業內人士王宇(化名)告訴記者,目前其實並沒有「信用修復師」這一職位,一些所謂徵信修復機構的做法也並不神秘,核心即圍繞「不可抗力」做文章,讓銀行網開一面。
「你個人向銀行申訴,成功率是比較低的,因為你不太知道用什麼理由銀行能接受。比如信用卡晚還了幾天,原因是忘記了,這麼去講肯定不行。即便個別情況申訴『成功』,其實也是銀行妥協的一種方式,因為所有行業,投訴都是很重的關鍵績效指標。」王宇解釋,修復機構利用的就是個人和銀行間的這種信息差,讓信用修復師作為「中介」向銀行申訴。「比如疫情期間,企業發不出來工資,還不起房貸信用卡,就可以用這個理由跟銀行申請。而且跟客服打電話都是好幾個小時,一般人哪有這種毅力?」
然而,很多時候用戶逾期行為並沒有真實的合理解釋,那就得靠所謂「信用修復師」發揮想像力了。王宇透露,前幾年「生病住院」的理由比較常見,而且申訴成功率頗高。「還有配套的診斷證明、處方單據等產業鏈,後來銀行察覺到了,就把這條『路』封死了。說白了,騙不騙得過去,就看手段高不高了。不管成不成功,定金想退基本都不可能。有的只要收了定金,逾期多少次都說能修復,奔著什麼去的您就自己琢磨吧。」
中國裁判文書網今年6月底披露的一起案例,與記者體驗如出一轍——被告人朱某利經營一家汽車貿易公司,發現很多客戶因徵信不良無法貸款,於是萌生為客戶修復徵信從而盈利的想法。
學習了相關「技巧」後,朱某利以公司名義承接徵信修復業務。他同樣要求客戶提供個人徵信報告、身份證複印件、新辦理的一張實名電話卡等材料。然後以客戶名義,用新電話卡給相應銀行打電話,編造諸如「陷入傳銷組織,失去人身自由」等逾期理由。修復失敗後,他也未能兌現「不成功就退錢」的承諾。半年內,共詐騙10名被害人修復徵信費用126000元。
提醒
徵信修復可走正規渠道
而無論能否騙得了銀行,將各種資料託付他人,必然有著巨大後續隱患。中國裁判文書網8月披露的案例顯示,被告人陸涵涵僅在4個月內,就以能消除信用卡逾期不良記錄為由,取得多名被害人身份證號碼、新辦理的手機卡、多家銀行信用卡查詢密碼及徵信報告等信息。「欺騙」銀行給被害人消除逾期不良記錄未果後,便自行註冊支付軟體並綁定被害人信用卡,通過刷卡套現及刷卡消費的方式使用信用卡內金額,贓款用於網絡賭博及個人消費。
在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劉英看來,如今出現的諸多徵信騙局,一方面說明人們整體上越來越關注、重視個人徵信狀況,都希望是「滿分」狀態。另一方面大家對徵信具體的相關知識又掌握有限,去哪裡查,收不收費,能不能改,很多問題依舊含混模糊,令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機。「金融機構仍需對用戶進行教育,同時大家自己也應有所意識和警覺。」
那麼,處於展示期內的個人徵信到底可否修復呢?其實,對於「徵信修復」,央行官方表述是「徵信異議處理」,這麼一說,感覺就明白多了。《徵信業管理條例》規定:信息主體認為徵信機構採集、保存、提供的信息存在錯誤、遺漏的,有權向徵信機構或者信息提供者提出異議,要求更正。自收到異議之日起20日內進行核查和處理,並將結果書面答覆異議人。央行徵信中心副主任王曉蕾在接受《中國之聲》採訪時透露,2019年1月到11月,徵信中心共受理個人異議申請4.9萬筆,異議回復率99.8%,異議解決率99.6%。
劉英認為,現在很多人生活工作非常忙碌,可能有很多張信用卡,偶爾會有非惡意的忘記還款的情況,呼籲銀行機構進行柔性化管理。此外,違約之後,銀行不會沒有任何消息,靜悄悄就將逾期記錄進行上報,用戶也應對相關通知多加留心、及時處理。
(北京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