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日本在歷次重大軍事行動中,都沒有什麼具體的目標和規劃,與其說是戰爭,不如說是賭博,就是在賭國運。日本對外重要的軍事行動就那麼幾個,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九一八事變,侵華戰爭、偷襲珍珠港。
甲午戰爭絕對是清朝與日本之間的國運之戰,這場戰爭說明白點就是在爭亞洲老大的位置。日本挑起了甲午戰爭,但並沒有信心能打贏。戰爭進行到第8個月時,日本國內的財力和物力已消耗殆盡,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說:「國內海陸軍備殆已空虛,而去年來繼續長期戰鬥之我軍隊人員,軍需固已告缺乏。」前線日軍將領提出了攻打山海關然後繼續打北京的計劃,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否決了,理由是——沒錢。
所以這時清政府的處境雖然很艱難,但日本的日子也不好過,可惜,清政府對這場戰爭的意義沒有看清,最後匆忙求和,殊不知,這是一場國運之戰。
打贏清政府,日本賭贏了第一次,接下來的日俄戰爭又是一場豪賭,這場戰爭日本死亡82847人,傷153584人;沙俄死亡42628人,傷146032名,日本可以說是慘勝,但毫無疑問,它又賭贏了。
接下來的九一八、侵華戰爭、還有偷襲珍珠港我就不說了,大家都很了解,可以說日本對外的這幾個軍事行動,都是一場豪賭,特別是九一八,日本關東軍在行動時日本政府和軍部根本不知道,事件爆發後,日本天皇還擔心擴大事態,可以說當時日本從上到下都沒想過會這麼輕易得到東北,當然只有一個人除外,那就是石原莞爾。
日本這個國家的戰略就是不斷的擴大戰爭嗎,比如它要解決朝鮮問題,它的方法是與朝鮮的宗主國清朝開戰,它要解決東北問題,就與同樣是競爭對手的沙俄開戰,最後更是狂妄的發動侵華戰爭,深陷戰爭泥潭後,它的解決方法是向美國開戰,它根本就沒有一個清晰的戰略目標,說白了,它最後之所以敢向美國宣戰,是因為前幾次的戰爭都賭贏了,它以為這次也會賭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