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我結不了婚》這部戲是心理所的同學推薦的,對於我這個不太看電視劇尤其是國產劇的人來說,我看得也是酣暢淋漓、欲罷不能,甚至刷到用眼過度。
用同學的話說,我這叫沒有「延遲滿足」,也就是說沒有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眼睛健康)而放棄即時滿足(看電視劇消遣)的抉擇取向,這都說明了這部劇太好看了!
男主魏書,暱稱魏卷卷(潘粵明飾)
這部劇的編劇很顯然是學過心理學的,無論是社會心理學家魏書魏卷卷這一男主的設定,及其很有學術化的臺詞,還是劇本裡關於心理學書籍津巴多的《普通心理學》的推薦,對心理學感興趣的小夥伴都值得一刷。
這裡憑藉印象,對這部劇裡印象深刻的心理學知識做下梳理,尤其是給單身的乘風破浪的姐姐們做下參考。
劇中的編劇程璐,34歲,一直以不想結婚為由,不去拓展自己的圈子,並一直單身。心理學教授魏書鼓勵程璐去參加8分鐘約會行動,增加她的戀愛經驗。
魏書:「不要給自己提前設定不能成功的預設立場」,不去試試怎麼知道就不行呢?
也許在去相親或者找尋另一半時會感到焦慮,會找一些諸如不愛孩子、不想結婚等藉口。
但其實焦慮是因為自己缺乏異性吸引力的假設性自我認知——請注意這裡是「假設性」的,也許並不是事實,自己也並不是那麼沒有異性吸引力,但是有了這樣的負性自我認知後,姐姐們就會變得不那麼有乘風破浪的自信了。
姐妹們需要做的是,做出自我轉變的決心和行動。每個人決定作出自我轉變的時候,都會因為離開舒適區域而產生恐懼心理,是正常心理狀況,不用太排斥和焦慮。
所以,單身的姐妹們可以放棄自己的預設立場和恐懼心理,積極地投入與異性的交往當中去。
當然,戀愛前也要準備好相應的裝備,比如高跟鞋和女性化打扮的服裝,也就是要站在直男的審美立場上去考量自己的穿著打扮,從視覺上去吸引男士,給對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並願意目光停留,這其實也是一種換位思考。
判斷異性吸引值的一個方法是「8.2秒法則」,也就是說,如果一個男性的目光在一個女性的身上停留8.2秒以上,說明對方已被成功吸引了。
如果你對一位異性感興趣,在約會中想要避免沉悶,成功引起對方興趣,而不是一味迎合和恭維對方,讓對方覺得索然無味,那麼,推拉式吊橋聊天法可以重點了解下。
「吊橋式聊天法」的精髓在於「推拉」,就是打破預定的和諧常態。
方法是在對話中,死死地纏住對方,然後突然轉移話題,讓對方以為你對他感興趣,之後動搖他、否定他,當然,打一巴掌還要給塊糖,在對方可接受範圍內收放自如地引導聊天走向。
劇中在編劇程璐和大學初戀李蔚皓的約會中,聊天索然無味後男士提前離開了,魏書教授給程璐上的課正是「吊橋式聊天法」:
女:你這些年都在忙什麼?
男:就是在國外到處跑唄,新加坡、馬來西亞……
女:你是在自誇嗎?
男:有嗎?
女:因為你的表情很得意。
男:哪有?
女:那工作應該很辛苦吧?吃得怎麼樣?
男:嘴饞的時候我就自己動手做點自己愛吃的東西。
女:你看,你又在自誇了。你就是會跟別的女孩說我會做飯,然後把人請到家裡來,是吧?
男:籃球啊,現在也沒什麼機會打吧,再說都到我這歲數了,體能也跟不上了。
(突然轉移話題)
女:這表很好看,別人送的吧,可以啊,你小子。
(暗示他有著讓別人送東西的魅力)
男:你不會想像到那種場景,所有的水蒸氣都冒出來了……
女:你話太多了,其實就是想說你找到一份好工作了,對嗎?恭喜你。
也就是說,要掌握整個對話的節奏,引導話題的方向,讓他在不知不覺中跟著你的思路走。
當然,推拉是甩出實話的高階行為,而且要控制在對方底線之上,最重要的是要掌控遠近和高低。
如果吊橋聊天再配合一些身體語言,比如起身上廁所時假裝無意的身體接觸等,會讓對方覺得你不排斥他,對你的興趣加倍。
「推拉」適合兩個人單獨約會的場景,人太多的話可能會讓對方覺得很沒面子,會適得其反。
魏書利用激將法,將程璐騙到了學校,參加他設計的戀愛實驗:
實驗對象50人,男女各半,每人背後有一張數字標籤,自己看不到,但別人能看到。
3分鐘內找一個異性,選中了就把手上的紅繩打結,男女雙方數字加起來最高的將獲得比賽獎金。
數字100的程璐獲得了眾多男人的青睞,她自己猜測分值也不低,為了獲得更大利益,也就是最好的結果,即男女雙方數字相加最大,她捂盤惜售,也因此錯過了很多數字還挺大的男士,包括91分的男生,最終在比賽快結束的時候,趕緊找到了一個數字30的男士,分值差70。
實驗結果說明了,愛情作為一種時代命運,從根本上是有時機性的,而無法掌握這個時機的人,最終也變成了選擇性很小的人。
魏書是要暗示程璐在愛情中一直不懂得把握機會,最終成為了選擇面很小的人。
這其實是一個經典的心理學科學實驗,也被稱為「戀愛匹配遊戲」,實驗結果是絕大多數人的配對對象其背後的數字都非常接近自己的數字。比如55 號男生,他的對象有80%的可能性是50-60之間的女生,倆人數字相差20 以上的情況非常罕見。100 號女生的配對對象是73 號男生,兩人相差了27!
很顯然《誰說我結不了婚》中,為了戲劇衝突效果,將100最高分女與配對男的這一差距擴大化了,到了70分,這也更加說明了A女可能配D男的社會現實。
這跟麥穗現象一樣,在一片不能回望的麥田裡,很多人看到大的麥穗,想著後面還會有更大的,結果錯過了之前的,後面的麥穗可能會越來越小。
在尋求另一半的過程中,很多人沒有抓住優質的,想著以後還有更好的而錯過,最終選擇差一些的。
所以,遇到了,就抓住吧!
約會的場地可以選擇攀巖館等體育活動的場所,或者戶外活動,因為女性的恐懼、害怕、出汗,會激發男人的保護欲。
所以劇中有兩場感情戲,一場在攀巖館測試程璐的異性吸引值,一場在遊樂場程璐成功搞定小男友小哈。
另外,我在之前的「吊橋效應」文章中有介紹,男人會在危險的吊橋上,因為緊張和害怕產生而心跳加快,也就是「心動」,會將其歸因於所見到的女性,誇大這位女性的魅力,所以建議約會場所在遊樂場或者看恐怖片等形式。
除了雙方相互喜歡,有感情基礎外,還有一點就是在雙方的相處過程中,是否都變成了最好的自己。
比如劇中律師田蕾和其男友徐海峰,讓田蕾變得更女人,兩人合夥開公司,經濟效益最大化;
比如劇中的美容院店長丁詩雅和富二代周晨宇這一對,讓丁詩雅找回了自我,並開始學習管理,讓富二代周晨宇激發了鬥志自主創業;
比如劇中的編劇程璐和大學教授魏書這一對,讓書呆子魏書敢於將自己的理論從書本中來到自己的現實生活,讓程璐終於在迷茫中看到了自己真正的內心。
這便是帕累託最優(Pareto Optimality)在感情生活中的運用,它其實是一種經濟學原理,是指資源分配的一種理想狀態,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資源,從一種分配狀態到另一種狀態的變化中,在沒有使任何人境況變壞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個人變得更好。
好的感情,也會讓雙方變得更好。
最後,以劇中的臺詞結尾,在這個疫情反覆期,有些應景,希望姐姐們都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那杯蘋果味雞尾酒:
「年輕的時候,我們總是很想贏,想證明自己,就是芸芸眾生中,最特別的那一個。而現在,我們再也不是充滿冒險精神、翻越艱難險阻、越挫越勇的少年了,不想要波瀾壯闊,不想要跌宕起伏,學會了及時止損,靜靜等待命運的宰割……誰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