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新冠肺炎在國內已經得到有效控制,新增病例均為境外輸入性病例,而國外情況則不容客觀,美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過5萬例,義大利累計確診病例69176例,英國累計確診8077例。
在此情況下,儘管專家呼籲出門戴口罩,儘量減少出門,不要聚餐辦Party,在家辦公等,一些人卻我行我素,不甘心家裡蹲。然而,有研究證明,種種措施對於減少新冠肺炎的傳播是有效的。
近日,在模擬的新加坡環境中進行的一項新模型研究估計,包括隔離(針對受感染的個人及其家人),學校停課和工作場所隔離在內的物理隔離幹預措施的組合,與研究中包括的其他幹預方案相比,最有效地減少了COVID-19病例數量。
隔離加工作場所措施是減少COVID-19病例的次佳選擇,其次是隔離加學校停課,第三是僅隔離。所有幹預方案在減少病例方面都比不幹預更有效。
這項發表在《柳葉刀傳染病》雜誌上的研究,是第一個在新加坡利用這些選項進行模擬早期幹預的同類研究。儘管加強了對疑似感染COVID-19和確診病例的個人監測和隔離,但這一風險仍在繼續,新加坡的病例數量繼續增加。學校沒有被關閉,工作場所建議保持距離,且沒有上升到國家政策(截至2020年3月23日)層面。
研究發現,在相對較低的傳染性水平情況下(基本生殖價值(R0)= 1.5),結合一系列手段可以預防全國性暴發,但在較高傳染性情況下(R0 = 2.0(考慮為中等和可能)且R0 = 2.5(考慮為高度),爆發預防變得更具挑戰性,因為儘管可以有效地減少感染,但仍會發生傳播事件。
「當地的遏制措施,如通過的追蹤努力接觸者防止疾病傳播,以及最近不允許短期訪客進入,是否以失敗告終,這項研究的結果可提供政策依據。新加坡和其他國家的決策者有據可循開始實施更強力度的疫情爆發控制措施,如果得到有效和及時地部署,可以減輕或降低當地的傳播速度。」
為了評估幹預措施對疫情暴發規模的潛在影響,如果局部控制失敗,作者開發了一個基於個人的流感流行模擬模型,該模型考慮了人口統計學、個人運動和工作場所、學校和家庭的社會接觸率,以估計SARS-CoV-2人際傳播的可能性。模型參數包括個體隨時間的傳染性,假定無症狀的人群比例(7.5%),平均潛伏期的累積分布函數(引起COVID-19的病毒與引起SARS的病毒具有相同的平均潛伏期為5.3天),以及症狀發作後的住院時間(3.5天)。
使用該模型,作者估計了在檢測到100例社區傳播後80天內SARS-CoV-2感染的累計數量。感染性參數選取基本傳染數(R0)三個值,分別為較低(R0=1.5)、中等及可能(R0=2.0)、高傳播率(R0=2.5)。通過對武漢地區COVID-19攜帶者資料的分析,選取基本傳染數。
除了不包括任何幹預措施的基礎情景外,還提出了在地方控制失敗後實施的四種幹預情景:1)隔離受感染個體和隔離其家庭成員(隔離);2)隔離並立即關閉學校2周;3)隔離並保持工作場所距離,其中50%的員工被鼓勵在家工作2周;4)隔離,立即關閉學校,工作場所保持距離。這些幹預措施遵循了新加坡衛生部目前正在採取的一些政策選擇(隔離和某些工作人員疏散),作為呼吸道病毒控制的標準幹預措施。
在基礎方案中,當R0為1.5時,第80天感染的中位累積數為279,000,相當於新加坡常住人口的7.4%。中位感染數隨感染力提高而增加:R0為2.0時為72.7萬例,佔新加坡人口的19.3%;R0為2.5時為1,20.7萬例,佔新加坡人口的32%。
與基礎方案相比,聯合幹預是最有效的,當R0為1.5時,估計感染中位數減少了99.3%(估計1800例)。然而,在傳染性較高的情況下,疫情預防變得相當具有挑戰性。對於聯合幹預方案,R0為2.0,估計中位數為50,000例,與基礎相比減少了93.0%;R0為2.5,估計中位數為258,000例,與基線相比減少了78.2%。
作者還探討了在人群中無症狀病例比例大於7.5%(即無症狀或症狀輕微但仍能傳播的比例)時的潛在影響。即使在低傳染性(當R0為1.5或更低時),高無症狀比例也會帶來挑戰。假設無症狀比例增加到50.0%,在聯合幹預的第80天估計會發生多達277,000例感染,而在R0 = 1.5時基礎為1,800例。
亞歷克斯·R·庫克博士補充說: 「如果由於無症狀的比例較高而使這些幹預措施的預防效果大大降低,則將對隔離和治療受感染的個體施加更大的壓力,當受感染的個體數量超出能力時,這將變得不可行。在較高的無症狀率下,公共教育和病例管理變得越來越重要,需要開發疫苗和現有藥物治療。」
作者注意到他們研究中的幾個局限性,包括過時的人口普查數據、移民流動的影響、輸入病例的傳播影響(來自新加坡以外的傳播)、個人之間接觸模式的動態以及其他未預見的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就病毒的傳播和感染性而言,COVID-19的流行病學特徵仍然不確定;因此,對從症狀出現到入院之間的時間、一個人隨時間的傳染性如何以及無症狀率的估計是基於SARS-CoV的。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Joseph a Lewnard和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Nathan C Lo在一篇相關評論中寫道:「儘管這些幹預措施的科學基礎可能是強有力的,但倫理考量是多方面的。重要的是,政府領導人必須制定隔離和社會疏遠的政策,不歧視任何群體。以公共衛生的名義所犯下的社會和經濟不公正的後果具有持久的影響。幹預措施可能造成收入減少甚至失業的風險,對最貧困的人口造成不成比例的影響:迫切需要制定政策來減少這種風險。應特別注意保護弱勢群體,如無家可歸者、被監禁者、老年人或殘疾人以及無證移民。同樣,某些群體可能需要例外,包括那些依賴於持續治療的人。」
原文來源: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03-impact-physical-distancing-covid-.html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