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月6日)上午,第十二屆江蘇省中小學詩歌競賽總決賽頒獎典禮在南京舉行。214名學生分獲小學組、初中組、高中組一、二、三等獎,陳與欣等14名學生獲「詩歌之星」榮譽稱號。
「冬的腳步,或許就是為春天探路吧。」這是濱海縣永寧路實驗學校六年級學生楊一帆作的一句詩。楊一帆接受採訪時猶如一個小詩人:「我讀豪放詩的時候,感覺自己也馳騁在戰場上;讀婉約詩的時候,又感覺自己柔情似水。」
陳與欣來自南京外國語學校高二年級,在她看來,詩歌如同音樂一般,是一種藝術,其抑揚頓挫的聲調只有用心體會才能明白其中的韻味,死記硬背只會抹殺詩歌的美感。陳與欣說:「每次讀詩,都會讓我立刻安靜下來。這種感覺真的很好。雖然詩歌偏文,但能夠讓我在學理科時更加專注與投入。」
著名作家畢飛宇也來到現場。畢飛宇認為,詩歌的美是從破壞語言開始的,要想解釋一首詩,唯一的辦法就是復讀它,少一個字都不行。畢飛宇不建議家長用自己的語言給孩子講述現代詩:「講述現代詩、翻譯現代詩都是很愚蠢的,哪怕你是一名語文老師,你也不要給孩子講,因為對於現代詩來說,你不一定比孩子懂得多。你要做的,是讀給他聽,或者引導孩子反覆朗讀。」
在互動環節,有學生拋出一連串問題:
「為什麼歷年高考作文都會標上8個字:『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高考語文卷中都有古詩文賞析,為什麼很少有現代詩賞析?」
「今後高考語文卷中會不會有現代詩賞析,讓有這方面才華的同學也能發揮出自己的特長?」
「未來,詩歌還會重現盛唐時代的輝煌嗎?」
畢飛宇認為,不以分數來判定詩歌寫得好與壞,其實是對詩歌的一種保護:「雖然我不是高考命題者,但我幾乎可以明確地說,未來高考作文允許寫詩歌,或者語文試題中出現現代詩賞析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面對任何一個東西,首先考慮的是大文化。」
畢飛宇坦言,詩歌重現盛唐時代的輝煌,既不可能,也沒必要。詩歌的本質是農業文明,農業文明過去了,詩歌作為當時的文化符號,其實也就過去了。當然,詩歌作為瑰寶,在我們的文化體系裡,永遠存在著。
「許許多多的東西,它產生輝煌都和具體的文化氛圍有關。比如你問我,今天的書法家能否達到唐宋時期的水平?今天的京戲能否達到民國時期的水平?我想說的是,今天和未來都不可能了。不是因為今天的藝術家沒這個才能,而是文化的改變,導致了生活形態的改變。以書法為例,現如今,當一個人拿起毛筆的時候,我們大家都知道,他是在做藝術,因為現在是電腦時代。而在過去那個年代,人們做很多事情,都要通過他手上的那支毛筆來呈現。他高興的時候,筆尖的毛是什麼樣的彈性?他寫邀請函,請朋友來做客的時候,他筆尖的毛又是什麼樣的彈性?他憤怒的時候,拿起毛筆寫字,發現筆尖的毛已經支撐不住他的憤怒了……書法藝術就是這麼來的,也是這麼走向輝煌的,因為它和當時的生活息息相關。」
「如果在今天,全國各地出現了唐朝那麼多的詩人,我覺得這不是一件好事;14億中國人,如果5億人都去參加選秀想當歌星,也不是一件好事。在今天,我們要的是大量的科學家和大量的勞動者,再加上少部分詩人、少部分歌星。與此同時,人人都愛讀詩、人人都愛唱歌,這才是對的。」
江蘇省中小學詩歌競賽經江蘇省教育廳批准,由江蘇省教育學會校園文學專業委員會主辦,旨在傳承中華詩詞,弘揚民族文化。本屆競賽分地區海選和全省總決賽兩個階段。地區海選吸引了全省12萬名學生參加,總決賽則以綜合能力與核心素養為導向,設置了詩歌創作、詩歌作文、詩歌鑑賞、詩歌知識、詩歌仿寫、詩歌默寫、詩歌朗誦等七類試題。
更多精彩節目,請關注江蘇教育頻道周一至周六每晚21點30分播出的《江蘇教育新聞》欄目。
(來源:江蘇教育頻道/姜堅 謝健 編輯/貝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