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與臺灣省都是曾經的亞洲四小龍,經濟起飛時間,社會發展水平都非常相近,不過如今韓國人均GDP早已突破三萬美元大關,步入中等發達經濟體。而臺灣人均還停留在2.6萬美元的水平,雖說也算是一個初等發達經濟體,不過一個初等兩字,就是截然不同的兩個境界。因為三萬美元才是公認的發達經濟體門檻。
其實從產業發展水平上,臺灣並不比韓國落後,相反有些領域還處於領先水平,比如半導體技術。臺灣省的臺積電在晶圓代工領域是當之無愧的市場龍頭,市場佔有率超過50%,而三星電子在臺積電的競爭壓力下,似乎永遠難有出頭之日。從7nm工藝再到5nm,一直到研發中的3nm,臺積電總能領先一步,佔領市場先機,牢牢把持著主流市場。除此之外,臺灣還有晶片設計企業聯發科,封測巨頭日月光,產業鏈之完整遠超韓國,那麼為什麼技術先進的臺灣,在人均GDP上卻輸給了韓國?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對臺灣的產業要有個大概的認識。臺灣三大產業包括半導體,面板及光電產業和電子零組件,其中半導體和光電產業是臺灣多年以來大力扶持的高科技產業,被視為臺灣的經濟支柱。在半導體領域,形成了以臺積電,聯電,南亞科為代表的產業集群;而在光電產業,代表性的企業包括友達光電和群創。
不過被視為高科技產業發展方向的半導體和光電產業,大部分企業並沒有核心技術,臺灣光電產業的技術最初來自日本企業,雖然後來富士康收購了日本夏普,但是顯示面板的最新技術已經轉移到韓國,近年來有關面板技術的3000多項專利,近8成掌握在韓國企業手中。
就半導體產業而言,臺灣雖然近乎擁有最完整的產業鏈,不過最關鍵的半導體設備,卻不得不依賴進口,全球半導體設備的生產掌握在美國應用材料公司,日本的東京電子,荷蘭的ASML等歐美日國家手中,即便是臺積電,一旦沒有最先進的晶片設備,也無能為力。而在這方面,韓國並不是空白,韓國SEMES是全球十大半導體設備企業之一。
臺灣雖然擁有最先進的晶片工藝,不過卻存在兩大短板,一是核心技術缺失,主要原因還在臺灣特有的代工文化,企業不需要原創技術,客戶提供或者從市場上購買成熟技術是企業的普遍做法,因此臺灣的先進技術僅僅局限於製造層面,技術的護城河並不深,包括臺積電也是如此,一旦被超越,也就很難再扭轉局面。
另一大短板就是關鍵設備掌握在別人手中,歐美國家及日本之所以能穩居產業鏈的頂端,競爭對手少,利潤豐厚,主要原因是它們牢牢掌握了設備的供應,誰擁有先進的設備,誰就擁有市場話語權,在市場衝鋒陷陣的是臺積電,三星電子這些企業,而真正的贏家卻是歐美和日本公司,從這個意義來說,臺積電代工領域的優勢也就不值一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