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杭州有位男子學抖音網友,在夜宵攤上用菜換其他陌生客人的肉,被拒後感覺沒面子,居然找人揍了對方,落得個被刑拘的下場。模仿抖音模仿出事故,這不是第一次了:陝西西安一名8歲的男童因模仿抖音上「膠帶粘門」的整人視頻,導致6歲的弟弟絆倒摔傷;武漢一位爸爸學抖音挑戰高難度 失手致女兒脊髓嚴重受損......
抖音確實有其魔力。作為一個日均播放量超十億次的短視頻社交平臺,抖音「抓人」秘訣正在於層出不窮的「爆款」,從抖音蝦、抖音舞、抖音神曲,到抖音景點、抖音整蠱,更新換代速度之快可以用各領風騷兩三天來形容。「爆款」參與者,有人為「帶貨」,有人為獲陌生人認可,有人純粹只是為了在歡樂逗笑中逃離一會現實。一個個15秒視頻組成的魔幻場景,建立起了令人迷醉的光影世界,一旦掉進去,就像掉進愛麗絲的「兔子洞」,沉浸於迷狂的體驗中令人不想出來。
我們需要這樣的娛樂場景嗎?先不提娛樂在人類文明進化發展中有其地位,不提感性愉悅所蘊含的革命性潛能,以及媒介技術發展的必然性,僅僅觀察抖音流行過程中迸發的各種藝術創意、生活靈感、奇人異事,足以令驚嘆自己的想像力貧乏。可惜的是,這裡不只鼓勵創意和發現,還鼓勵模仿和跟隨。
所謂的用戶粘性就來自於各種「挑戰賽」、模仿賽,來自於渠道和流量加持下,鼓勵用戶不斷重複別人發明的「梗」,找尋存在感和歸屬感。而當越來越多的年輕網友們在模仿視頻中興奮大呼「抖音爸爸沒騙我」時,合著同樣音樂跳著同樣舞步時,抖音這個商業產品,如願實現了裂變式繁殖。
為了更快地繁殖,必須鼓勵更多人去模仿。正是基於平臺這樣擴張的思路,社會新聞中匪夷所思的「抖音模仿者」越來越多,多到令人笑不起的地步;多到令人懷疑是抖音模仿生活、還是生活模仿抖音。去陌生人碗裡夾肉、失敗之後還惱羞成怒的這位老哥,顯然是默認所有人都和他同處在一個叫做「抖音」的「兔子洞」裡,分不清虛擬和現實界限。而這種玩法,恰恰只實現了娛樂價值中最淺層的自我麻痺作用。
最近有一個大熱的黑暗理論「Tittytainment」(「奶頭樂」理論),提出者布熱津斯基曾是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該理論認為:讓底層民眾精神麻木,滿足現狀,方法就是不讓他們感覺不滿,也不要讓他們意識到需要提升自我,只需要用大量娛樂來滿足他們就可以了。當今青少年中不乏聲音認為,用娛樂來自我麻痺是一種自由權利,私人生活領域不容他人置喙。但是把自己變成娛樂產品的「容器」,可以讓商家隨意填塞,這是自由嗎?這恰恰與精神自由、靈魂自由的追求背道而馳。
根據熱門電影《頭號玩家》的設定,到了2045年,壟斷世界的巨頭將是一家叫ICI的遊戲公司,屆時,資本壟斷和思想的壟斷已經不分家了。如果年輕人越來越多地沉迷於手遊、綜藝、網絡社交帶來的「即時滿足」,而不願意為了更高目標,去延遲滿足、控制眼前欲望,這種設定可能就不只是導演的藝術架空想像。
玩抖音的諸位也許該自我提醒:閒暇時候可以向「兔子洞」投去一瞥,並切莫讓它異化為主宰我時間、剝奪我發展的怪物,更不要認為,那就是真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