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下半句更精髓,聽懂的受益一生

2020-12-16 左小姐與右小姐

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導語

說起"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相信大家都經常聽到這句話的,自然也就知道這是出自劉禹錫的《陋室銘》。而"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兩句話的本意是山不一定要高,只要有神仙居住就是名山;而水也不一定要深,只要有蛟龍就有了靈氣。

其實我們都知道《陋室銘》全文不過短短百字,而作者劉禹錫只是借著讚美陋室的理由來抒發自己志行高潔,安貧樂道,不與世俗的高雅情趣,這也很好地從從側面反映了作者自命清高,孤芳自賞的想法。

其實很少有人會記得"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句話,因為大家會認為這句話和上一句是一樣的意思,並且兩者對比肯定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更加優美。但是實際上"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才是說盡了人生的一句話,讀懂了它那麼一生都會受益。

那麼今天就和小編一起看看這句話到底蘊藏著什麼含義吧。

一、外在的條件並不重要,自身修的修養才是真正立足的東西。

我們都知道劉禹錫是一個十分自命清高的人,看到他的《陋室銘》裡把自己比做以仙、龍自喻時就可見一斑。當時他寫這一千古名篇的時候其實就是在表達自己德行很高的意思。

正如他說的那般,山可以不在高低,水可以不看深淺,這些都只是外在的表面現象,是很容易被世人所誤解誤解的。但後面的話表達出這兩者一定要有他們自己的靈魂,這也就是代表著修養的重要性。這裡的自我修養其實就是拿了仙和龍作對照。

而劉禹錫的意思是只要有了仙龍就可以出名,其實就是自我修養到了極高的境界之後自然就能夠出名。那樣的話哪怕居處簡陋,卻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說陋室因為有道德品質高尚的人存在當然也能出名,聲名遠播。這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外在表現的品質才學並不重要,一切的一切不是他的外在所能夠決定的,而是依靠他的自我修養以及才學和智慧,這些才是真正能夠決定一個人的內在表現,也就是所謂的"德馨"。

二、做事不能夠被表象所束縛

就像句中所說的那樣,南陽諸葛亮的破茅屋雖然極為破舊,外觀極為普通,表象十分尋常,但是劉備依舊願意三次來到茅屋之前請他。這就是因為主人品德高尚才被世人所知,才被他人所尊崇而

劉備正是因為沒有受表象的舒服才能夠得到諸葛亮的幫助最後建立蜀國稱帝。而西蜀的楊子云的住處也是一樣。

正如我們今天參觀的名人故居一樣,他們之所以能夠被世人參觀,能夠保存這麼久還被人所景仰,就是因為這裡曾經居住過著名人物才能夠被人稱為名勝古蹟,才有被人參觀的價值,而這樣的屋子往往都經歷過許多年風雨,甚至看起來有些破舊,但是依舊阻攔不了許多人前赴後繼地參觀,其實這也是不為表象束縛的體現。

三、只要有真學問、真本領就自然會得到人們的認可

在這個社會最重要的其實還是自己的本事,本事越大越能夠得到他人的尊重,沒有學問本領的總是會被其他人所鄙夷,而有本事的人無論到哪裡工作,無論怎樣的不起眼,最終都能夠收穫成功的果實,這是非常現實的一件事情,也是非常值得大家認真考慮的事情。

就和山裡的仙人和水裡的蛟龍一樣,諸葛亮不也是有真才實學才吸引到劉玄德三顧茅廬的嗎? 所以說,要想能夠獲得人們的認可,那麼一定要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只要自己的能力提升上去,那麼自然也能夠和水中蛟龍一般為世人仰慕,受益一生。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劉禹錫對陋室的態度,值得每個人參考
    《陋室銘》流傳至今,其中最為經典的一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已成為形容高手在人間、臥虎藏龍的千古名句。其實,這句詩不僅寄託著劉禹錫低調中的自信和優越感,而且對現代的買房一族有著啟示作用。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大嶺山森林公園
    在公園的高山密林中,有許多形象奇特的山石,如插旗石、麒麟石、蓮花石、情侶石,其形狀千姿百態,似人、似獸、似物,栩栩如生。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石洞主景區擁有觀音寺、一尊大佛及一座仿古長城。觀音寺向來香火鼎盛,仙氣十足,名聞遐邇;笑口常開的彌勒佛-"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便開,笑世上可笑之人",誠心一拜,便豁然開朗。
  • 古人十條慎言名句,字字珠璣,讀懂受益一生!
    有句老話說得好「傷人的話,總出自溫柔的嘴」。話一旦說出了口,就像射出的箭一樣,覆水難收。如果想要不傷害對方,贏得好的人緣,就需做好「慎言」。慎言並不是不口不言,而是在恰當的時候說話,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不說。下面小編與大家一起鑑賞古代十條慎言名句,字字珠璣,讀懂受益一生。
  • 趙孟行書書法「山不在高 有仙則名」
    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讚美陋室抒寫自己志行高潔,安貧樂道,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意趣,也反映了作者自命清高,孤芳自賞的思想。文章層次明晰,先以山水起興,點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接著從室外景、室內人、室中事方面著筆,渲染陋室不陋的高雅境界,並引古代俊彥之居,古代聖人之言強化文意,以反問作結,餘韻悠長。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泉州|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聊聊惠安山上的那些老神仙
    惠安●山上的故事山不在高 有仙則名探訪惠安山嶽聆聽口口相傳的民間故事...「錢山」,這其中還要講到神仙鐵拐李的故事了。一年冬天,鐵拐李照常按時起床做飯,飯到半熟卻柴盡草完,屋外下著大雨又無柴可繼,眼看灶火將熄,他情急之下將右腳插入灶膛當做柴塊添火。李母見到這一幕不由驚呼,卻見兒子竟若無其事地將腳慢慢縮回來。原來鐵拐李孝順的舉動驚動了玉皇大帝,李孝子燒腳時騎青牛而來的太上老君正在旁為他施法,卻因李母的一聲驚呼所擾亂,右腳變瘸了。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五嶽之首泰山行分享
    那麼泰山並不是五嶽中最高的山,它憑什麼卻是五嶽之首呢?我覺得有以下幾點。1.方位泰山位於山東省泰安市,這意味著只有泰山處於五嶽的東面。而東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中國人以東為尊。比如我們時常說東南西北,東為首。自然而然,五嶽也就以東嶽泰山為尊了。而山東省泰山周圍的部分是一片大平原。
  • 俗語:「老牛吃嫩草」,下半句才是精髓,可惜少有人知
    接下來這句沒被曲解,老牛吃嫩草,很多時候都被認為是在形容老夫少妻的意思,比如說武則天十餘歲入宮成為李世民的才人,但是當時的李世民已經人到中年,在古代都算是垂暮老人。雖然這個理解沒錯,但是其實這句話作為俗語,是起到勸誡作用,還可以有其他理解。
  • 孔子罵學生一句話成為千古名句,前半句一直被用,後半句無人敢說
    這句話出自我們的孔聖人口中,當時孔子正在給學生上課,途中看到自己有個弟子的座位上沒人,於是孔子就問他的同學,這人去哪了,他的同學回答道,他還在家裡躺著睡覺呢,聽到這句孔子火冒三丈,於是說出了這句話: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另這位同學沒想到的是,孔子罵自己罵出了一句千古名句,這句話還和自己有關,真的是沒臉認人了。
  • 古人智慧:「欲速則不達」,下半句更經典,道盡現實和人性
    有時候有的人還會為此投機取巧,甚至急於成功還動了一些不該有的歪心思,給自己帶去了很多麻煩,將自己陷入了困境。這句話是非常有用,但其實它還有下半句,也十分經典、有教導意義,然而它的下半句就沒有前半句這麼出名,很少有人知道。
  • 老人言「水至清則無魚」,下半句更精髓,老祖宗留的為人處世道理
    老人言:水至清則無魚,由字面也能看出他的意思,清澈到一眼見底的水中,往往是不存在有魚的這也便有了水清無魚這個成語,僅僅幾個字,便能傳遞人生真理。下半句,「人至察則無徒」闡述的真理水至清則無魚是很多人都在說的,但他還有下半句是「人至察則無徒」這句話真的是人生精髓了。
  • 俗語「色字頭上一把刀」,下半句才是精髓,告訴你啥是色令智昏
    佛語有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想必很多人都聽過這句佛語,它的意思就是說世間萬物內在的屬性都是空無所有的,不過還是有很多人錯把這句話當做是佛門眾人不近女色的憑證。自古以來「色」這個字都是和美色掛鈎的,其中有一個成語就是「色令智昏」,意思就是因為貪圖美色而令頭腦發昏失去理智,把重要的都拋之腦後了。
  • 農村俗語:「未窮先窮,永世不窮」,下半句才是精髓,該引以為戒
    農村俗語:「未窮先窮,永世不窮」,下半句才是精髓,該引以為戒貧富差距,無論放到哪一個地區,都是值得大家關注的話題。因為它能直接反映出人與人之間生活水平的差異,還有就是我們當中的大多數人都不滿足於現在的生活水平,想要追求更高層次的東西。
  • 《中國詩詞大會》裡這36句古詩詞名句,是你不得不讀的經典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唐]韓翃《寒食 / 寒食日即事》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 [唐]李白《上李邕》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唐]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唐]杜甫《奉贈韋左丞二十二韻》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宋]盧梅坡 《雪梅》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 《金剛經》的精髓就這4句,越早悟透,越早受益
    其中所包含的道理可能窮盡一生也沒有辦法完全領悟,畢竟《金剛經》是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佛的思想合集,是佛教的至高無上的智慧。回首佛陀的一生,他四處傳教,留下的語錄最後由後人整理,編成了《金剛經》,這裡面的智慧無窮無盡。總結起來,《金剛經》的精髓就是四句話,這也是這本經書的精華所在,越早悟透,越早受益。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人不也怕變成鳥
    最近很多老書蟲都在怨書荒,每本都是精心挑選的,希望正在看這篇推薦的品貌非凡,英俊瀟灑,傾國傾城的小哥哥小姐姐如果覺得有用的話就小女子的文章點個讚吧!《秦吏》《風雨大宋》都落敗,這本架空歷史文成黑馬!話不多說來欣賞吧!
  • 「父母在,不遠遊」,能到底的又有多少呢?其實後半句才是精髓
    「父母在,不遠遊」,相信大家對這句話都非常熟悉,其實從字面來理解,也非常簡單,就是父母還在世的時候,不出遠門。說到這裡很多人就覺得奇怪了,不出遠門,不去大城市哪裡有發展?我們要知道這句話出自古代,那個時候你要離家上千公裡甚至更遠的地方,可能一個月都到不了家,書信來往也需要時間,如果家裡出了什麼事等知道的時候已經晚了,更別說趕回來了,但也不是說真的就不能出遠門,要知道這句後面還有一句,就是遊必有方。
  • 俗語「不色者腎絕、不食者脾絕」,下半句更精華,讓人受益終生!
    而今天要分享的這句俗語,就是有關古人養生的智慧之談,它就是「不色者腎絕、不食者脾絕」,這句傳唱千年不衰的經典之作,人們歷來對此深信不疑,那這句話有何含義呢?                        首先分析下上半句,依字面來看,難免有些危言聳聽,難道不好色就要腎虧了?其實,俗語壓根沒有此意。因為腎臟這個器官,對身體非常重要,並且中醫認為,腎者乃精氣之源。
  • 「一將功成萬骨枯」:16位不出名的詩人,寫出了16句千古名句
    【名句解析】一個將帥的成功是靠犧牲成千上萬人的生命換來的。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唐·高蟾《金陵晚望》【詩人生平】高蟾,晚唐詩人,與鄭谷友善,考試屢屢落第。為人講義氣,高蟾工五、七言律絕,多寫感事憤世、嗟老傷懷的悲慨。【名句解析】世間有無數擅長畫事的高手,卻沒有人能把我此刻愁苦的心境描繪出來。
  • 「舉頭三尺有神明」說的啥?下半句才是精髓,古代清官的最高境界
    中國人們在神州大地上繁衍生息數千年,在這漫長歲月裡積攢下了,世界上最為豐富的史料,以及最為優秀的璀璨文明,我們今天依然誦讀著數千年前流傳下來的詩詞歌賦,漫漫千年不過仿佛昨日,很多古人們從自己實踐中得出來的話語,直到如今也在被我們廣泛引用著。
  • 《大戴禮記》10大經典名句,精闢至極,看完受益一生!
    《大戴禮記》10大經典名句,精闢至極,看完受益一生。1. 不能則學,疑則問。——《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不懂的就要學習,有疑問的就要請教。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樣樣精通,對於那些有用的知識,應該採取靈活和虛心的態度,及時請教,及時學習,這樣才能完善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