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的復興和崛起,為我們的歷史研究帶來了新的視野和新的課題。今天,我們無論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還是解決面臨的許多重大現實問題,都離不開從歷史的角度加以審視,離不開對許多重大歷史問題的認識。因此,不能正確地闡釋歷史,就不能科學而合理地認識現在。
所謂歷史的「碎片」,是指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個別事物、事件。歷史留給我們的,往往是不完整的殘跡和「碎片」。歷史研究離不開這些「碎片」,歷史認識就是把片斷、零星的「碎片」聯結起來,從而復原歷史過程,從中探尋歷史發展的規律,這是唯物史觀的基本方法。但歷史虛無主義卻不是這樣,他們打著「還原歷史」「重評歷史」的旗號,來摘取他們主觀選擇的「碎片」,作為他們假設歷史的依據,引導人們形成錯誤的歷史觀,以達到某種政治目的。因此,如何對待歷史的「碎片」,不僅是一個方法論問題,也是一個歷史觀問題。
歷史虛無主義拾取歷史「碎片」是建立在主觀唯心主義的基礎之上。
第一,歷史虛無主義建立在假設的基礎上,將歷史看作是可以任意打扮的對象。
我們知道,具體的歷史現象、事件、人物等,都是特定歷史環境的產物,它們所構成的歷史聯繫決定歷史的獨特面貌,這就意味著我們的歷史認識不能建立在假設的基礎上。但歷史虛無主義卻不是這樣,歷史虛無主義借鑑後現代主義「解構」歷史的敘事方式,先預設出符合自己意圖的結論,對真實發生過的歷史作出假設的判斷,再將他們假設出來的「歷史」視為「客觀」發生的「歷史」,並從中尋找其「內在聯繫」。在歷史虛無主義者看來,歷史是可以任意打扮的對象,需要裝扮成什麼身份,就去挑選什麼。經過他們的打扮,復闢帝制、開歷史倒車的袁世凱成了中國現代化的開拓者,「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慈禧太后成了推動中國近代化的英明領袖,「我自橫刀向天笑」的變法先驅譚嗣同成了「近代激進主義的開頭」,民族英雄林則徐的虎門銷煙成了不識時務、不負責任的蠻幹。他們還以所謂的「範式轉換」來曲解歷史,從根本上違背近代中國的歷史實際和首要的歷史任務,改變近代中國所處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科學結論,將中國人民的反抗鬥爭說成是以落後對先進,以保守對進步。他們甚至宣揚「侵略有功」,散播「中國要富強康樂,先得被殖民一百五十年」等謬論。於是,在這種歷史觀下,辛亥革命被斷言為「純屬錯誤」,新民主主義革命被強加上「破壞文明進程」的罪名。
第二,歷史虛無主義否定歷史發展的客觀存在,將客觀的歷史過程任意切割。
歷史是眾多因素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有機過程,它既不是各個因素的混亂堆積,也不是各個部分的簡單機械相加,而是多樣性的有機統一的整體。歷史中的事件、人物、制度、文化、科技、思想、環境等等,只是這個整體的組成部分,要認識某一歷史現象、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必須將與其相聯繫的各種因素結合起來綜合考察,才能夠科學、準確、全面、深刻。歷史虛無主義卻不是這樣,他們慣用的手段是抓住片面和細節,隨意切割歷史,否定全面和整體,或是選取無關大要、無關宏旨、支離破碎的細節標榜認識了整體的歷史。他們將其「研究」的出發點服從於其立場,根本不顧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優秀傳統文化,不顧近現代以來中國人民爭取民族自由獨立、國家富強的偉大歷史創造,只是截取他們所需要的「史料」,以偏概全,斷章取義,孤立解讀。他們宣揚的「告別革命」論,就是一種典型的切割歷史的表現,他們否定中國近代以來追求變革進步的史實,讚美維護封建專制統治的保守和妥協,斷言「中國在20世紀選擇革命的方式,是令人嘆息的百年瘋狂與幼稚」等等言論,無不是這種割裂史觀的真實寫照。
第三,歷史虛無主義隨意否定歷史,否定包括愛國主義在內的民族精神,意圖從精神上擊垮民眾。
歷史就是過去,但從另外一種意義來說,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將來的歷史。歷史猶如長河,過去、現在和未來不可分割。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但這種創新永遠離不開特定的歷史前提。正如馬克思所說,「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歷史構成了人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點,每一代人的生活,都建立在前一代留下的歷史遺產之上。否定歷史,也就否定了我們創造現實的根基。刻意否定歷史,是歷史虛無主義的主要表現。他們為了自己的「立場」,無視中華民族悠久文明和燦爛的文化,公然篡改中國文明起源,全盤否定中國歷史文化的優秀傳統。經過 「重新評價」,抹殺先輩的革命史,抹殺我們民族獨立鬥爭的歷史,抹殺偉人領袖的歷史功績,否定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和建設史。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人形成的基本世界觀、基本歷史結論和國家發展道路遭到了刻意的攻擊和詆毀。近年來,隨著歷史虛無主義者對慈禧、琦善、李鴻章、袁世凱等這樣一些歷史人物的翻案和「重評」,雷鋒、劉胡蘭、黃繼光、邱少雲、狼牙山五壯士,這些我們心目中的當代英雄人物也一個個遭到質疑和汙毀,各種「解密」、「揭密」、「歷史真相」在網際網路上暗潮洶湧:雷鋒日記全是造假,劉胡蘭被鄉親所殺,狼牙山五壯士其實是土匪,黃繼光堵槍眼不可能完成,邱少雲烈火焚身不合生理……這些否定,指向的是英雄人物個人,目的卻是顛覆和虛無我們民眾的價值觀念,摧毀我們民族的精神和脊梁。
從歷史虛無主義拾取歷史「碎片」的表現,我們不難看出,歷史虛無主義的實質就是秉持唯心主義歷史觀來認識、分析和解釋歷史現象,是對歷史事實完全不講原則和方法的虛無。他們不僅將客觀歷史任意「碎片化」,甚至不惜編造歷史、偽造史料,用以轉換歷史主題、假設歷史事實。應當說,歷史虛無主義的歷史觀稱不上是一種「主義」,他們拾取歷史「碎片」的目的,不外乎是為了實現一個個不可告人的「主意」罷了。
歷史虛無主義拾取歷史「碎片」不是為了研究歷史,而是為了達到其政治目的。
首先,歷史虛無主義不是不懂得應當如何拾取歷史的「碎片」,而是出於政治的需要。
在當代中國走向現代化過程中,不斷遭遇到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挑戰。20世紀90年代初,歷史虛無主義打起「還原歷史」,「重評中國近代史」的旗號;進入21世紀,歷史虛無主義又以「學術研究」、「理論創新」的面目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由於打著「學術研究」的幌子,當前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更具隱蔽性、迷惑性和滲透性。一些歷史虛無主義的文章,體系非常完整,邏輯結構也很清晰,似乎也在擺事實,講道理,看起來好像有思想、有內容,也有條理。但是,歷史虛無主義真的是要「研究」歷史嗎?答案是否定的。歷史虛無主義不是不懂得應當如何拾取歷史的「碎片」,歷史虛無主義的要害不是真正要進行「學術研究」,在歷史研究領域建立起新的理論,進行「理論創新」,而是政治需要,所以歷史虛無主義根本不在乎「歷史的真實」是什麼樣子。在歷史事實上,歷史虛無主義通過對近代史、黨史、國史的「解構」,否定近代中國革命,歪曲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建設新中國的歷史進程,最終的指向是詆毀歷史和人民選擇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理論邏輯上,歷史虛無主義以質疑和淡化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對歷史研究的指導地位為突出的表現,從而否定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形態學說、階級鬥爭學說,否定新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取得的成就,甚至對馬克思主義進行直接攻擊,指責馬克思主義就是「歷史虛無主義」。
我們知道,「一個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與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密切相關的」,歷史虛無主義刻意歪曲和否定歷史,其政治目的也昭然若揭。
其次,歷史虛無主義任意打扮、切割、假設、否定歷史的動機和目的是全盤西化,否定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進步道路。
認識歷史,是要把歷史的內容還給歷史,歷史虛無主義卻並不在乎歷史的真實,他們任意打扮、切割、假設、否定歷史的動機和目的是全盤西化,否定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的進步道路。從他們打出的「重構中國近代史」旗號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這個思路。一部中國近代歷史,是近代世界歷史與中國封建社會後期歷史綜合發展變化的結果。鴉片戰爭及其後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等重大事件,構成了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主要內容。歷史虛無主義者卻將帝國主義侵略與「近代文明」相等同,聲稱「鴉片戰爭一聲炮響,給中國帶來了近代文明」。他們指責太平天國運動「絕無進步的歷史意義可言」,認為辛亥革命「搞糟了」,就不該發生,是激進主義的結果。他們假設洋務運動的「改良」、清政府的「新政」會造就「明主」,創出「盛世」,所以不該發生抵抗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革命運動,更不該產生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並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社會主義道路。近現代中國人民應該外向列強俯首稱臣,內向代表腐朽落後生產關係的舊勢力妥協,「以英美為師」,邁向「近代文明的主流」,走出一條 「光明大道」。沿此而進,他們虛無黨史、國史中的定論,否定新中國成立後取得的各項成就,否定改革開放的成就。他們這種反理性思考所得出的結論是:只有全盤西化,中國才有出路。
再次,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今天,歷史虛無主義是逆歷史潮流而動的逆流。
列寧曾經指出:「在社會現象方面,沒有哪種方法比胡亂抽出一些個別事實和玩弄實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腳的了。挑選任何例子是毫不費勁的,但這沒有任何意義,或者有純粹消極的意義」。他還說:「如果不是從整體上、不是從聯繫中去掌握事實,如果事實是零碎的和隨意挑出來的,那麼,它們就只能是一種兒戲,或者連兒戲也不如。」(《列寧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64頁)歷史虛無主義對歷史的任意打扮、切割、假設和否定確實連「兒戲」都不如,但它帶來的消極影響和危害卻是巨大的。歷史虛無主義「假設」出來的歷史認識脫離了具體、客觀的歷史條件,他們的歷史認識是對歷史的虛構、篡改和臆斷。他們的認識雖然以「學術研究」的面目出現,但卻是將「科學的歷史學」變成了「假設的歷史學」,沒有了學術含量和認識的價值。這種刻意打扮的「歷史」,是一種先驗的歷史認識,正如恩格斯所說,如果它有某種歷史觀的話,「本質上也是實用主義的」。歷史虛無主義者將這種認識稱為「解放思想」和「理論創新」,其實質卻是為了達到其目的的一個又一個「主意」,是他們為了維護其「立場」,實現其動機,對歷史肆意曲解和踐踏的手段。
歷史虛無主義這樣拾取歷史的「碎片」,帶來的結果只能是數典忘祖,最終的走向便是反歷史性,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今天,歷史虛無主義是逆歷史潮流而動的逆流。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