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貓貓」的作用,被嚴重低估了,這樣玩寶寶更聰明

2020-12-22 陪寶寶讀書

剛生完二胎的閨蜜丫丫帶著4個月兒子來工作室玩,我們好久沒見到這麼小的寶寶了,就都圍上去逗他。我用手捂住臉,然後突然又把手拿開,和寶寶玩「躲貓貓」的遊戲,逗得小嬰兒咯咯咯地笑。

閨蜜感嘆:「小嬰兒就是笑點低!」

貝貝媽則笑著說:「貝貝小時候也最喜歡玩躲貓貓。」

世界上所有的小寶寶都愛玩「躲貓貓」遊戲,那你有沒有想過,這是為什麼呢?是寶寶的笑點低,還是「躲貓貓」遊戲有我們意想不到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在親子互動中被嚴重低估的「躲貓貓」。

躲貓貓是寶寶的「心理體操」

在2017年左右,波蘭華沙大學的學者們對嬰兒和「躲貓貓」遊戲進行了研究後,他們發現,4個月大的寶寶就能和照顧者開展躲貓貓遊戲了,等到6個月大時,他們就已經很熟練了。

正如實驗揭示的那樣,躲貓貓遊戲可能是嬰兒和爸爸媽媽之間,最早的真正意義上的「遊戲」了。那麼為什麼小嬰兒都那麼愛躲貓貓遊戲呢?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iaget)認為,躲貓貓能教會小寶寶,物體恆存的道理。這樣做可以緩解他們的分離焦慮。而在不同月齡,躲貓貓的意義也不一樣,可以說躲貓貓是寶寶的一套「心理體操」

0-6個月:建立安全感

對於0-6個月的嬰兒來說,媽媽用手捂住臉,媽媽的臉是真的消失了。他可能會有一瞬間的恐慌,等媽媽把手拿開時,嬰兒喜歡的臉有回來了。寶寶會獲得一種類似我們看到happy ending的感覺。當變化著的物體,回到常態,會帶給嬰兒一種安全感,這正是這個階段嬰兒所需要的。

人工智慧領域用躲貓貓進行機器學習

6-12個月:認識物體恆存

6個月以上的寶寶,記憶力和認知能力大幅發展,因此在玩躲貓貓遊戲時,即便媽媽捂住了臉,寶寶依然知道,媽媽的臉就在手後面。這就是皮亞傑對於「客體恆存」的觀點重複物體即便看不見,也不是真的消失了。這有助於他們認識真實的客觀世界,提升內心的安全感。玩過這個遊戲的小寶寶,如果你把小球放進盒子,他們也不會認為是消失了,依然會用手去抓。

1歲以後:感受控制感

一歲以後寶寶已經可以預測事件了,鏘寶在一歲左右還很喜歡躲貓貓遊戲,因為他知道我很快就會露出臉,甚至他會主動自己躲貓貓,用手捂住臉。但是這個遊戲很快就玩膩了,如果加入一些表情,比如每次露臉都換個表情,他就還會驚喜的笑出來。

對一歲多的寶寶而言,無論是自己主動進行躲貓貓,還是去猜想手背後的臉。都因為結果可預測,讓孩子感到充滿自信,有掌控感。但是根據邊際遞減效應,隨著遊戲的進行,這種感覺越來越難獲得。於是當他能自由活動,躲貓貓就可以升級為「捉迷藏」了。

躲貓貓幫娃建立強大內心

在人類學著作《裸猿》中,作者將「躲貓貓」遊戲稱為:建立在安全基礎上的強烈刺激。

可以這樣理解,躲貓貓的精髓在於跟近親的人(可以提供安全)的人之間的遊戲。所以對於4個月的寶寶,陌生人的躲貓貓或許還有上文所說的「物體復原」的驚喜。

但是當孩子已經6個月,媽媽捂住臉時,6個月的寶寶可能會覺得危險,正準備發出危險信號,那個能提供安全的臉又出現了,嬰兒哈哈大笑,背後的含義是「雖然感覺危險,但我知道是安全的。」這一遊戲的深層好處,是可以幫助嬰兒拓展他對身體功能的認知以及對周圍世界的探索。

媽媽的臉消失在手背後的感覺,類似於我們成年人去密室或蹦極尋找刺激的感覺,其實都是在努力拓展心理的邊界。可以這樣說,如果經常和寶寶玩藏貓貓的遊戲,他大概率會成為一個勇於探索世界,內心相對強大的孩子。

這樣玩「躲貓貓」寶寶更聰明

聽著我們聊天的默默媽說,雖然孩子愛玩躲貓貓,不過就是那幾個月,過了一段時間他就會覺得無聊了。需要更多新鮮有趣的玩具。可能很多父母在某個時間點,會發現,無論你怎麼用手蒙上臉,再拿下來寶寶都不會再笑了。其實並不是寶寶厭煩了「躲貓貓」本身,而是沒了新鮮感,下面介紹的三個方法,能幫你給這個遊戲加點料,讓寶寶百玩不厭哦!

遊戲一:更換遮擋物

我們通常陪寶寶玩躲貓貓,都會用手來擋臉。時間長了孩子難免已經能猜到結局。不如利用手邊其他物品代替手做遮擋物。比如小手帕、孩子的畫冊、紙巾。我在鏘寶七八月的時候,就特別喜歡躲在窗簾後面逗他,還會製造出各種動靜,讓他知道我整個人都在窗簾後面,跳出來的時候,他會咯咯大笑。

遊戲二:請其他玩具夥伴來躲貓貓

貝貝媽分享了另外一種能讓躲貓貓更好玩的方法,當貝貝1歲多,已經早厭煩了簡單的躲貓貓。貝貝媽就會把他的小汽車、動物玩偶一字擺開說:「來小夥伴們,我們一起來躲貓貓。」貝貝很快get到媽媽的意思,將那些玩偶藏在小手帕下面,盒子裡,甚至沙發下面。

或者媽媽藏讓他來找,一邊玩貝貝媽還一邊向孩子灌輸空間關係。比如上面、下面、裡面等等。等到孩子2歲左右的空間敏感期,這樣的遊戲還能繼續起到輔助孩子空間認知的功能。

Ps:到時候他會更樂於將玩具塞在尺寸差不多的小角落裡。

遊戲三:讓寶寶躲起來

捉迷藏是躲貓貓的高級形式,自己躲藏起來讓媽媽找,讓幼兒充滿信心:「我能找到你,還能藏起來。」不過剛開始,他們可能藏的有點自我為中心。不過不要緊,你只要視而不見去「尋找」就好了,看破別說破。畢竟寶寶關注的點只是自己有沒有躲起來。至於別人能不能看見,需要到4歲左右他才會考慮。

Cici繪本推薦:

除了上面說到的三種方法外,其實媽媽們還可以利用繪本將「躲貓貓」發揚光大。我和鏘寶經常玩的是這套被譽為「色彩大師」的義大利繪本作者朱裡安諾的《躲貓貓》,書中的小動物,都是躲貓貓的標準姿勢,可以幫助孩子認知動物。

最有趣的是書的最後,還有一面小鏡子,帶寶寶自己和自己躲貓貓,也是一種有趣地體驗吧。

相關焦點

  • 寶寶喜歡玩"躲貓貓",作用卻常被父母低估,這樣陪玩寶寶更聰明
    是寶寶的笑點低,還是&34;遊戲有我們意想不到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在親子互動中被嚴重低估的&34;。,記憶力和認知能力大幅發展,因此在玩躲貓貓遊戲時,即便媽媽捂住了臉,寶寶依然知道,媽媽的臉就在手後面。
  • 為什麼寶寶喜歡玩躲貓貓?原因出乎人意料
    ,很多小朋友都喜歡玩,Mommy有很多次就成功地用玩躲貓貓遊戲,來拉近了與小朋友的關係。 孩子為何喜歡玩躲貓貓? 上到幾歲的兒童,下到幾個月大的嬰兒,都喜歡玩躲貓貓,這款遊戲到底有何神奇之處?
  • 「寶寶,你贏了,快出來吧」,母女玩躲貓貓,寶寶卻永遠消失了
    JoJo媽在粉絲群與寶媽們分享幼兒安全教育的時候,麗麗媽跳出來說她跟女兒玩躲貓貓的遊戲,女兒躲起來之後,卻永遠消失了。麗麗媽原本只是想跟女兒互動玩親子遊戲,結果女兒為了躲得隱秘一些,躲到床底下的柜子裡,躲著躲著睡著了。
  • 為啥寶寶玩「躲貓貓」時,只擋小腦袋?你以為的無聊遊戲並不簡單
    今日問題:你家寶寶喜歡玩躲貓貓嗎?小孩子最喜歡大人陪著一起做遊戲,即使是一些簡單的遊戲,孩子玩起來都會特別高興,家長看著也覺得孩子很可愛。而躲貓貓就是很多小寶寶特別喜歡玩的遊戲,即使是小月齡的寶寶也能跟家長互動起來。
  • 2歲寶寶和爸爸玩躲貓貓,突然「消失了」,藏身地點讓人意外
    2歲的小晨特別喜歡玩躲貓貓,沒當玩這個遊戲時,總是吱吱的笑個不停,表現出非常開心的樣子。這次也不例外,小晨躲在家中的某個角落,讓爸爸去找,但奇怪的是,這次爸爸找了很久,廚房和各個房間的角落都找遍了,依然沒有看見小晨。媽媽此時倒是不著急,反而一臉輕鬆的樣子,好像在嘲笑他一樣。爸爸看到這種情況,直接認輸了,想要讓孩子他媽把小晨找出來。
  • 寶寶「躲貓貓」藏頭不藏腳,寶媽:我家寶貝怕是個小笨蛋?
    家裡有了小寶貝之後,跟寶貝玩遊戲就成為了寶爸寶媽們的日常。而很多寶媽們都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自家寶寶最喜歡玩「躲貓貓」。但是每次躲貓貓的時候總是藏頭不藏腳,很多時候躲在窗簾後面露著腳,又或者是趴在床上把自己的頭藏起來,小屁股露在外面,甚至還有寶媽懷疑自家的寶寶是個小笨蛋。那麼寶寶這種行為真的是因為寶寶笨嗎?當然不是,寶寶「躲貓貓」藏頭不藏腳可是有科學依據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聊這些事。
  • 8張照片告訴我們,寶寶玩「躲貓貓」時多可愛,哪一個像你家娃?
    本文由糰子媽育兒原創,歡迎個人評論、分享有沒有發現,捉迷藏這個遊戲孩子永遠玩不夠,無論家裡誰來看他,都會被他拉去玩。玩遊戲時,孩子天真的樣子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歡樂,下面就用一組圖片帶大家看看,玩「躲貓貓」時的孩子有多可愛。
  • 媽媽不配合寶寶躲貓貓,神獸很生氣自虐咬自己,怎麼辦
    科學研究表明,我們在人生最初兩年裡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可能會伴隨我們一生哭鬧解決不了問題,那就咬自己寶寶說:「媽媽,躲貓貓」。寶媽說:「等媽媽吃好飯再陪寶寶躲貓貓好不好」。寶寶拉著媽媽的手說:「不要」。寶媽故意裝傻說:「不要躲貓貓啊,那好吧」。寶寶見媽媽誤解了他的意思,又著急地重複了一遍說:「媽媽,躲貓貓」。寶媽說:「再等五分鐘,等媽媽吃好飯再陪你玩,好不好」。
  • 為什麼全世界的寶寶都愛玩「躲貓貓」?它的好處,你可能想不到
    你可能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寶寶躺在床上或者嬰兒車裡,媽媽用毛巾擋住寶寶的臉。然後媽媽一聲:「悶兒哞。「(象聲詞)然後突然撤掉毛巾,寶寶就會哈哈大笑。沒錯,這就是媽媽和孩子經常玩的遊戲——躲貓貓。如果要說有沒有一款親子遊戲能夠跨越國家、種族、語言,全球各地的媽媽和寶寶都會玩的親子遊戲,那一定就是「躲貓貓」了。
  • 和寶寶一起玩拼圖好處多,建議爸爸媽媽這樣做,寶寶更聰明
    市面上五花八門的玩具很多,不得不說益智類玩具是最受歡迎的,因為爸爸媽媽們都希望自己的寶寶能通過玩這類玩具,來提高智力。益智玩具往往都是需要寶寶動手、動腦、用眼觀察,所以,多給寶寶玩益智類玩具對寶寶的大腦開發是有幫助的。有研究表明,經常益智類玩具的寶寶更聰明。
  • 孩子為什麼喜歡玩躲貓貓
    所以媽媽在家裡跟孩子玩躲貓貓的時候,就不能把難度搞得很大,也不要覺得躲貓貓的重點在於躲,你假裝讓孩子找不到。我們通過兒童觀察發現,母親在跟孩子玩躲貓貓,在轉身走的那一刻對孩子的傷害是最大的。躲貓貓的重點不在於躲,而是在於被發現和被找到。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孩子每次被母親抓到的那一刻是高興的,看他的表情,他是非常的開心,他是興奮的尖叫著。
  • 兒科醫生:玩好「躲貓貓」,對孩子竟然有這麼多好處
    有朋友問我,小時候陪蟲蟲玩最久的遊戲是什麼?細想起來,我陪她玩過的時間跨度最長的遊戲一定是躲貓貓。大概她3個月開始,我就會雙手捂住臉或者用手帕擋著臉,然後把手拿開,誇張地說「喵~!」,每次都能逗得她咯咯咯地笑。
  • 孩子為什麼喜歡玩「躲貓貓」?心理學詳細解析背後的原理
    因此我們經常會看到寶寶在母親離開的時候哇哇大哭,他們會認為:媽媽看不見了,是消失了嗎?她還會回來嗎?從躲貓貓「再確認」的過程帶來正向反饋和愉悅感如果你細細觀察,孩子們在玩躲貓貓的遊戲時會發現:最讓孩子愉悅、興奮的並不是「躲起來」,而是「被找到」。在我和我們家孩子玩躲貓貓的時候,她甚至還會故意躲在大人容易找到的地方,好讓你找到她。「我猜你一定會找到我!」
  • 孩子為什麼喜歡玩「躲貓貓」?心理學詳細解析背後的原理
    到底孩子為什麼喜歡玩「躲貓貓」的遊戲?動作的背後隱藏著什麼秘密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孩子為什麼喜歡玩「躲貓貓」?孩子喜歡玩「躲貓貓」,玫瑤老師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探索「物體恆存性」,開始學習用「圖示」解決問題最開始的時候,嬰兒許多動作是沒有目的的,比如說他揮動雙手的時候偶然碰到自己的臉,發現了自己的手並把手指放進口中。
  • 《csgo》躲貓貓怎麼玩 躲貓貓玩法攻略詳解
    導 讀 csgo躲貓貓玩法教程 教你如何躲到最後 csgo是一款第一人稱射擊遊戲。
  • 寶寶為什麼愛玩躲貓貓?背後藏著你不知道的兒童心理學秘密
    有一種遊戲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和寶寶反反覆覆的玩,寶寶就是一直玩不膩,每次都會被逗得咯咯大笑,那就是「躲貓貓」遊戲了,為什麼這種遊戲全世界都愛玩呢?其實這裡隱藏著大大的學問!「躲貓貓」遊戲,就是一個人類幼崽認知「客體永久性」的過程。寶寶在玩這個遊戲的時候,反應會發生改變。從一開始的驚訝「咦你怎麼不見了,咦你怎麼又出來了」,漸漸變成"哈!我知道你就在這兒"。
  • 躲貓貓,你所不知道的秘密
    每天,父母由於照顧寶寶的屎尿屁,用去了大部分的時間,而忽略了在有限的時間裡與寶寶多互動。那對於小月齡的寶寶,我們可以陪她玩什麼遊戲呢?而4-8個月的寶寶,在玩具掉了以後,會稍微找一下,如果找不到或者沒看見,便認為玩具消失了。在這個階段中,有一種認知發展叫「事物永久存在性」,即寶寶能夠意識到,就算事物或者人不在自己視線中,也依然存在。而躲貓貓中媽媽短暫的「不見了」,可以用來調節她的情緒,通過逐漸增加躲起來的次數 ,讓寶寶更快發展這項能力。
  • 《創造與魔法》園林躲貓貓怎麼玩 園林躲貓貓副本分享
    導 讀 創造與魔法園林躲貓貓副本怎麼玩?這個副本的入口在哪裡?
  • 《創造與魔法》園林躲貓貓怎麼玩 園林躲貓貓副本攻略
    導 讀 創造與魔法園林躲貓貓副本怎麼玩?這個副本的入口在哪裡?
  • 0-3歲大腦發育關鍵期,這15件簡單的事讓寶寶智商更高更聰明
    0-3歲是寶寶大腦飛速發展的關鍵期,1歲寶寶的腦重量已經相當於成人的50%,2歲達到成人腦重的75%,3歲時接近成人腦重,可見0-3歲寶寶大腦發育有多快。要想寶寶智商高、大腦發育更快,一定不要錯過0-3歲這個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兒科專家為此給出了一些實質性的建議,在0-3大腦發育關鍵期如何做讓寶寶更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