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生完二胎的閨蜜丫丫帶著4個月兒子來工作室玩,我們好久沒見到這麼小的寶寶了,就都圍上去逗他。我用手捂住臉,然後突然又把手拿開,和寶寶玩「躲貓貓」的遊戲,逗得小嬰兒咯咯咯地笑。
閨蜜感嘆:「小嬰兒就是笑點低!」
貝貝媽則笑著說:「貝貝小時候也最喜歡玩躲貓貓。」
世界上所有的小寶寶都愛玩「躲貓貓」遊戲,那你有沒有想過,這是為什麼呢?是寶寶的笑點低,還是「躲貓貓」遊戲有我們意想不到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在親子互動中被嚴重低估的「躲貓貓」。
躲貓貓是寶寶的「心理體操」
在2017年左右,波蘭華沙大學的學者們對嬰兒和「躲貓貓」遊戲進行了研究後,他們發現,4個月大的寶寶就能和照顧者開展躲貓貓遊戲了,等到6個月大時,他們就已經很熟練了。
正如實驗揭示的那樣,躲貓貓遊戲可能是嬰兒和爸爸媽媽之間,最早的真正意義上的「遊戲」了。那麼為什麼小嬰兒都那麼愛躲貓貓遊戲呢?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iaget)認為,躲貓貓能教會小寶寶,物體恆存的道理。這樣做可以緩解他們的分離焦慮。而在不同月齡,躲貓貓的意義也不一樣,可以說躲貓貓是寶寶的一套「心理體操」
0-6個月:建立安全感
對於0-6個月的嬰兒來說,媽媽用手捂住臉,媽媽的臉是真的消失了。他可能會有一瞬間的恐慌,等媽媽把手拿開時,嬰兒喜歡的臉有回來了。寶寶會獲得一種類似我們看到happy ending的感覺。當變化著的物體,回到常態,會帶給嬰兒一種安全感,這正是這個階段嬰兒所需要的。
6-12個月:認識物體恆存
6個月以上的寶寶,記憶力和認知能力大幅發展,因此在玩躲貓貓遊戲時,即便媽媽捂住了臉,寶寶依然知道,媽媽的臉就在手後面。這就是皮亞傑對於「客體恆存」的觀點重複物體即便看不見,也不是真的消失了。這有助於他們認識真實的客觀世界,提升內心的安全感。玩過這個遊戲的小寶寶,如果你把小球放進盒子,他們也不會認為是消失了,依然會用手去抓。
1歲以後:感受控制感
一歲以後寶寶已經可以預測事件了,鏘寶在一歲左右還很喜歡躲貓貓遊戲,因為他知道我很快就會露出臉,甚至他會主動自己躲貓貓,用手捂住臉。但是這個遊戲很快就玩膩了,如果加入一些表情,比如每次露臉都換個表情,他就還會驚喜的笑出來。
對一歲多的寶寶而言,無論是自己主動進行躲貓貓,還是去猜想手背後的臉。都因為結果可預測,讓孩子感到充滿自信,有掌控感。但是根據邊際遞減效應,隨著遊戲的進行,這種感覺越來越難獲得。於是當他能自由活動,躲貓貓就可以升級為「捉迷藏」了。
躲貓貓幫娃建立強大內心
在人類學著作《裸猿》中,作者將「躲貓貓」遊戲稱為:建立在安全基礎上的強烈刺激。
可以這樣理解,躲貓貓的精髓在於跟近親的人(可以提供安全)的人之間的遊戲。所以對於4個月的寶寶,陌生人的躲貓貓或許還有上文所說的「物體復原」的驚喜。
但是當孩子已經6個月,媽媽捂住臉時,6個月的寶寶可能會覺得危險,正準備發出危險信號,那個能提供安全的臉又出現了,嬰兒哈哈大笑,背後的含義是「雖然感覺危險,但我知道是安全的。」這一遊戲的深層好處,是可以幫助嬰兒拓展他對身體功能的認知以及對周圍世界的探索。
媽媽的臉消失在手背後的感覺,類似於我們成年人去密室或蹦極尋找刺激的感覺,其實都是在努力拓展心理的邊界。可以這樣說,如果經常和寶寶玩藏貓貓的遊戲,他大概率會成為一個勇於探索世界,內心相對強大的孩子。
這樣玩「躲貓貓」寶寶更聰明
聽著我們聊天的默默媽說,雖然孩子愛玩躲貓貓,不過就是那幾個月,過了一段時間他就會覺得無聊了。需要更多新鮮有趣的玩具。可能很多父母在某個時間點,會發現,無論你怎麼用手蒙上臉,再拿下來寶寶都不會再笑了。其實並不是寶寶厭煩了「躲貓貓」本身,而是沒了新鮮感,下面介紹的三個方法,能幫你給這個遊戲加點料,讓寶寶百玩不厭哦!
遊戲一:更換遮擋物
我們通常陪寶寶玩躲貓貓,都會用手來擋臉。時間長了孩子難免已經能猜到結局。不如利用手邊其他物品代替手做遮擋物。比如小手帕、孩子的畫冊、紙巾。我在鏘寶七八月的時候,就特別喜歡躲在窗簾後面逗他,還會製造出各種動靜,讓他知道我整個人都在窗簾後面,跳出來的時候,他會咯咯大笑。
遊戲二:請其他玩具夥伴來躲貓貓
貝貝媽分享了另外一種能讓躲貓貓更好玩的方法,當貝貝1歲多,已經早厭煩了簡單的躲貓貓。貝貝媽就會把他的小汽車、動物玩偶一字擺開說:「來小夥伴們,我們一起來躲貓貓。」貝貝很快get到媽媽的意思,將那些玩偶藏在小手帕下面,盒子裡,甚至沙發下面。
或者媽媽藏讓他來找,一邊玩貝貝媽還一邊向孩子灌輸空間關係。比如上面、下面、裡面等等。等到孩子2歲左右的空間敏感期,這樣的遊戲還能繼續起到輔助孩子空間認知的功能。
Ps:到時候他會更樂於將玩具塞在尺寸差不多的小角落裡。
遊戲三:讓寶寶躲起來
捉迷藏是躲貓貓的高級形式,自己躲藏起來讓媽媽找,讓幼兒充滿信心:「我能找到你,還能藏起來。」不過剛開始,他們可能藏的有點自我為中心。不過不要緊,你只要視而不見去「尋找」就好了,看破別說破。畢竟寶寶關注的點只是自己有沒有躲起來。至於別人能不能看見,需要到4歲左右他才會考慮。
Cici繪本推薦:
除了上面說到的三種方法外,其實媽媽們還可以利用繪本將「躲貓貓」發揚光大。我和鏘寶經常玩的是這套被譽為「色彩大師」的義大利繪本作者朱裡安諾的《躲貓貓》,書中的小動物,都是躲貓貓的標準姿勢,可以幫助孩子認知動物。
最有趣的是書的最後,還有一面小鏡子,帶寶寶自己和自己躲貓貓,也是一種有趣地體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