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趨半,又來到一個國際六一兒童節。過這個節已是若干十年以前,每到此時總升起些許歲月滄桑的悵惘,生命流逝的惶惑,和對美好童年的無限追望。那些年,那些書,曾經陪伴那些歡愉的時代,在這個日子翻閱溫習,是對一段一段歷史的祭奠,也是對甜蜜回憶的重溫。筆者不同意那些「人生需及時清零」的雞湯說法,正因為有了積澱和回憶,人生才會厚重,才會有所謂的價值和意義。
一、《上下五千年》
最初是五本版,後來是上中下三冊。幾百篇故事,每篇一副插圖,簡練的文字,平實的語言,生動的表述,從史前社會到鴉片戰爭前,五千年中國古代史一部在手,孩子們伴著文字圖畫,開啟了穿越時空的旅行,了解中國古代歷史的興亡變遷,看古老璀璨文明的源流。可貴的是,《上下五千年》堅持了歷史唯物主義筆法,不加鋪敘和描寫,基本無虛構,儘量不發議論,儘量少做分析,對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評判,儘量全面客觀,對人和事的評價,不離開具體條件,不輕易全盤否定和全盤肯定。這對培養孩子的分析能力思維能力有著深刻啟發,不再簡單用「好人壞人」判斷世界。一部優秀少兒讀物就是這樣,不僅給孩子講故事,講知識,更能啟發思維思想,培育家國情懷,激勵奮鬥精神,鍛鍊綜合素質。
二、《賴寧的世界》
賴寧1988年犧牲,隨後幾年作為全國少年兒童的榜樣傳名大江南北,被追認全國首屆十佳少年之首。再後來,關於賴寧的犧牲又有很多爭議,說是不值得,可能誤導青少年無謂犧牲,傳說他的雕像和掛圖也撤出了校園。筆者不想在貼合形勢需要的價值評論上浪費時間,只是提及這部20萬字的少年小說,裡面中小學生活的場境、語言、思想、景象,和無數少年兒童的心路和經歷太過契合。主人公有夢想,嚮往到北極抓海兔;愛科學,到大山裡探險尋水晶;愛讀書,科學小說畫報雜誌無所不覽;愛玩耍,自製火藥槍洞穿窗玻璃。……他的夢想、言行、歡樂、痛苦就是無數少兒的夢想,言行、歡樂、痛苦,很多人都可以從《賴寧的世界》裡找到自己兒時的影像,這也是這部書的成功。它不是引導孩子們去犧牲,而是展現一個英雄少年的平凡世界,他的心靈世界、生活世界、成長世界、理想世界,進而讓少兒讀者去努力尋找屬於自己的一方世界。
三、《丁丁歷險記》
一部享有世界聲譽的作品,西方國家家喻戶曉。它為少年兒童刻畫了一個完美的小記者英雄榜樣,勇敢、智慧、愛心、堅強、正義、全能……兼奇幻曲折的故事情節,玄機神秘的探險之路,多少少兒讀者為之痴迷。這部作品的價值已遠遠超過了少兒讀物的範疇。第一,深邃的思想。作品很多故事源於世界各國的政治歷史軍事背景,最典型的是《藍蓮花》,作者懷著和中國人民巨大感情(作者埃爾熱和中國人張仲仁的友誼,《南方周末》曾專題報導),讓主人公來到抗日戰爭前的中國,和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作鬥爭。再比如《在黑金之國》、《奧託卡王的權杖》,分別源於中東、南歐複雜的地緣資源紛爭,反映了作者厭惡戰爭,呼喚和平的思想。其他作品中主人公同販毒、販賣黑奴、芝加哥匪幫的頑強鬥爭,無不體現了作者的正義情懷。第二,偉大的藝術。就漫畫本身,這部作品每一幅人物表情簡單勾勒,即可映照人物性格內心,就如武俠小說裡寫得,最簡單的招式裡包含著絕深武學造詣。更可貴的是,作品本身就是一個自然歷史人文博物館。所描繪的探險世界裡,從雪山、瀑布、大海、河流、荒島、草原、雨林、極地的世界各地風光,到西歐古堡、南美古金字塔、印第安木乃伊像,再到火箭、車輛、船舶、槍枝造型,以及各國建築、風俗、服飾、飲食、語言、歷史文化,作者以廣博的閱歷、深刻的藝術穿透力,獨有的良苦匠心,繪製了整部長篇連環畫,奉獻了聞名世界的少兒聖經。
除去上述,那些年陪伴過的少兒讀物還有不少。歷史方面,有《世界五千年》,和《上下五千年》同樣經典的世界史作品;科學方面,有《十萬個為什麼》、《少年百科叢書》等;文學方面,各類民間傳說、名著故事、評書演義、連環畫難以歷數;革命傳統教育,有《青年英雄的故事》、《回顧長徵》、《雷鋒》等。五花八門的少兒讀物,陪伴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六一節。
南懷瑾老先生說「白頭霧裡觀河見,猶是童年過後心」,大概意思就是一個人老眼昏花,看東西雲裡霧裡眼睛都不好使了,但他看到的那條恆河,還是幼年所看到的那個樣子,沒有變化。引申開來就是隨著歲月雕琢,物是人非,但有些事物、有些本源性的事物是永恆的,不會隨著風吹浪打而去,不會隨著事件的推移而發生改變。成年再看兒時讀過的書,想起以前的往事,可能會覺得幼稚可笑,但那時所感受到的夢想、快樂、純真、簡單,很多人在成年後都失去了,他們雖然走得很遠,但忘記了當初為什麼出發。六一兒童節是孩子的快樂日,也是成人的反思日,可以在這一天找一找童心,回顧一下走過的路,審視自己是否還保守著一份淳樸,自己的初心是否被世俗功利而腐蝕汙濁,以更好的心態心境,面對並不長遠的未來。
(附記:《明朝那些事兒》最後記述了徐霞客遊的故事,提出成功的人生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走完一生。瀟灑飄逸,俊逸儒流,"逸"字似乎更能體現本號主旨,即日起本號更名為「書林逸賞」,今年已無指標,正式改需待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