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韓國旅行,很多人不知道去哪裡玩比較好,這次我準備給大家推薦一些在各個方面都具有代表性的50個景點,這50個景點中實際已經包含了近70個著名的風景名勝,其中有王廷宮殿、古蹟名勝、自然風光、人文景致、宗教場所、博物館與紀念館、購物場所、著名大學與體育娛樂場所等,遊客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風景點,前往觀光旅遊。
我個人認為,去一個國家旅遊,想了解這個國家,只是「上車睡覺,下車撒尿,到了景點拍照,回家什麼都不知道」式的「到此一遊」,是非常膚淺的。應該在欣賞風景名勝、購物娛樂的同時,與這個國家的普通百姓有所接觸,至少逛逛當地百姓購物買菜的自由市場,尋訪一所該國著名的大學校園,參觀一家綜合性的大型博物館或紀念館,聽一場最具代表性的戲曲或音樂,等等。只有這樣,你所看到與聽到的,才是這個國家較為立體而豐富的形象。下面,我將逐一介紹「中國人旅韓必遊景點50家」。
風景獨勝的王室秘苑——昌德宮
景點位置:首爾市區臥龍洞慄谷路99號
推薦理由:世界文化遺產 獨特的王室宮殿與苑囿
人氣指數:★★★★★
五星連綴的宮殿布局
朝鮮時代(1392~1910)的半島,名義上是中國明、清王朝的屬國,因此其統治者不能稱皇帝,而只能稱為國王(藩王),國王的妻兒也不能稱皇后與太子,稱王后與世子。朝鮮王宮現存有景福、昌德、昌慶、慶熙(慶德)與德壽(慶運)五大宮殿,皆處於首爾城北鍾路區與中區,自西至東順時針方向,依次為德壽、慶熙、景福、昌德與昌慶宮,景福宮居中,各殿如五星連綴,遙相輝映。景福宮再北則為今日韓國總統府青瓦臺,背靠北嶽山,依傍仁王山,無論風景與風水,都是首爾最為鍾毓靈秀的脈旺寶地。
中國人到韓國旅遊,導遊帶團參觀的宮殿,首選一般會是景福宮,因為景福宮是正宮,號稱韓國的「故宮」,但實際上最應該觀覽的,當屬昌德宮無疑,這不僅僅是因為其被封為世界文化遺產。 昌德宮始建於朝鮮太宗五年(1405),初為景福宮的離宮,1592年與景福宮、昌慶宮皆毀於「壬辰倭亂」。光海君元年(1609),重建昌德宮,1618年正宮轉移至此,替代了景福宮。其間又歷經火災與戰亂,直到高宗五年(1868),景福宮重建後,才再次成為離宮。因其位置在景福宮東邊,故又稱「東宮」或「東闕」。 敦化門為昌德宮正門,始建於1412年,在「壬辰倭亂」時倖免於難,成為首爾現存最古老的宮殿大門。
宮門為木結構建築,雙層樓閣,雙簷飛翹,古拙大方,雄宏自尊。自敦化門進入昌德宮,右側有錦川橋,是首爾現存的最古老石橋。過橋後就是仁政門,入門即仁政殿,為昌德宮正殿,是國王處理朝政之所,類似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殿內有國王御座。該殿以鑲嵌細緻、裝飾美麗的藻井而著稱,但這不是原來宮殿的風格,據說是日據時期朝鮮臣服日本天皇,所以將朝鮮王宮降格,故繪上這些花紋以為識別,帶有侮辱與破壞性質,但現在卻成了仁政殿的獨特風景。
從仁政殿右邊入門,便是宣政殿,為國王與大臣議政之所。殿上覆以青瓦,今天韓國總統府稱「青瓦臺」,即源於此。殿旁為熙政堂,為國王日常起居之所。殿後為大造殿,是王妃寢殿,屢建而屢毀,屢毀又復屢建。而御車庫則是管理國王車馬等用品之所,起著後勤保障的功能。還有樂善齋,殿內陳列著王冠、王服、墨寶、武器和其他手工藝品,也算是珍貴的古董御寶了。
自然天成的秘苑禁地
繞過宮殿,順著入口曲行在山坡小路上時,即進入秘苑(亦稱後苑、禁苑)禁地。要特別告知大家的是,秘苑平時是不對外開放的,只有每周四向遊人開放,而門票也較平常要貴,但可以慢慢欣賞昌德宮的絕大部分地區,如果去昌德宮而不進秘苑,那就別去好了。 在小路行至盡頭,即將「山窮水復疑無路」之時,卻突顯開闊,出現芙蓉池及周邊小巧樓閣,頗具「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池為正方,中有小島,則為圓形,以顯「天圓地方」之宇宙觀。池南有亭,玉立其上。迎池有魚水門,意喻國王與子民如魚水之親,不禁讓人想起我國「軍民魚水親,勝似一家人」的革命口號。順坡經花壇小街,山頂之上建有二層小樓,即有名的宙合樓。自樓臺下瞰,池水瀜,波光粼粼,蓮葉田田,楊柳依依,別樣風光,令人微醺。
亭東觀覽亭,形似扇面,亦稱扇子亭,雕欄畫棟,古色古香。再往後則是玉流川,隱秘其中,泉水淙淙,有巖石、瀑布與涼亭,以及小院庭園,既如剪裁砌出,又似自然天成,恬靜溫馨,令人有脫俗忘塵之慨。現在的清溪川上,還保留了玉流川的舊景,只是電火聲光配合,製造出玉流的效果,頗有造假之嫌。
玉流川四周,坐落著逍遙亭、清漪亭、太極亭、籠山亭等5座小亭。有一片農田,是國王親耕之地,類似中國先農壇的親耕壇,皇帝每年要做做樣子,號召全國人民開始春耕了。
昌德宮整個宮殿的布局與結構,不是一般的對稱或直線布局,而建築依託於自然地形,利用後方不高的崗地和左右的地形特點巧妙地安排了正門、正殿、內殿等各種建築,自然與人工,巧妙融為一體。
如果是在深秋時節到了秘苑,楓葉或紅或黃,松林或綠或墨,在午後陽光下,高矮不等,層次分明,清新涼適,爽心益肺。秘苑的造景藝術與多種植被,以及其自然神秘、靜謐安適的環境,最為獨到。其所行之路,不像其他宮殿那樣,多為石階砌成;而是利用地勢,儘量依天然小路組成,往復,曲盡其妙。其建築自然諧調,被認為是表現韓國傳統文化的獨特的建築和園林,這也是其能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主因。
鮮為人知的大報壇
在秘苑中,為人們所不注意,也不為旅遊冊子上所載,而中國人尤當注意的,即大報壇遺址。大報壇始建於明朝崇禎皇帝吊死後六十甲子的「甲申」年,時值朝鮮肅宗三十年(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肅宗在昌德宮後苑春塘臺設「大報壇」,祭祀明神宗萬曆皇帝,以示不忘大明,厭惡清朝之意。之所以建在後苑,就是怕清朝康熙皇帝知道,興師問罪,這是當時朝鮮的高度國家機密。
「大報」出於《禮記》,是郊天報德之意。至英祖朝,又將明太祖、神宗、毅宗(崇禎)並享於大報壇,並於三帝即位與忌日行望拜禮,這種祭祀活動每年進行,直到李朝末年,朝鮮朝對明末逃亡到半島的明遺民後裔,還予以「世世免役」的優待。大家可能也想不到,至今在韓國仍有杜甫、文天祥、石星(萬曆時主張出兵朝鮮的兵部尚書)的後裔及明遺民後代,他們到今天仍用崇禎、永曆等年號,國王在祭祀大報壇時,還將明遺民的後代排位甚至在大臣之前,以顯國王紀念前明、優禮遺民之意。然而,今日早已沒有大報壇,甚至遺址亦極難辨認。
大家好,我是路亮,一名在韓國留學,熱愛旅行的中國學生,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會為大家介紹韓國的風土人情,帶領大家走遍韓國,如果大家對韓國或者來韓國旅行感興趣的,可以關注一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