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千年的文化傳承中,古代的先人們總結出了許多生活經驗。這些生活經驗,轉化為一句句膾炙人口、朗朗上口的俗語文化,這些都是為了人們在這片廣袤的大地上更好的生活。
相比較於陽春白雪的詩詞歌賦來說,俗語或許跟能夠深入人心,在農村的土地上發出燦爛的光芒。這些俗語,有的是對人性的總結,比如「寧勸賭,別勸嫖;寧窮死,別娶生妻」;有的是對識人的經驗,比如說是「兩腮無肉不可交,滿臉橫肉為兇相」;有的是對養生文化的總結,比如說是「老不洩殘精,少不食壯火」。
自古以來,我國都是農業社會,所以俗語中更多的還是許多關於農業方面的俗語,就比如說2020年村裡的老人們都會說,今年是「二龍治水,十一牛耕田,十人分餅」之年。
二龍治水,十一牛耕田,十人分餅
龍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是和水有著密切的關係。古代的人們為了祈求來年的風調雨順,為了讓收成更好,會在自己的家鄉修建很多龍王廟,就是為了乾旱的時候有降水,為了在洪澇的時候有所護佑。
「幾龍治水」是什麼意思呢?按照民間的說法,五龍治水是最理想的狀態。人們都說「龍多要靠,龍少要澇」,俗話說「三個和尚,沒水喝」,人們認為龍多了,龍和龍之間會相互推諉責任,沒有龍去掌管降水,降水自然就會減少。而龍少了,則是沒有足夠的力量去管理水,所有就會有澇的產生。
牛是古代農業最重要的勞動力,古代為了保護耕牛,都不允許隨便吃牛肉,殺牛都是違法的。我們在武俠小說中看到的那些英雄好漢,動不動就喊「來二斤牛肉」的說法是很少存在的。
古人將「幾牛耕田」的意思是說,牛需要越多,就表示越不好耕地,對來年的收成自然是影響很大!
無論是現在,還是以前,農民的主要收入都是糧食。在古代,人們沒有太多的替代品,糧食成為主要的,不可或缺的補充能量的食品,所以當收成不好的時候,就會餓肚子,而「幾人分餅」的說法,就是說,人越多,說明糧食收成越不好。
俗語溯源
古人又是根據什麼來說,今年是「二龍治水,十一牛耕田,十人分餅」呢?其實這是根據日曆來算出來的。
「幾龍治水」就從每年正月的第一個辰日算起,因為在十二地支中,辰代表了龍。今年的第一個辰日是「正月初二」,是「戊辰日」所以今年便是「二龍治水」。
同樣的道理,今年第一個出現醜的日子是「正月十一」,是「丁丑日」。所以說,今年是「十一牛耕田」。
而「十人分餅」的說法,並不是按照地支來算的,而是天幹中的「丙日」,在今年的第一個「丙日」是在正月初十,是「丙子日」,所以說,今年是「十人分餅」。
除此之外,還有「幾屠共豬」是正月中的第一個亥日;「幾日得辛」是第一個辛日,辛屬於金,所以人們說得辛的日子越多越好,表示財源廣進;「幾馬馱谷」也是按照地支「午日」計算,馱谷的馬越多,日子也就越好。
結語
在古代的農村,人們沒有更科學的種植方式,沒有大棚,沒有殺蟲劑,沒有收割機,沒有水利措施來防止乾旱和水澇,所以古代的先民只能夠靠著天氣來過日子。
雖說老人們說今年「二龍治水,十一牛耕田,十人分餅」沒有什麼科學依據,只是根據日子來預測。但是,其中卻蘊含著人們對於未來生活的嚮往,一種深深刻在靈魂深處的想要徵服自然的渴望。
現在,人們比之先民來說,已經有了許多進步,對於天氣的依賴也沒有古代那麼嚴重。我們冬天可以吃到水果,乾旱可以調水,水澇的時候可以蓄水等等。流傳在我們生活中的俗語,便是先民智慧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