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歷史故事表面,從宏觀的社會視野來討論事件發生的深層原因
更多文章盡在「啟蒙時代的餘孽」,喜歡就點個讚、加個關注吧!
復活節島上的人種是玻里尼西亞人。這個民族起源於歐亞大陸,公元前8000年,一部人開始南下到東南亞以及太平洋諸島嶼生活。其中最遠的一支到達了復活節島。
長期以來,由於太平洋島嶼上的玻里尼西亞人居於各種孤立海島上,交往大多僅僅存在於不同島嶼之間,鮮有跨文明交流。而且,由於島嶼面積過小,價值不高,成功到達太平洋島嶼的異族冒險家們也無意對島嶼進行徵服,因此,太平洋諸島上的玻里尼西亞文明很難獲得發展動力,其政府組織仍停留在部落時代,而技術則停留在石器時代。與陸地相隔甚遠的復活節島更是如此。
不過,即使與歐亞大陸相比,復活節島的總體組織能力與技術略輸一籌,這也不等於島民的生活就是悲慘的,他們會根據生態環境的特點,發展出一些適合在復活節島上進行的生活方式,這些生活方式讓他們的生活水平並不輸給技術更高的歐亞大陸。
根據島民的口頭傳說以及歷史學家們的考證,歷史上的復活節島並不存在一個中央政府,相反,整個島是由12個獨立的部落共同分享的,每個部落則由宗族與血緣作為紐帶,收到一位酋長的統治,可以說,12個宗族分享了整個島嶼。不過,即使是「群雄割據」的局面,島上卻鮮有陷入亂世的局面。精明的島民們明白和平對於發展的重要性,與戰爭和掠奪相比,他們更喜歡用宗教與盟約建立一種合作關係。島上的考古文物顯示,每個部落都擁有島嶼其他部分的特產,而且,島上也有很多長距離運輸貨物的跡象,這表明,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各個部落的關係相當和睦,互相之間建立了穩定的貿易聯繫。
不過,雖然沒有軍事方面的競爭,各個部落亦會在意識形態層面發生競爭。和中國人一樣,復活節島民非常重視對祖先的祭祀,不過,與中國的祭祖方式不同,他們主要依靠修建著名的復活節島石像—艾摩石像進行。對島民來說,把石像修得又高又重,便意味著自己的虔誠,也意味著自己部落在宗教方面的優越地位。同時,為了彰顯石像的尊貴,在後來,島民們還在石像頭上加上了紅火山巖製作的圓柱體,其名為普卡奧。
在飲食方面,復活節島人主要通過耕種和採集來獲取。復活節島人種植地瓜、山藥、芋頭、甘蔗等重要作物,其中甘蔗並非作為經濟作物來種植,而是為了從中榨取可飲用的甘蔗汁,這是島人少有的淡水來源,島人也為此付出了代價:他們患蛀牙的機率遠高於其他民族。雖然島被大海包圍,但魚類和貝類並非島人的主要肉食來源,海鳥、海豚、禽類等生物構成他們營養結構中重要一環。
復活節島居民們在農業上也相當精明,他們懂得因地制宜的改善農業技術。島人非常懂得利用島上極度豐富的火山石。他們常常用石頭圍出大坑,並在坑裡種植作物。有時,他們亦會在空地上擺上各種石頭,並在石頭縫隙內種植,這種方式被稱為「石頭護根法」,可以在乾燥地區保證土壤溼度。
島民們利用自然的方式很令人驚嘆,但是,這也造成了對復活節島的過度開採。18世紀歐洲人登錄復活節島時,看到的是一片飢餓與死亡遍布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