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北京乍暖還寒,這個春天更像是加拿大的季節,溫暖的春風遲遲不肯光顧京城,絲絲涼意讓人無法除去冬衫。一日在新浪博客中遨遊,無意之間闖入了「對外漢語教師之家」博客,並從那裡連結到「中國語言資源開發應用中心」網站了解到研修院四月的春季培訓班課程。在與中心老師簡短的網上交流後,我決定參加研修院的培訓。
離開祖國已經快10年了,這期間在與他國公民交往的過程中,我總有自己對中國語言和文化缺乏深度了解的感受。由於自己在加拿大從事的是軟體培訓工作,常會遇到學員因為我是中國人而對我提出對於漢語或是與中國文化有關的問題(比如曾被一位美國學員追問「道教」的問題),我經常會感到尷尬,難於解釋。同時,也很懊惱,總覺得自己給外國朋友留下了中國人不懂中文的不良印象。而有時在聽到、看到海外媒體對中國的一些報導(特別是某些有「反華」意味的報導)時,特別希望以中國人的正確姿態與方式解釋給外國朋友,以正視聽。另一方面,由於以後的歲月還要在國外度過,我也希望通過在研修院的學習對正確推廣漢語和中國文化做些事情。
兩個多星期的密集課程讓我受益匪淺,授課老師的春風話語更是讓在這個寒意遲遲不消的春天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溫暖。
黃柏林和朱慶明兩位老師不愧是經驗豐富的「教學派」專業教師,語音、詞彙、語法和漢字的教學法課程讓我這個語言教學的「門外漢」對漢語言教學的專業知識初窺端倪。這兩位老師課上大量的教學實例更是能夠指導我們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拿來即用的,沒有不適用的「條框」理論,這對未來我們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很有實踐指導意義。
高海洋老師和趙金銘院長的「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和「國際漢語教育現狀與對外漢語教師素質的養成」兩門課讓我們對對外漢語教學的現狀以及師資需求有了宏觀的了解。從歷史和現實的不同角度對這個學科的產生和發展進行了闡述。
高海洋老師的「第二語言習得」課程使我看到了對外漢語教學的發展方向。
張龍秋博士的中國文化課是大家最愛聽的,張老師對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和文化侃侃而談,不同以往的文化歷史課枯燥的講授方式,談古論今頗具啟發意義。
畢繼萬教授的課是我參加課堂發言,與老師同學們互動最多的課,因為對「跨文化交際」和「文化冰山」的理論我最有切身感受。我想這門課對剛剛走出校門和即將到國外工作的對外漢語專業學生是很有好處的。因為有了充分的準備,他們就不會像我之前那樣在遭遇「文化冰山」時感到措手不及和束手無策,也不會有那麼強的挫折感。
李婷婷老師教授的是教學實踐課,我相信通過這些實踐課的實踐,我們這期班的學員都會在不久的將來充滿信心的投入到傳播漢語和中國文化這個神聖的事業中去。
最後,感謝中國語言資源開發應用中心研修院的授課老師和其他老師在學習期間對我們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