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歐視角
前段時間,B站發布了一席「獻給新一代的演講」——《後浪》,在製造現象級傳播事件的同時,也讓「後浪」成為了一個網絡熱詞。B站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演講文案裡最想表達的三句話分別是:「君子美美與共,和而不同。」「我們在同一條奔湧的河流。」「和B站年輕人一起,表達自我,擁抱世界。」其實,這三句話從不同側面表達了「前浪」和「後浪」之間的共生和連接。而懷有更加開放的心態、善於借鑑前浪經驗的「後浪」,也可能就是奔跑得最快的那朵浪花。今天,我們採訪了中歐「良師益友」項目的四位資深導師,分享了他們對於年輕人的職場與人生的建議,希望對你也有所助益。
對於年輕人職業發展和轉型的建議?
邵帥
中歐CELC 16
浙江速網電子商務有限公司CEO
我對「後浪」們的職業發展建議可以概括為3句話,共24個字:了解自己,志存高遠。單點突破,厚積薄發。從點到面,構建壁壘。
首先要認識和了解自己,我的切身經驗是學習心理學,善用專業、科學的工具做性格和職業測試,並且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多反思、體悟。另外,要樹立高遠的目標,以志向引領的職業規劃會幫助我們克服狹隘和短視,以終為始,加速發展。
了解自己並確立目標之後,就要腳踏實地去實現。這需要足夠的戰略耐力,一門深入,長時燻修,用5-10年的時間,讓自己成為某個企業或部門的主力成員、一個領域的行家裡手,把冷板凳坐熱,切忌好高騖遠,頻繁跳槽。
有了深度之後,要想方設法擴展廣度,從企業到行業,從專才到通才,形成與自己志向相匹配的T字形競爭壁壘,並持續地拓展深度和廣度。就職業發展而言,最重要的是對照自己志向引領下的各階段職業目標,通過工作和學習,不停地創造價值,並沉澱自己的核心能力。
魯俊
中歐EMBA 2003
原普華永道高級合伙人
DML資本執行董事&CEO
一個人職業生涯的前5-10年,即從大學畢業到30歲左右,是明確職業目標、夯實專業技能、建立有效關係網絡,為之後職業生涯奠定堅實基礎的關鍵期。
因此,我會建議「後浪」們大膽地設立職業目標,比如說五年規劃,而且要一次性地設立多個五年規劃。記得我剛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就給自己設立了一個「五年小目標」,然後第二年會去回顧和總結,看看實現的程度,更要看看偏離的程度。同時去思考第二個五年規劃。在這個過程中,大家會慢慢發現自己的能力特點,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知道怎麼在不確定性中堅持目標,進而從中獲益。
我一直認為,該做什麼的時候就要專心去做,把要做的事情做好。比如,在學校的時候就要充分汲取教授的思想,收穫同學的友誼。進入職業生涯的前幾年,就要非常清晰地判斷哪些技能是重要的,對於你想從事的工作是必需的,要儘早去獲取。越早獲取,機會成本越低。另外還要掌握一些通用技能。世界正在突飛猛進,一定要保持好奇心,你永遠不知道那些看似新鮮的事物或平臺,會不會在轉眼間成為你賴以生存的重要因素。
張琳
中歐GEMBA 2001
獨立高管教練
美國菲爾丁研究生院在職博士研究生
我從2009年開始在中歐輔導MBA學生,後來同時擔任EMBA和MBA的職業生涯教練,遇見了上百位年輕的充滿職業理想的優秀人才,在輔導他們進行職業規劃時,提煉了以下關於職業轉型建議的地圖,包含4個方面,共20條建議:
WHY:原始動機和動力。職業轉型動因很多,有些是外界拋來的橄欖枝,有些是希望遠離職業倦怠和瓶頸,破繭而出、自我顛覆,我個人觀察在MBA階段後者居多。我曾經重點分析了職場30年的幾個關鍵階段,其中MBA階段可能是一個職業關鍵轉折點。
WHO:人大於事。在職業轉型中,我們大約經歷了這樣的「久別重逢」:獨特的「我」找到惺惺相惜的「他們」,大家聚集成為志同道合的「我們」。我一直主張在進行職業轉型時要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判斷點:我將與誰共事?
WHAT:個人品牌和職業羅盤。一個真正的機會是指「你想得到的」「你在面試時最初感受到的」和「你真正經歷的」三者之間的一致性。其中關鍵因素包含:行業的前景、個人發展空間、公司文化、與上司的相處、學習發展機會、個人待遇,等等。
HOW:GTM(Go to Market)走向市場的策略。得失策略分析包含對於得失的客觀評估,特別是轉型的機會成本。有幾個「不值得原則」供大家思考:不值得以犧牲健康和家庭利益為代價去追求轉型;不值得以短期收益替代長期可持續發展;不值得為滿足虛榮心而高估和誇大自身實力,因為這極有可能栽入「彼得原理」所描述的深坑。
在擔任「良師益友」項目導師時,
你印象最深刻的學生是誰?
朱琦
中歐MBA 2003
Edenred中國 首席營運官
我印象最深刻的學生是 Parisa Manjarekar(MBA 2021),她很年輕,擁有IT方面的教育背景,在家族企業裡有綜合管理經驗。因此,她最初在找尋職業發展方向時有一些迷惘,常常對於公司提供的職位沒有太多感覺,但因為資歷尚淺又很難獲得高層管理的機會。湊巧的是,當時我們公司有一個實習機會:幫助客戶做數位化轉型方面的諮詢,很符合她的背景,也需要她從管理的角度看待問題。她非常認真地投入了這個項目,客戶也很滿意。她本人也開闊了視野,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方向。
邵帥:我從每位學生身上都學到了很多,近年來因為忙於創業,每年只能輔導一兩名MBA學生,去年我選擇了來自日本的Hiroaki Hayashi(MBA 2021 ),他非常聰明和謙遜,疫情之前我們至少每兩個月見一次。2019年「雙11」前一天,我邀請他來杭州速網總部做客,感受中國的「雙11」氛圍。平日裡公司的線上交流會, 我也會邀請他分享一些關於日本商品品類的洞察。疫情期間,他在日本,我們通過視頻會議幫助他梳理了未來實習和職業選擇的思路。4月,他在微信上告訴我已收到日本微軟和另一家大型諮詢公司的實習通知書,很為他開心。
面對極不尋常的2020年,
「後浪」們該如何應對?
邵帥:無論世界如何變幻,我們都要積極進取,做一個充滿愛心、正能量的人。消極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只會讓機會白白流逝。在行動層面,我們要以自己的確定性,對抗環境的不確定性。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如果一個人從25歲開始就有意識地減少無意義的消遣和娛樂,把時間更多地用在提升自己的專業性上,刻意練習,就能建立自己的專業壁壘。在外部環境順風順水時,專業人才的優勢可能不明顯,甚至被機會主義者搶佔先機,但是當外部環境嚴峻起來,專業人才的價值就會凸顯。「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和「後浪」們一起共勉。
魯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所造成的損失可能無法逆轉。每個國家、每個企業、每個人都深受其影響。人們通常對於苦難的記憶非常深刻,但誇大不利因素,對我們卻沒有多大幫助。我想,我們可以用以下積極視角看待現實:
首先,不利因素對於大家的影響幾乎是無差別的,可以視為常數。而每個個體的機會、能力和成本都不一樣。我們每個人都有30-40年的職業生涯,從這個尺度來看,疫情帶來的影響是短暫的,我們都有足夠的時間去彌補。
其次,如果你現在足夠年輕,學習能力和應變能力強,可以積極地識別、發現新趨勢和新機遇,抓住機會,實現反超。
最後,根據一切自然規律,大跌之後必有反彈。我們現在要思考的不是不利的影響有多大,而是反彈的機會在哪裡?自己準備好了嗎?我們不能在下一個機會風口到來的時候,卻還在原地停留。在這裡我要推薦給大家一本書,就是「黑天鵝」理論的創造者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所撰寫的《反脆弱》。
「後浪」們該如何經營人脈網絡?
魯俊:年輕的時候,我們總是抱怨自己級別太低,認識的朋友太少,財富積累也比較有限。我們羨慕那些年長的成功人士,往來有鴻儒,出入無白丁。但如果你仔細去深入分析,還是會發現一些人際交往中的規律:
1朋友通常是和你一起成長的人,所以要多結識一些與你年紀相仿、優秀進取的朋友。2你越是優秀,你的朋友就越多。優秀在不同時期的內涵是不一樣的:在學習時期可能是課業成績,在職場上可能是踏實的作風、正直的品行、突出的專業技能等。3謙虛和熱情永遠是人際關係的吸鐵石。4做一個有趣的人,幾乎所有人都願意和有趣的人相處。點擊視頻,了解中歐「良師益友」項目
編輯 | 雷娜